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之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大学》篇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为大学?显然此大学非彼大学也。自古以来人们对大学的解释不外乎为两种:一是大学即是博学。如汉代郑玄所言,大学就是"博学可以为政也"。二是大学即大人之学。如宋代朱熹所言,大学是相对于"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仪以外的"大人之学",即伦  相似文献   

2.
《文化学刊》2009,(4):26-26
武薇在《高校教育管理》2008年第6期撰文指出:众多高校校训皆出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不仅体现圣人先哲对“修己治人”的大学之道的深刻认识,在今天仍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发挥着文化传承和育人的奇特功能,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3.
《文化学刊》2010,(3):97-97
<正>程斯辉在《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z1期发表《何为大学之"大"》的文章指出:我国当代大学教育存在着值得深入分析与反省的问题:其一,大学之大气魄不够;其二,大学之教化功能退化;其  相似文献   

4.
《文化学刊》2010,(3):123-123
<正>黄子杰、程广文在《教育评论》2009年第3期撰文指出:大学的任何行为反映了大学文化,折射的则是大学精神。作为观念中抑或实践中的大学,无论其行为的哲学基础是"象牙塔"还是"服务站",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应保持自身应有的精神。没有大学精神,就  相似文献   

5.
《大学》统篇旨在阐释一种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内圣外王之道.《大学》把"修身"视为其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且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大学》明确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原则,即"三纲领"说和"八条目"说,这两条道德修养原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姚漓洁 《职业圈》2007,(22):131-132
文章利用教育学及语言教学理论,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意义、重点及对高校和大学英语教师提出的挑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7.
姚漓洁 《职业圈》2007,(11X):131-132
文章利用教育学及语言教学理论,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意义、重点及对高校和大学英语教师提出的挑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引言现代大学教育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回顾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的大学教育在成功移植了西方教育制度、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同时,却没有很好地继承中国古老的"大学之道",没有很好地发挥对社会大众的文化启蒙作用、文化榜样作用和对社会文化进步的引领示范作用。在适应论或工具理性的支配下,大学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走向了偏  相似文献   

9.
大学精神文化越来越成为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行为层面的文化是易于模仿和移植的,只有大学精神文化才是最深刻、最持久的大学之魂和个性品质。本文就大学精神文化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入手,分析当前大学精神文化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以探寻大学人如何提炼培育现代大学精神文化,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之道。  相似文献   

10.
《文化学刊》2010,(3):185-185
<正>刘涛在《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我国大学产生的初期,通过借鉴西方的大学制度,在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家的努力下,逐渐确立了中国的大学理念,如研究高深学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独立,教授治校,发展学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立足于文献,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文献,在对《大学》、《中庸》的关键词进行训诂考证和文献思想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大学》的"明明德"、"格物"和《中庸》的"中"和"天命之谓性"等概念与判断的含义及其与文献思想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赜索隐,阐幽表微,深刻揭示了这两部经典的宗教性内涵,系统阐述了在儒家哲学理论框架下,人之所以为人者只有在"天"与"人"的关系之中才能充分实现的根本道理。本文以先秦儒家由原始宗教向人文主义转型的历史脉络为依据,刷新了历代关于"格物、致知"、"中"、"天命之谓性"的各种观点,为现代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加强道德修养,去做一个真正有根底、有理想、有道德、有践履的人,提供了重要的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12.
《文化学刊》2010,(3):114-114
<正>王丰在《现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大学精神是现代化过程中人的自我觉醒的产物,是文化启蒙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它深藏于"大学"之中,确又游离于"大学"之外,它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和不同阶段的社会情景中不断地变化和  相似文献   

13.
"婚恋时中"含义深刻。"婚恋时中"在《大学》《中庸》的引《诗》中都有唯一体现。笔者认为,要探讨"婚恋诗中",就需要厘清"时""中"以及"时中"的内涵。《桃夭》之于《大学》、《常棣》之于《中庸》,以及《桃夭》《常棣》的"婚恋时中"之思是"婚恋时中"在《大学》《中庸》的体现。《诗经》"婚恋时中"与亚里士多德"幸福中道"存有伦理差异: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拥有共同的利他美德、衡量标准以及包含、统摄、指导其他的德性,不同之处在于二者的研究视角、道德层级、运行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大学精神内涵、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大学精神在大学发展中的主要功能,并阐述了高校如何培育大学精神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创价大学的创立者池田大作先生提出创价大学的建校精神是:"人类教育的最高学府,新大文化建设的摇篮,守护人类和平的要塞。"根据池田大作提出的建校精神,创价大学将"全体的人"和"创造性的人"作为创价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了"以人为本"的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6.
《文化学刊》2010,(3):130-130
<正>涂刚鹏在《理论月刊》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弘扬民族精神是高等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在21世纪,高校的一项神圣使命,就是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  相似文献   

17.
宋望 《文化学刊》2011,(6):28-32
大学,是神圣的殿堂,是先进文化的代名词,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与强大的代表。然而,纵观今日国内之大学,有几所大学可以无愧于"大学"这两个字?有几所大学真正地理解了"育人"这个理念并加以实施?答案令我们惋惜。今日之大学问题毕现,已失去了大学应有的风采。本文分析了今日之大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理想中的大学应具备的几个条件。  相似文献   

18.
蔡华 《文化学刊》2010,(1):9-10
<正>北曼切斯特大学位于印第安纳州。这是一所地区性私立大学,同等性质的社区学院在美国数以千计,在主导性市场经济体制下,各高校各自为教,拥有自身的培养目标定位。虽然北曼切斯特大学地处非一流地区的中西部,然而如其他同类社区大学,北曼切斯特大学凭借自己主打的财会和医学专业,在全美高校相关领域拥有着骄人  相似文献   

19.
在朱熹的理论中,大学之道重在"格物"之功,更重在长久积习后的豁然贯通,并以此达到"至善"境界。而"至善"的精髓就在于众人应"知其所止",使道德建设臻于至善,最终成就个人认知与德性的圆融。作为儒家思想的践行者,儒者理论层面的"知"始终离不开生活中的"行",如何让"格物"启发过后的本心之理指导实践是"内圣外王"之道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对外大传播》2007,(3):64-64
2007年2月5日,《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关于合作建设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的协议》签字仪式在加德满都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