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在我国的新闻媒介上,出现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经济新闻。它们以超时空,大跨度,给受众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经济生活图画,充满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改革开放气氛。虽然它们报道的是经济生活,但其光焰已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有的虽然已发表一年两年了,但我们仍然记忆犹新,如《关广梅现象》《顾惠东效应》《鲁布革冲击》《北京市保姆市场透视》,以及《马年新春话国力》。这类报道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我国的新闻媒介上出现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经济报道。虽然它们报道的是经济工作和经济生活,但其光芒已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有的报道已发表多年,但我们仍然记忆犹新,如《北京市保姆市场透视》、《煎饼出了农家门》、《武钢近7万人不再吃“钢铁”饭》、《城里人下乡购时装》、《粪桶的启示》等。这类报道已经跳出以往就经济来报道经济的思维框架,拓展了经济报道新的角度。越来越多的记者把视线从经济活动、经济事件本身拉开,转入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宏观背景下,思考其形成的内在规律和深层原因,力图把经济活动作为社会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我国的新闻媒介上,出现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经济新闻,它们以超时空,大跨度,给受众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经济生活图画,充满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改革开放气氛,虽然它们报道的是经济生活,但其光焰已国徽到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在一个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迫切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报道方式情况下,人们不仅需要一般的经济新闻,也需要从多种角度和采写经济新闻。  相似文献   

4.
舆论调查,这一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测量、沟通、传导公共意见和社会舆情的专业活动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自1994年1月6日,《中国青年报》的《公众调查》版第一期与读者见面以来,以舆论调查为依据的精确新闻报道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报道手段。《北京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等许多媒体,都开辟了此类版面或栏目。近年来,网络媒体也利用其便利互动的条件纷纷开设网上调查。虽然此类报道面世已10年多,但媒体在进行舆论调查,或利用舆论调查的结果进行新闻报道时,仍然存在一些误区和不规范行为,致使报道真伪难辨,错误地引导了舆论。  相似文献   

5.
一种令人瞩目的趋向呈现在眼前:社会新闻的数量增加了,力度加大了,各家晚报自必不说,就连一向以严肃面孔与读者见面的诸多日报,社会新闻也逐渐多起来.《人民日报》推出的“读者之友”专版,每期的头条几乎都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经济日报》扩版后,虽然没有设社会新闻专版,但第七八两个专版的重头报道,大都是经济生活里的社会新闻.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是因为报纸扩版后,容量增大了,天地广阔了,社会新闻有了一席之地;二是竞争使然.  相似文献   

6.
1989年1月5日,星期四。这一天的《镇江日报》上,出现了一个读者从未谋面、完全陌生的新专栏,它以3/4的版面刊登了一篇题为《寻觅,在夕阳中》的报道。大篇幅,大标题,大插图……从此,一篇接一篇被称为“大特写”的报道相继在这个名叫《社会万象》的专栏中出现。如今,它已整整出了100期,走过了两个春夏和秋冬。正如一位读者所评论的,它犹如“一幅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尽收其中,既有喜怒哀乐,也  相似文献   

7.
《首都经济报道》是北京电视台一档以经济资讯为主的日播栏目,从1998年开播至今已经历了12个春秋。在这12年里,《首都经济报道》把其独具个性化的经济新闻报道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录直播的转变到节目时长的调整,从板块的变化到演播室互动的增加,尽管几经改版,但该栏目“关注百姓身边的新闻,透视新闻背后的经济“的宗旨一直没有改变,我们也可以从它独辟蹊径的报道中看到其贯穿始终的人文导向。  相似文献   

8.
《首都经济报道》是北京电视台一档以经济资讯为主的日播栏目,从1998年开播至今已经历了12个春秋。在这12年里,《首都经济报道》把其独具个性化的经济新闻报道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录直播的转变到节目时长的调整,从板块的变化到演播室互动的增加,尽管几经改版,但该栏目"关注百姓身边的新闻,透视新闻背后的经济"的宗旨一直没有改变,我们也可以从它独辟蹊径的报道中看到其贯穿始终的人文导向。  相似文献   

9.
2007年4月,《华尔街日报》凭借一组揭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的问题的报道而荣获第91届普利策国际报道奖。这组报道共10篇,从社会不公到环境污染,涉及的都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主题,话题虽然严肃专业,但在《华尔街日报》记者的笔下,文章却不枯燥冗长、晦涩难懂,相反读来让人欲罢不能,感同身受。善于把严肃的财经类题材写得精彩耐读一直是《华尔街日报》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0.
从当前的屏幕看,电视经济报道在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长足的进步。就广度而言,经济报道已经从最初以指导经济工作为目的,拓展到指导与服务并重,以多种形式促进社会的发展,以大连电视台为例,五年来,经济节目从一周两期、一次15分钟,发展到一周五期、一次半小时,在报道数量成倍数增长的同时,栏目组合由强调指导性(子栏目设计《经济了望》《经济透视》《经济与人》《经济新干线》),向指导与服务并重转变(子栏目设计《财经快递》《生活视线》《经济焦点》);就深度而言,以中央台《经济半小时》的《今日视点》和96年7月1…  相似文献   

11.
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为新闻摄影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摄影记者已脱颖而出。从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对新闻摄影改革的深沉思考。经济日报邓维的《在窗口前思考》,新华社李锦的《贫穷落后,令人不安》,中国青年报郑鸣的《生者与死者》,中国妇女报陈炼的《沈阳——试点中的热点》等摄影报道,触及到改革中的“难点”、“热点”,产生了不同凡响的效果,受到新闻摄影界的普通关注。新闻摄影的创新之风也已吹到边疆。新疆日报  相似文献   

12.
经济报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使之具有深度和力度,是经济记者面临的一个课题。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在《经济参考报》、《新疆日报》和《新疆经济报》上发表的《石河子草板厂何以停产》、《“女儿街”——多彩的画廊》、《病症在哪里》、《出租柜台的忧与思》、《菜篮子变奏曲》、《亦忿亦忧话“三乱”》等问题新闻,受到了新闻界同行的赞扬,有的获了奖。我在采写实践中体会到,经济报道要克服以往的毛病,就要在抓问题上狠下功夫。经济记者如果不善于从错综纷繁的经济生活中发现问题,揭示本质,满足于模式化的动态报道,那是搞不好经济报道的。1、要抓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党和政府正在抓的事,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事,就是经济报道的热点。一段时期以来,从家庭到社会。从学生到职工,谈起“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人人反感。我在采访中也耳闻目  相似文献   

13.
《陕西日报》副刊《社会大视角》从1993年12月创办至今,试刊快一年了。 《陕西日报·社会大视角》截止现在已试刊15期,刊登各类报道221篇,其中属改革热点、社会热点和工作重点方面的稿件37篇,共刊发新闻照片和纪实照片400余幅(平均每期27幅),其中组照83组、314幅。这一新闻改革中的新生事物从一诞生,就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较高的评价。最近在福州召开的全国省以上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我们陕西日报的要闻版被评为文图并茂一等奖,《社会大视角》在会上展出后受到与会领导、专家和摄影界朋友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在开幕词中赞扬它“琳琅满目,多姿多采,是实现文图并重的一个突破,是新闻改革中的一个新事物”。我社摄影部从《社会大视角》创刊以来接到上百封赞赏和鼓励的群众来信。这说明,作为全国省级党报唯一的一张以新闻照片为主的副刊,《社会大视角》已经打开了局面,赢得了读者,是一个好的开端,有一个光明的前景。这样,《陕西日报》除原有的两个副刊《经济特刊》、《周末》之外,又新增了一个副刊,从1995年1月起随正报正式发行。它将对更好地高扬时代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日显重要,并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日常投资活动。相应地,金融报道已成为各类经济报道的重中之重。 然而,目前在媒体的金融报道中,新闻源雷同、内容相差无几的新闻屡见不鲜,老百姓对这些新闻虽然也需要,但他们更需要的是对金  相似文献   

15.
精品力作往往来自对经济生活中“热点”的思考。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个“热点”,它们实际上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矛盾的集中反映,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热点”既有复杂的表象,也有丰富的内涵。发现和观察它们,报道和反映它们,思考和追踪它们,往往能写出有质量的经济新闻来。  相似文献   

16.
社会化视角就是把经济报道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大层面中,透过经济现象挖掘其背景下的成因、发展和未来。跳出经济看经济,无疑站高了角度,开拓了视野,而报道经济也更需要这种重新变换思路,变化角度,需要更多的理性的思考与分析,重视事件背景资料的使用,把报道的切入点同观众关心的问题相结合,从观众的角度写,以小见大,触及心灵深处,带给观众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17.
王倩 《新闻世界》2014,(11):106-107
美国资本主义"天堂"里的生活情景给中国民众带来了遐想,并成为一些人的追求。然而,这对于一位新闻从业素养极高的新闻工作者——杨刚来说,不过是表面现象。四年的旅美生活,杨刚对于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并做了详细的报道,终编辑成集《美国札记》出版。本文试从《美国札记》入手,重点分析杨刚美国通讯中的"美国形象"。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现在已成为一张每周发行5期的日报,但在报纸定位上仍强调深度报道。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21》以深度报道起家,其渊源可以追朔到《南方周末》,“遗传基因”决定了这张报纸不可能主发那些消息类的新闻;二是,报社的决策层意识到,作为一张传统的报纸,在速度上无论如何没办法同网络竞争,但读者手拿一张报纸阅读深度报道的愉悦感却是纸媒体的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逐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生产活动是社会主要活动之一,我们的经济报道如果就生产谈生产,就经济谈经济,那就脱离了发展生产和经济的目的,也不符合客观实际。因此,经济报道寻找社会视角,是客观需要。从社会视角来挖掘经济新闻的深刻内涵社会视角,是一个广角镜,是一个广阔宏大的视野。只要我们自觉地跳出单一经济视角的樊篱,我们的经济报道就会展现出一片新的天地,只要我们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找到经济与社会各方面的结合点,就能产生“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效应。新华社曾播出一篇通讯《在养…  相似文献   

20.
“观察与思考”,是浙江《经济生活报》一版上的一个新闻栏目。这个栏目中的新闻,是记者根据观察到的某些经济生活现象,提出一些让读者思考的问题。实际上,《经济生活报》在这个栏目之外,还有许多新闻和言论,也程度不同地具有同样的特点。因此可以说,“观察与思考”是整个这张经济小报的一个特色。《经济生活报》创刊于一九八○年元旦。当时,全党工作重点刚刚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各报都在围绕拨乱反正开展宣传报道,全国除有一张《市场》报以外,还没有一张报纸专门反映经济问题。《经济生活报》别开生面,以广大消费者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