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的中国呼唤社会影响、票房和口碑俱佳的国产现实主义电影,尽管电影人都有着种种成功的探索与努力追求,但是许多有着现实主义表征的影片,其实并非完全彻底地体现"现实主义"的质量,起码在"现实主义"的演绎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憾。处于转型、改革与发展的当代中国,强烈呼唤现实主义电影的应运而生、与时俱进和市场融合。  相似文献   

2.
刘颖 《视听》2018,(11):81-82
在宏观背景下的"十七年电影",政治本位思想浓厚,受前苏联影片影响,中国电影在吸收中不断融合地方特色。由云南彝族撒尼人的长篇叙诗改编的电影《阿诗玛》在整合自己政治主题的同时,表现手法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视听语言极具创新性,成为"十七年电影"中浓烈的一笔。  相似文献   

3.
意大利电影中的主要形式包括"新现实主义"之风和长镜头的运用.与内容相比,意大利电影更注重形式表现;通过与法国新浪潮电影对比,意大利国别电影呈现出另一种形式美学.本文将从美学角度,简单地勾勒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产生背景与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影片,探究意大利电影中包含的四大形式美.  相似文献   

4.
相较于早期中国电影,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成为必然趋势。文章论述了中国电影产业跨进了一个打造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中国式大片时代,在叙事转型的过程中,国产影片急需紧扣时代重要话题的现实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5.
丁聪  徐明 《东南传播》2021,(2):60-62
《受益人》是宁浩导演发起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中的第三部具有"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的喜剧电影,也是青年导演申奥的第一部院线电影。影片以底层人物为对象,涉及"骗保""代驾仙人跳""未成年人打赏女主播"等现代社会热点话题,彰显了电影现实主义的本质。本文试从类型融合、角色构建、城市空间三个方面来分析电影《受益人》的创作内涵。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电影事业蓬勃发展,其中现实题材影片规模也日趋扩大,内容覆盖较广。《搜索》作为其中少有的涉及到社会现实问题,反映媒体行业现况的影片有其特殊性。《搜索》中的内容与新闻业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完整地呈现出"叶蓝秋事件"舆论的生成和消退。《搜索》作为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对其呈现的舆论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评判其有没有起到培养公众对舆论的正确认识和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的作用,并对以后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纪实美学"的特性出发,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对当今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以选题内容、表现手法、角色形象为出发点探讨伊朗电影是如何将新现实主义电影进行本土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时期新生代导演的逐步崛起,其创作的大量现实主义电影作品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对于仍然在假定中的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有很多的表述和探索。由于时代背景的演进,社会经济环境和电影生存环境的改变都促使这些现实主义作品充满"新"意,或许这就是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勃兴。因此,厘清假定中的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端、背景以及影响,归纳其创新特征,无论从电影理论还是电影史的层面上说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朱礼庆 《现代传播》2005,(3):112-114
在世界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纪录美学与戏剧美学的纷争与抗衡、碰撞与交融共同构成了电影史上的一道道风景,可以说,这两种美学观念之间的彼此消长的过程,就是一部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二战以后,意大利蔚然兴起的新现实主义运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场以全新的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社会、反映生活的电影革新运动。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影片作横向的考察,不难发现:两者在诸多方面“相似与差异共生,个性与共性并存”。中国三四十年代电影的优秀之作如《马路天使》(1937)等,被意大利著名影评家卡西拉奇赞为“意大利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十七年"(1949-1966)时期的电影创作中,身体是一个别有意味的表现方式。影片《宋景诗》的诞生与《武训传》受到批判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规避《武训传》所出现的影片政治误读危机,《宋景诗》创作者以精心的手法对身体进行了革命化呈现,这种呈现不仅使影片意味深长,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十七年"中国电影明星身体塑造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11.
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在"十七年"期间曾出现了一波文学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热潮.本文首先就文学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之间密切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对"十七年"这一特殊时期的电影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进行概述;最后以小说《祝福》的改编为例,通过对《祝福》的改动,做到了由小说至电影的艺术创作,也成为"十七年"期间文学与电影跨文化传播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朱晓娜 《出版广角》2018,(15):82-84
顾长卫的每一部电影都使用了方言,生动的语言贯穿于影片中,这是顾长卫有意识地选择不同地域的方言与电影主题呼应.方言是顾长卫电影的一种独特表现方式,具有鲜明的顾式电影特色,塑造了人物性格并强化了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3.
西藏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独特缩影。在中国电影的宏观构架下,在国际势力的强势干预下,西藏电影有其特殊的发展历程,经历"十七年"初创时期、探索期、变化相持期和全球化时期等几个阶段。西藏电影在每个阶段都有代表作品问世,并形成了自身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2001年,电影《钢的琴》不仅获得业内人士的好评,而且也获得海内外多个奖项和比较理想的票房.从表面上看,影片对下岗(失业)工人生活的题材选择和批判性表达,是对1949年后大陆电影艺术真实功能缺失的修复,但如果观照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脉络就会发现,影片具有1990年代后兴起的第六代导演代表作品即新左翼电影的基本属性.笔者认为,第六代导演的新左翼电影特征,即现实主义的题材选择、创作态度和社会批判立场,实际上源自对1930年代左翼电影精神的继承.本文以《钢的琴》为例,在讨论二者间承接关系的同时,也指出了早期左翼电影和新左翼电影在反主流表述层面相互叠加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5.
董莉 《今传媒》2015,(1):87-89
电影自诞生起,就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世界各国都对电影艺术进行着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中国作为电影艺术起步较晚,基础较弱的国家,在电影领域的生产创作中,一直都在学习吸收和借鉴欧美的先进技术和理论,"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电影,受到了多种外国电影流派的影响更甚,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一段繁荣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2018年凭借真人故事改编的影片《我不是药神》上映,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本文将从影片的故事策略、叙事模式以及视觉情景建构三方面着手,结合相关故事情节、画面,细致分析《我不是药神》在故事选择、主题凸显、镜头画面运用的独到之处,探究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为其他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尚艳玲 《今传媒》2016,(10):90-92
新女性主义哲学思潮发轫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在继承传统女性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电影作为二十世纪重要的艺术门类和文化建构方式之一,必然深受该思潮的影响,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女性主义电影的诞生。新时期,此类题材的影片更是层出不穷,许鞍华导演作为中国女性电影的杰出工作者,她的影片关注着现实困境中的女性,渗透着人性的光芒和现实主义的情怀。本篇文章试图从她中后期电影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等来挖掘新时代女性主义非比寻常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丁果 《传媒》2021,(7):92-94
2012—2020年间,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回归本位并持续发力的时期,其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拓展出新的艺术境界.在新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核心思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人民"主体性"的呈现;在秉持儒家思想中的"入世"精神基础上,更加注重与主流电影叙事方法相结合.同时,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现实主义电影更担负起建构国家形象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职责,这对其作品中包容精神、担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多维深入呈现,有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吴甜 《新闻世界》2011,(7):236-237
回顾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发现在不同时期我国电影的发展会受到其他国家文艺理论和电影模式的影响。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为了更好符合我国的国情并且满足受众的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引进的同时也对其他国家的电影理论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对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的引进以及我们是如何将其本土化的,本文将结合电影《伊万的童年》与《小兵张嘎》来具体解读,影片的叙事方式和表现差异也给我们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20.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的一位法国游客进行了一场电影放映,这是电影第一次在中国出现。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见证了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史,也成就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繁盛时期,上海电影也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周瘦鹃作为中国早期电影评论家,他善于把握最新的都市动态,及时抓取上海市民文化的精髓,并且把自己的发现和感想积极实践到创作之中。他通过"影戏话"向读者和观众介绍了很多西方影片;另一方面,自己亲自投入"影戏小说"和电影剧本的创作,深入体会电影创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