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Q正传》(节选)这篇课文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  相似文献   

2.
举人船到是何日──《阿Q正传》中之时间考辨浙江嵊州市城关中学俞如鹏(阿Q正传)第七章"革命"开头写道:"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这只"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的乌蓬船,便是城里...  相似文献   

3.
编缉同志: 今来信请教一问题: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阿Q正传》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在这句话中“三更四点”指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刻或时段? 《高中语文教案》解释为:“三更四点: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阿 Q 正传》(高中语文第五册)中有这样一句话:“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 Q 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其中的“三更四点”确指何时?谈点个人意见。“更”和“点”都是古代的计时单位。五更中每更包括两个小时,  相似文献   

5.
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册节选了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三更四点”指的是什么时间?目前的鲁迅文章注释中还没有对这句的注释。中学教师解释纷纭,多数同志只笼统地说成是“半夜三更”或“深更半夜”。还有少数同志将一更划为十点等等。事实上,更、点是明清时代人们用以计算夜时间的习  相似文献   

6.
指导阅读,过去我较多抓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对细小的地方总不大注意。后来我慢慢觉察到,有些小地方作用不小。比如我教《阿 Q正传》,在分析语言特点时,就是抓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词句: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 Q 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 Q没看见。昂了头直唱过去。  相似文献   

7.
赵白眼——一个不该忽视的小人《革命》一章的开头这样写到:“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鲁迅先生用了这个妙趣横生的开头,以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作为绍兴光复这样庄严事件的补充,意在说明人们对革命的冷漠,他们更关心的是身边的小事。但能作为革命事件的补充,也说明了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在未庄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是未庄的大事。这首先是因为两个人在未庄的地位都比较突出:此时阿Q刚从城里“长了见识”回来不久,又加上他手头有便宜的货,所以他的一举…  相似文献   

8.
2001年10月,北京市中学语文教研室约我给市研习班的青年教师作一次示范课。按教学进度,当时正讲到小说单元,我就选择了《阿Q正传(节选)》这篇课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经过对课文的细察深思,我认识到,这段话实际上相当完整地介绍了时代背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讲小说往往离不开时代背景。如果课文中没有相关表述,那只能游离到课文之外介绍相关知识,现在课文中有相关表述,就完全可以利用。这是由文学表述向清晰语言的转化,是一…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阿Q正传》一文的开头有这么一句:“宣统三年九月十四口——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关于“三更四点”究竟是什么时间,课文没有注释,教学参考书也没有补充说明,学生自然难以理解,因此有必要加以说明。 “三更四点”本是古时的一种计时说法。古时分一昼为“十二时”,每一时(时辰)约两个小时。“十二时”的名称及相当于现代的时间分别是:  相似文献   

10.
在小说教学中,我们除了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注解所体现的大的背景教材进行认真把握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到小说本身中把握具体的、特定的背景:包括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理位置、特定的风俗民情等等,从而理解特定人物在这一特定背景下的必然命运,进而理解出主题的深刻性。以下举课文节选的《阿Q正传》为例试从几个方面说明如何从小说本身寻找背景材料。 自然环境 时间:“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及以后的几天。注解指出“九月十四日”即“1911年11月4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的第25天”,这就确切、具体地点出了小说的时间特征,这样的日子是特殊的日子。又说:“这天杭州府为  相似文献   

11.
时间是记叙文的要素,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中,对于时间这个要素的交代和表述,形式不一,内容丰富。真可谓:细枝末节见匠心,不动声色能表情。一、无意之中作暗示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  相似文献   

12.
大小说,多虚构。但我却不明白为什么赵太爷姓赵、赵司晨姓赵、赵白眼姓赵,甚至阿Q也曾经说他姓赵。我好怕,因为我也姓赵。2001年10月1日,我得到了这样一份遗嘱:赵氏子孙:余不日即死。余死不足惜,然所不能忘者,乃宣统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借与阿Q之三十七枚铜钱(非余吝啬且看下文)。兹因阿Q畏于利率之计算冗杂,两方商讫:一日增一文。至今已一十三年。尔等务必收回,阿Q如死,追于其子孙。切切,务忘。黄纸黑字,清清楚楚,赵氏子孙责无旁贷。但我究竟是赵太爷的子孙,还是赵司晨的后裔,抑或是赵白眼的嫡传就不得而知了。至…  相似文献   

13.
阿Q典型意义之管见周发宝《阿Q正传》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永放光彩的艺术珍品,阿Q是世界文学画廓中的著名典型形象。关于阿Q的典型意义,1987年版高中第三册《阿Q正传·预习提示》说:“作者通过阿Q这一形象,反映了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深刻揭露了封建势...  相似文献   

14.
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消曾评价《阿Q正传》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知名度很高的苏雪林女士也称《阿Q正传》具有“倾倒一世”的魅力。“自新文学发生以来像《阿Q正传》魔力之大的还找不出第二例子,”并说它已传播国外“与世界名著分庭抗礼,博得不少国际的光荣。”茅盾在《阿Q正传》只登到第四章时,就断论此小说“实是一部杰作”,并说“阿Q这人很面熟”,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无论是普通读者、朋友抑或是对鲁迅怀有敌意的对手,在政治立场上跟他互相对立的批评家或文学史家,都不得不被《阿Q正传》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阿Q、孔乙己、祥林嫂、假洋鬼子、豆腐西施等鲁迅不同作品中的人物如今都集中到了“未庄” ,演绎了一个复杂的故事。6月6日 ,在南京试映的一部电视连续剧《阿Q故事》实在让人们惊讶不已。8集电视剧《阿Q故事》由江苏省南方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拍摄。这部电视剧的改编有许多令人意外之处在小说中喜欢吴妈的阿Q平白无故多了个妻子秀儿 ,孔乙己则成了阿Q的岳父 ,季儿则爱上了革命者夏瑜 ,豆腐西施成了阿Q的二嫂等。故事讲的是清朝末年 ,两名太监盗窃宫中宝物流窜到绍兴未庄 ,为转移视线摆脱追捕 ,假造了一份子虚乌有的清宫扫荡革命党人…  相似文献   

16.
《学习之友》2006,(9):64-64
1934年,赵景深先生翻译的一部十四册《格林童话集》在北新书局出版了。书局有一位青年名叫高培基,勤奋好学,深得赵先生赏识。一次,赵先生去书局时发现小高正捧着《成语词典》研读,于是主动指点。事后第三天,小高收到赵先生的一封信:  相似文献   

17.
《阿Q正传》(节选)板书设计解说河北/毛占岭板书:课堂效率研究KETANGXIAOLUYANJIU从结构上看,这则图示较清楚地显示了本文双线交织的结构线索:一方面,作为普通“国民”的阿Q由兴奋到对革命的彻底失望;另一方面,作为反动势力代表的赵太爷和假...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小说书廊中,阿Q的知名度可谓极高,他自1921年12月4日在鲁迅的笔下现身之后,当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阿Q正传》称得上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属于过去,同时也属于将来;不仅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印度著名作家班吉纳有言:“阿Q只...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两大经典叙事文本《祝福》和《阿Q正传》写的是旧中国“奴隶”的悲剧,分别叙述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和农民阿Q的悲剧命运,祥林嫂与阿Q性别不同,但身份和遭遇却极为相似,两个人同属于社会的最弱势群体,几乎面临着人生一切的不幸和痛苦。无姓的“玩偶”。姓氏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认,但我注意到小说里的祥林嫂与阿Q都似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确切的姓氏,祥林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概也就姓卫”;而阿Q“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因为被赵太爷一个嘴巴给打掉了:“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在统治者眼里,奴隶是不配…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义务教育实施办法》于一九九一年八月十五日经湖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一九九一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