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志清 《兰台世界》2016,(24):138-141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逝世,之后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对此事件进行了长时间、集中的报道。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例,介绍主流媒体在毛泽东逝世之后的报道情况,对报道内容进行分类分析,并对其报道的特点进行总结,最后结合历史和现实政治发展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程珂 《出版广角》2018,(9):76-78
对重大涉外事件的报道,可以塑造和传播中国独立自主的形象.《人民日报》对1950年1月中国收回北京美国兵营地产事件的报道,积极贯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广泛报道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事件的反应,适当地运用报道策略开展国际舆论斗争,效果显著,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3.
2003年的"非典"事件使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开启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化的大门.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报道显示了我国政府在信息公开化方面取得的巨大突破.在"三鹿奶粉事件"报道中,人民日报的报道体现了突发事件爆发后党报在消除信息不确定性方面的能力与素养,也彰显了党报突发事件报道的渐趋成熟.本文以人民日报2008年9月14日~10月13日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为样本,探讨该报在本次危机传播中的报道特点与缺失,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宇  李蕊 《东南传播》2010,(6):37-39
本文以定量分析为主要方法对《人民日报》关于"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和"三鹿奶粉"事件等三次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从中探寻该报在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议题设置、报道体裁、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和不足,并对媒体如何优化食品安全事件报道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1949-2007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进行系统探讨,从其内容、形式的基本特征出发,梳理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描述其现状,分析《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时代特色和变化,并从政治、体制和社会等方面追索其变化缘由。本文力求对《人民日报》“两会”报道做出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评析,并以此为切入点考察党报新闻改革的面貌与效果,从微观角度勾勒我国政治传播的典型图景。  相似文献   

6.
黄浩铭 《东南传播》2011,(1):126-128
本文研究的是国发〔2010〕10号房地产新政出台后《人民日报》以房地产为主题的新闻报道。以2010年4月16日至2010年7月16日这三个月的《人民日报》报道为分析样本,以框架理论的角度分析《人民日报》的基本框架、叙述方式,认为房地产报道从框架的角度来看变化不大,体现了政府稳定房价的决心。  相似文献   

7.
典型报道需要再认识典型报道经过相当一些时间的沉寂后,现在又得到了复苏,报刊上刊登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报道多起来了。比较引入瞩目的,如1989年9月18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刊登的典型人物通讯《清正法官》,报道介绍了湖南省桃源县陬溪法庭审判员刘文彪甘守清贫、默默奉献的事迹;10月15日人民日报一版刊登的典型事件的重要新闻《扬州纱厂办政治学校八年不懈》,报道介绍了该厂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路的事迹;12月17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刊登的典型问题的重要新闻《上海钟表业开展“国家有困难,我们怎么办”  相似文献   

8.
王韶 《新闻世界》2011,(8):234-235
通过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海世博特刊》有关2010年上海世博会报道的内容、特点研究,分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具权威的综合性中文日报,是如何通过对这一重大媒介事件的报道,构建中国的国家形象,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国际认同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量化和质化分析两方面入手,对《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关于天津爆炸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认为《人民日报》侧重对事件和救援的客观报道,而《中国青年报》把人物作为报道重点,具有悲情色彩。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雅安地震报道中的舆论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鹏 《新闻世界》2013,(8):249-250
每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都是对媒体,尤其是以党报为主体的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一次考验。本文以《人民日报》雅安地震后一个月的报道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探讨《人民日报》对雅安地震的舆论引导特点,并在前人有关《人民日报》对汶川地震的舆论引导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人民日报》5月13日~31日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为例,探究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传播效应以及在灾难事件中发挥的舆论导向作用。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2.
2004年9月13日《新民晚报》报道。8月22日上午,范敬宜乘车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路上,他看到了一辆红色私家车身披一幅大红标语“小平同志,别来无恙”。于是为《人民日报》写了一篇《小平同志,别朱无恙》。无独有偶,1998年他曾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因误了班车,打的时,的哥让他带三条市政建设方面的建议。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十八大")2012年11月8日开幕,2012年11月14日闭幕,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层.围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国内外媒体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报道. 早在2012年6月,国内媒体就开始对十八大做预热报道. 中央电视台从6月3日起在"新闻联播"中开播《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专栏,反映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此外,"新闻联播"和"新闻30分"等央视新闻栏目自8月21日起开播《数字十年》,主要是用动画的形式,生动地表现我国这10年在各个领域的数据变化.  相似文献   

14.
刘蔚然 《今传媒》2015,(1):37-38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腾飞,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去城市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导致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近年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人民日报》2003年至2012年有关留守儿童的报道作分析,从报道的数量、选用体裁、报道立场等方面考察《人民日报》对留守儿童问题报道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而梳理《人民日报》留守儿童报道的特点,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人民日报》作为担负着深入宣传、阐释二十大报告任务的主流媒体,推出了系列融媒体作品并在人民网设立“党的二十大报道专区”和“大型融媒体报道专题”。从内容生产和知觉传播两个方面来看,《人民日报》的融媒体创新实践呈多模态报道模式。以《人民日报》对党的二十大报道为例,针对出现于文本和传播事件之中的现象,通过研究多种符号整合为一个整体的新闻作品,考察多模态融媒体新闻的模式属性及传播潜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版次、选用体裁、报道题材等方面,对1978-2008年的《人民日报》涉及台湾问题的报道进行研究,从其发展变化情况探寻《人民日报》涉台报道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涉台报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其报道经验的成熟,媒体官方微博在恐怖事件报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昆明暴恐事件报道为例,统计了@人民日报发布的关于该事件的88条微博,从8个类目出发,分析媒体官方微博在恐怖事件报道中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王喆 《新闻世界》2014,(8):256-257
2003年12月5日,南非总统曼德拉逝世的消息受到世界各国媒体的关注。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各国媒体对曼德拉逝世的报道会更多的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本文分别从《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选取有关曼德拉逝世的三篇报道,从报道思想、报道角度、报道倾向、报道态度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探究中西方媒体在新闻框架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2011年6月4日,中国金花李娜以2:0战胜卫冕冠军意大利选手斯齐亚沃尼,夺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改写了四大满贯百余年历史。李娜夺冠之后,举国上下欢欣鼓舞,各路媒体都在大量对此事件进行报道。6月5日,《人民日报》一经推出,便引来众人的瞩目。  相似文献   

20.
全运会自1959年至2013年,已举办十二届。《人民日报》对每届全运会都做了详细报道。不同历史背景下,在关于全运会的报道中,运动员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以1959年至2013年的《人民日报》的体育人物报道为样本,以运动员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2000年、新世纪至今,三个不同时期的报道进行分析,对典型个案进行重点剖析。通过分析运动员形象的变迁,总结其历史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