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福 《新闻世界》2006,(4):34-35
“都市柴门”里的布衣学 张中行出身河北香河农家,性格颇具幽燕之士的宽厚豪爽。一生博学多识,造诣深厚,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并称为“未名四老”。张中行生前与启功季羡林等“国宝”级大师过从甚密,启功称他为“老夫子”,他称启功为“元白上人”,季羡林评价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大抵是指他的学识修养品格.已达到相当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魏伟 《大观周刊》2012,(36):180-180
本文着重探讨“和谐”的问题,正如谊词条本身所承栽的特殊意义,中国人自古以来便从自身与自然,生命与艺术,道理与法则等等层面寻求着完美的契合点,也正是由于完美契合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并不可能存在的无奈,才更加触动着历朝历代有思想有追求的人们苦苦探索。而作为凝聚智慧与文化多重素质于一身的艺术家或艺术人士们,更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艺术和谐与人的和谐当成了终极的命题。人的和谐与艺术和谐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无论盛世还是乱世,元论人民或者艺术从业者的生存状态是好是坏,但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寻求出路寻求和谐的追求却是不变的。换句话说,当艺术和谐与人的和谐趋于完善时,人们可以享受这种状态;而当艺术和谐与人的和谐相对背离时,人们又可以互换其正向的趋势回归。这也许正是“和谐”一词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吧。  相似文献   

3.
档案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在新世纪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被中国共产党赋予全新内涵并确立为重要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4.
现代企业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和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它在拥有社会资源的同时,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企业作为社会中的经济组织,具有“经济人”和“社会人”的二重性,其经营活动不仅是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实现个体价值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的需要,所以在其运行中既要遵循经济法则也要遵守社会公德。由此可见,“和谐企业”的创建所包括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就是企业要在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起它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是和谐社会的有力维护者和促进者,“和谐企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丁爱华  杨中强 《青年记者》2007,(10):108-109
时下,“和谐”已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上至政府官员,下至黎民百姓,都以“和谐”为话题,都以“和谐”作为行为准则,于是,实现社会和谐自然也就成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历史责任。[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的和谐,离不开图书馆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其中,人文环境的和谐,离不开馆员——读者构成的“人”的和谐。从《论语》中得到启发,认为将其中的儒家道德智慧用于图书馆和谐人文环境的建设中。处理好馆员与读者、馆员之间以及馆员自身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图书馆就必定能有一个稳定、有序、协调的和谐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7.
钮西来 《报刊之友》2010,(11):84-85
英国著名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一生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他的作品从生态环境与人性批评的角度给我们展示了英国工业文明给社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对生态的破坏和人性的扭曲,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扭曲的世界。因而,在劳氏的笔下我们体会到了他热切地希望人类回归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渴望用和谐的两性关系来建立人与人的和谐,以达到社会整体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钮西来 《今传媒》2010,(11):84-85
英国著名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一生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他的作品从生态环境与人性批评的角度给我们展示了英国工业文明给社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对生态的破坏和人性的扭曲,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扭曲的世界。因而,在劳氏的笔下我们体会到了他热切地希望人类回归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渴望用和谐的两性关系来建立人与人的和谐,以达到社会整体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和谐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要求,把和谐化建设提升到了引人注目的高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人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和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概念之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也成为传播、交流的终极目标。儒家和谐传播的理论关注入自身的和谐、人际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了一系列和谐传播的理念。可以说,儒家关于和谐传播的理念是中国传播理论对国际传播理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肖景华 《大观周刊》2012,(41):103-10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全休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在这个背景下,“和谐医保”的概念应运而生。没有社会的和谐,不可能最终形成医保的和谐;没有“和谐医保”,和谐社会也缺少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和谐医保”的独立内涵、构建和谐医保的意义及面临的挑战,并从构建和谐医保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构建和谐医保的基础、构建和谐医保的重要环节、构建和谐医保的重要条件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和谐医保,最终达到医、保、患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权利均衡,达成多方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13.
时下有不少有关构建和谐图书馆的文章见诸于图书情报学专业期刊。从宏观层面研判,笔者认为,和谐图书馆的构建应当包括馆内和谐、与读者的和谐、馆际和谐三个主要方面。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的第五个定律指出:“图书馆是一个发展着的有机体。而和谐是指事物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它所表达和显示的是事物处于平衡、协调、一致、完整和符合规律的情形中。  相似文献   

14.
王虹 《兰台世界》2007,(1X):71-71
和谐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文化精神。和谐意识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思想基础,维护和谐关系是“以馆员为本”实践的重要内容,这一理念的实现有赖于和谐的运行机制的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15.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一副枯守青灯黄卷、寂然了无生趣的“老僧入定”形象,实则不然,生活中的季羡林幽默豁达、兴味盎然,一派乐天知命、风光月霁的样子,时常演绎出一些让人捧腹的“笑话”. 2007年9月,季羡林从医院回到位于北大朗润园十三公寓一楼的寓所.当离家三年多的季羡林回家时,家里养的那只波斯猫一眼就认出了阔别的“老友”,纵身一跳,跃入“老伙计”季羡林的怀中.面对此景,季羡林感动得热泪盈眶,季羡林遂对身边的人说:“谁说猫猫是白眼不认人,应该平反啊.”过了几日,便是中秋节,季羡林又去了趟莫斯科餐厅.在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的大背景下,莫斯科餐厅以它华贵的气派、浓郁的俄罗斯风情,给当时的北京上流人士,留下了如痴如醉的回味.季羡林此去,不过是像一歌词唱的“回到往日好时光”.据说,季羡林在“老莫”享受了1杯啤酒,外加1份冰淇淋.消息传到季羡林的好友任继愈耳里,他急忙给季羡林打电话,劝他以后千万别再随便吃冰淇淋之类的东西,当心弄坏了肚子.季先生听后风趣地回答:“放心,我是属猪的,吃什么都没问题.”  相似文献   

16.
徐丽 《图书馆学刊》2007,29(4):65-66
在图书馆管理创新中运用“和谐”的理念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作基础,必须以解决问题与促进发展为目标。提出了图书馆和谐管理的要求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传媒观察》2005,(11):F0003-F0003
江都市邮政局现有员工600余人,下设5个部室,6个专业公司,51个邮政支局。近年来,该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创成功企业,建亲和家园”为目标,狠抓企业组织机制建设,努力构筑和谐体系;坚持加强制度建设,将涉及经营、发展、管理、服务、质量、安全等各项内容在内的企业管理制度和措施汇编成册,规范员工的言行,措建和谐平台。  相似文献   

18.
谈构建"和谐校园"与提升高校图书馆"软实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高校图书馆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提升高校图书馆的“软实力”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阐述了提升“软实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闻周刊》2009,(26):56-58
他曾是全国人民都知晓的“学界泰斗”,是中国的“国宝”,虽然,他的研究领域在全世界,了解的人都寥寥可数。98岁的季羡林悄然长逝。而在北大新闻中心对外发布的相关消息中,季羡林的名字后面没有“国学大师“等名头,只称其为“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相似文献   

20.
医院图书馆和谐环境包含物层面上的和谐、人层面上的和谐和制度层面上的和谐3个方面。在构建医院图书馆和谐环境的过程中,需要读者与图书馆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打造一个“以人性为理念、以制度为准绳、以读者为中心、以资源为依托、以服务为目的”的和谐图书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