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诗词名家施蛰存先生晚年曾说起在抄集研讨词籍题跋的过程中,无意之间弄清楚了词这一文学体裁的产生、发展的源流问题:“词”这一种文学形式,在唐五代时,名为“长短句”、“曲子词”。在北宋时,名为“乐府”或“乐府雅词”,或“近体乐府”。到南宋中叶,才出现“诗余”这个名词;到南宋晚期,才确定这种文学形式的专名为“词”。在南宋中叶以前,一切单用的“词”字,都是“胖”字的简体字,其意义是“歌辞”,是一个普通名词。  相似文献   

2.
程度副词“更”与“连词、介词和助词”,语形上线性连接。语义上具有[强调]之[比较]、[合取]或[关联]等特征和。反逼递进强调”之特色。“‘更’+‘连……’”组合位置灵活。“更”+“功能词……”的应用频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陶富同志:六月廿五日手书敬悉我以为南宋人定义“词”为这个文学形式的名称,实在是误人不浅,词乃辞之简化字,凡一切配合乐曲的韵语都是词,饮马长城窟是汉魏词,白词是晋宋词,凉州词,达摩支曲是唐词,都是词,南宋人把一个普通名词拢断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文体结构,于是弄得讲词的人往往讲错,任中敏先生坚持词起源于隋代,也是由于他不肯把一般意义的词乐与特定意义的词乐分别看待。王力的那个定义“一种律化的长短句,固定字数的诗”几乎全不妥当,他把“诗”字也讲糊涂了。试为分析如下:(1)一种律化的诗,也是律诗(2)一种长短句的诗,这应该是中晚唐的…  相似文献   

4.
血写的诗     
况周颐评赵佶的[燕山亭]词云:“‘真’字是词骨,若此词及后主之作皆以‘真’胜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亮]略似之。”况周颐所谓的“真”,王国维所谓的“以血书”的词,都是说词写出了人的真情,人的衷怀,犹如血泪凝铸而成。赵佶在位二十五年,过着极其荒淫的生活,加速了北宋王朝的崩溃。他的悲剧,是咎由自取。但词所产生的客观动人力量,却是由于它‘真’,由于它是“血写的诗”。  相似文献   

5.
拜读《语文知识》1998年第10期朱子政先生的《怎样确定“没”和“没有”的词性》一文后,获益匪浅。但对某些提法不敢苟同,特提出来以就教于大家。朱文认为:“‘没有’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的前面时,它是一个动词短语,其中‘没’是否定副词,作动词‘有’的状语。”窃以为名词、代  相似文献   

6.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流传千古,脍炙人口。数百年来,人们在品读中,也会产生一些疑惑,如下阕:“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神游故国”者是谁呢?是作者本人还是周瑜?翻阅一些注译本,可知有四种情形:一是回避,不说神游者是谁,如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认为:“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如此:“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指古战场。”王延龄《唐宋词九十首》注为:“[故国神游]精…  相似文献   

7.
怎样确定“宝钢在建设中”之“在”的词性?黄伯荣、廖序东二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下册351页这样解说:“‘在……中’中间如果插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则表示该动作、行为正在进行。如‘宝钢在建设中’,‘新一代在茁壮成长中’,这时‘在’是副词,等于‘正在’”。 依据划分词类主要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兼顾词义的标准,考察这个“在”的词性,我以为黄、廖二先生的解释似可商榷,特提出来向他们请教。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新文学运动热潮掀起之时,大量的西方文学被介绍进来,提出了打倒旧文学的革命口号,中国文学的传统断裂了。然而有识的学者提出了以新的观念和方法来重新研究中国的旧文学,而且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革文艺观念。郑振铎先生说:“我以为我们所谓新文学运动,并不是要完全推翻一切中国固有的文艺作品。这种运动的真意义,一方面在建设我们的新文学观,创作新的作品,二方面却要重新估定或发现中国文学的价值,把金石从瓦砾堆中搜找出来,把传统的灰尘从光润的镜子上拂拭下去。……而这种工作,却需要一种新的研究”。在现代词学研究领域里是胡适开辟了新的道路,最早以新的社会审美观念描述了宋词发展的历史。1922年他在论文《南宋的白话词》里认为:“词的进化到了北宋欧阳修、柳永、秦观、黄庭坚的‘俚语词’差不多可说是纯粹的白话韵文了。不幸这个趋势到了南宋,  相似文献   

9.
“形容词+双音节名词”构成的“1+2偏正形式”在汉语中很常见。文章运用“词汇的完整性”原则。通过区分“句法词”和“词汇词”得出结论:汉语的词具有“多维性”,“1+2偏正形式’’的是以短语的生成方式所造的词,既有词汇特征。又有短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杂文浅谈     
杂文是“五四”后新创的文学样式,还是“古已有之”的文学体裁?对这个问题,有人说:“杂文……是适应‘五四’新文化运动而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有人说:杂文是“古已有之”的,因为鲁迅早就在《且介亭杂文集·序言》中指出过。我们认为,作为一种文体的杂文,不是“五四”后才产生的新文体,而是古已有之的,问题只是古代没有杂文这个名称而已。不过,我们说的古已有之的杂文,与鲁迅当年解释过的“古已有之”的“杂文”的含义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