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初潘柽章的<杜诗博议>是和钱、朱二家注本同时的著作,该书在诗史互证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对钱笺作了很多补充和驳正,故为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征引颇多.然而由于潘柽章于文字狱中罹祸惨死,其后注家征引多讳其真名,导致该书终于湮没无闻.本文通过最大限度的辑佚,分析了<杜诗博议>一书的注释特色,总结了其对杜诗学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孙微 《图书馆杂志》2007,26(3):74-76
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与钱谦益《钱注杜诗》共为清代杜诗注本的奠基之作,对清代杜诗学影响深远。然其书的最初刊刻时间一直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辨析指出,以往学者以顾炎武《日知录》的初刻时间来判定《杜工部诗集辑注》的初刻时间是不可靠的,该本最早的刊刻时间应是康熙九年。  相似文献   

3.
南宋黄希、黄鹤父子的<黄氏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是两宋时期一部很有特点的杜诗注本,并在当时以及后代受到很大的关注.<黄氏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的版本,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主要有三种:宋版、元版、清版.  相似文献   

4.
张溍《读书堂杜工部诗集注解》是清初重要的杜诗注本之一,该书吸收了钱谦益《钱注杜诗》、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取得的笺释成果,进一步对杜诗艺术技法及艺术成就作出深入的阐释,并在朱鹤龄的基础上,对全部杜文进行了解评,受到后代注家的广泛征引。该本还是清代杜诗全集笺注本中有着重要海外影响的本子,为杜诗的海外传播也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5.
孙微 《图书馆杂志》2008,27(4):72-74
清初张笃行所著<杜律注例>一书,是现存清代最早的杜诗注本,刊刻于顺治十六年(1659).该本无疑受到元明以来诗格著作的很大影响,但已经将繁琐的诗格大大精简,留其精华,对杜诗做了颇为详尽的分析.著者特别注意杜诗联章组诗之间的关系,指出组诗在章法上的整体性,反对明代选家对组诗的任意割裂,具有独到的目光,确为杜诗学史上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6.
《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简称“百家注”)是宋代杜甫诗集注本中最为重要的注本之一,它上承《门类增广十注杜诗》的旧注注文,下启“千家注”系列的主体格局,是追溯注家来源,考察注文消长的重要依据.今存“百家注”卷四至卷五间有缺叶补刻现象.本文对缺叶补刻所据之本进行了推测,并力图归纳“百家注”与《分门集注杜工部诗》(简称“分门注”)的注文关系,从而探讨今后“百家注”的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7.
吴若本《杜工部集》是较早的杜集定本,清初钱谦益《钱注杜诗》曾以之为底本,然其原本已经佚失。洪业在《杜诗引得序》中对吴若本的真伪提出十点质疑,并最终认为吴若本并不存在,乃钱谦益伪造之本。此后张元济又提出,商务印书馆1957年影印的《宋本杜工部集》乃是吴若本。受其影响,洪业也改变了最初的观点,承认此本确为吴若本。不过这个观点经过此后学界的反复讨论,最终被确认是错误的。吴若本虽已散佚,但仍可从《钱注杜诗》中探寻其概貌。该本保存了南宋初年杜集编纂的原始面貌,具有珍贵的文献版本价值。  相似文献   

8.
南宋黄希、黄鹤父子的《黄氏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是两宋时期一部很有特点的杜诗注本,并在当时以及后代受到很大的关注。《黄氏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的版本,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主要有三种:宋版、元版、清版。  相似文献   

9.
卢坤是清末名臣,其"五家评本"<杜工部集>是中国刻板印刷史上最为精美的五色套印本,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和文物价值.从集评内容来看,该本辑录的王世贞、王慎中、王士禛、邵长蘅、宋荦五家评语,和此前刘浚的<杜诗集评>相比互有优劣,不过它硕果仅存地保存了明人"严驳杜诗"之批语,显得弥足珍贵,具备很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0.
《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存世版本众多,历来争论不休。本文拟就重庆图书馆所藏的《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为例,对其版本情况做一个详细的考证。参考文献2。  相似文献   

11.
《澹游集》成书于元末,为著名诗僧来复所辑,国家图书馆藏有清抄本。该集有着较为独特的文献价值:其一.上编作者中,有94人之诗仅见于此,未见于任何元诗总集、别集,存佚诗数量在200首以上。其二,《澹游集》卷上诗序、书信,卷下文章,有25篇为《全元文》所遗。其三,《澹游集》所载诸人多附有小传,介绍其字号、籍贯、生平履历等,是元末东南诗坛研究的重要资料,可补史志之阙。  相似文献   

12.
孙微  王新芳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9):137-140
宋代赵次公所著《杜诗先后解》是最早的杜诗注本,赵次公对诗意的注解,是建立在精审校勘基础上的。其秉持“无两字无来处”的注杜思想,在注解中广征博引,于杜诗字句出处之考稽用力尤勤,但同时也存在繁琐和重复等缺点。但赵次公《杜诗先后解》体现出强烈的反穿凿倾向,最早对“伪苏注”进行批驳,表现出非凡的胆识,在杜诗学史上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杨郁 《图书与情报》2012,(3):142-145,4
胡三省是宋末元初著名的史学家、训诂学家和藏书家。由于《宋史》、《元史》无传,《宋元学案》也仅有百余字的小传,他的生平事迹和重要贡献长期被湮没,直至20世纪中期陈援庵先生作《通鉴胡注表微》,才使人们注意到胡三省的学术地位和胡注的学术价值。文章介绍了胡三省的生平,并对其《资治通鉴音注》的成书、版本和内容价值作一考述。  相似文献   

14.
朱文藻编著的《葆醇堂藏书录》采用"经、艺、史、志、子、集、类、说"八分法,试图打破四部分类框架。他整合小类设立艺部,把志部、类部、说部提升为一级类目,调整部分二、三级类目的划分、名称和顺序,对类书的性质和丛书的价值做出新认识,反映出以小学、金石学、舆地之学等为代表的乾嘉学术风貌。《葆醇堂藏书录》本着灵活变通的编目原则,力求突破四分法的桎梏,在图书分类上体现学术发展,是古籍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5.
杜定友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图书馆学的开创者,所著《校仇新义》是其代表作之一,书中对四库分类法的批判惹人瞩目。认为四库分类法过于囿于成见,以至于经无定义,子不成家,史不以时,集而无物,但他并未完全否定四库分类法。主张新的统一分类法必须考虑到中国古籍的特殊性,新旧合流,对四库分类法加以改造,使之更合乎图书分类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6.
朱启钤先生发现并刊刻了传世孤本“髹饰录”,使我国学者和漆器工艺人员能够有机会研读到这本古代漆工留下的专著.深入挖掘“髹饰录”的文献价值,对继承和发展我国的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