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春秋四夷四夷,一般指四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即南蛮、北狄、东夷、西戎。他们都是与华夏族不同血统之民族,生活习俗、语言文字也与华夏不同。但是,这种解释只适用于秦汉以后,在先秦,特别在春秋时期,四夷并不都是与华夏族不同血统的民族,他们有的与华夏同宗同祖,仅是因生活方式不同,或者文化较为落后,或者不服从  相似文献   

2.
一“夷夏之防”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它形成于先秦时期,并成为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准则。汉代以后,“夷夏之防”逐渐发展为大汉族主义的理论基础。由于华夏文明长期以来都是向外辐射的,外来“挑战”与“威胁”在文化上最终都同化于中国。这样,“夷夏之防”就成为中国自居于万国之上的“中国中心”意识和价值观念的理论基础,沉淀为支配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民族问题的章节就占了四分之一。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我国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不断交往和融合。它们和汉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了我国光辉灿烂的历史。由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出现,离今天的年代已久,有的已为人们所陌生。这里,将中国古代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作一简单介绍,敬请同仁指教。一、汉族的由来远古时,生活在黄河流域一带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互为婚姻,它们是组成华夏族的主干部分。炎黄部落原居陕西、甘肃一带。在长期的生活中,它们与周边各少数民族互相影响、交往,经过夏朝、商朝、西周的历史发展,大约在春秋时期,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华夏族。当时,北方的鬼方、西戎、犬  相似文献   

4.
戎狄考辨     
本文认为,戎具有本指与转指二义。戎本是先商族,为东夷的一支,后泛指华夏四境之少数民族,逐渐演变成一个文化概念。由于羌、狄在文化上与华夏族的差异,故戎主要用来指西北之羌人与狄人;狄人强大后,则主要用来指西方氐羌系少数民族。狄为犬族,是以犬为图腾的一个民族。狄族强大后,取得与戎并立的地位,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典藉极为丰富的国家,具有四千年之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经过多次不断地民族融合,才逐渐形成了现在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包括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成份——汉民族,就是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从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不断融合的结果.1.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它是由"黄帝"、"炎帝"和"蚩尤"主要是这三个远古时代部落联盟不断融合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儿女至今自称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后裔".这是因为,根据古史记载和神话传说,最先创造我国远古文明的,是黄帝和炎帝这两个部落群.他们最早都居住生活在陕西,后来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人数最多、遍布范围最广泛的汉族,整个华夏领域还分布着55个少数民族。华夏不仅孕育着56个民族的形成,同时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史的起点。与汉族这个"多数民族"相较,55个少数民族为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增色不少,本文将具体探析中国少数民族史的起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所以本文从族际交往这一视角来分析贵州省安顺地区"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在当代的演变情况.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当代羚中地区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日渐频繁,民族关系日益融洽.  相似文献   

8.
分析近年来的高考考生答卷情况,发现许多考生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区分不清,笔者认为有必要把这一知识点集中排列出来,便于考生复习。一、先秦时期1.西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灭西周。2.春秋齐国:"尊王攘夷",有利于保护中原华夏族经济文化。3.民族分布:北匈奴、东胡、西戎、华夏族、南越。  相似文献   

9.
刘淑琴  李晓风 《中国考试》2006,(10):35-37,43
四、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重要问题近年的文综试卷中,民族关系问题占有一定的比重,总的来说,民族关系问题是颇为重要的。1.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是形成中的汉族——华夏族。北方的匈奴、戎、东胡,南方的越是教材中提到的几个主要的少数民族。民族融合是一个要点,主要把握两个方面:融合的动力是战争及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影响是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匈奴的兴起在时间上应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史传说时代“五大民族集团”中的华夏族团,是由炎帝、黄帝部族(含东夷少昊族)组成的。历三代至战国末,在融合北狄、西戎、东夷、南蛮一部分人后,形成主体民族集团,称诸华或诸夏。至秦朝,少数民族大多与“诸华”相融合,称秦人(罗马等国称其为支那)。汉王刘邦政权建立后,又改称汉人,为多民族(以华夏族人口居多)的通称。因此说,汉民族及其文化是由炎黄族及其文化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对国家公民具有重大影响,在全球化条件下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包括:学习祖国的历史文化,弘扬祖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胸怀人民,为祖国人民服务;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爱好和平,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等。  相似文献   

12.
西汉匈奴和亲谋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同匈奴之间的和亲是我国历史上较具特色的和亲之一。这里的和亲是指汉朝封建统治者同匈奴奴隶主统治者之间的婚姻关系.不能同汉匈两族人民之间的互通婚姻混为一谈。统治者之间的婚姻关系不是单纯的联姻。革命导师恩格斯指出。对于剥削阶级的诸侯、王公来说。“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本文通过对当时和亲的提出。到前期、中期、后期双方和亲的施行情况以及作用的论述.得出如下结论:汉匈和亲不能称之为政策。只能称之为双方从自身利益和实力强弱出发而采取的一个谋略。其目的是达到民族和解,实现永久和平。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军队来说,强军梦既是百年历史的沉痛结论,更是人民军队的不懈追求。强军梦承栽的是使命,映照的是时代,追求的是和平,体现的是自觉、自信、自强。强军梦深刻体现着中国军人的崇高理想,深刻反映着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强军梦的战略任务,就是要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强军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支撑和平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4.
斯宾诺莎从自然权利出发,阐述了国家的产生。他认为国家就是指坚实地建立在法律上和自我保存的力量上面的社会。国家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国家的目的在于生活的和平与安全,因此,凡是生活和睦、治安良好的国家就是理想的国家。在这种国家中,人们享有绝对的思想自由、限制的言论自由,但是没有行动的自由。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的"和合"思想主要有"太和"、"中和"以及"和平共处"三方面的内容.王夫之认为,"和"是自然界的常态,"太和"则是"和"的最高境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太和"之境."中和"是人们修身的最高准则,人们通过"存养省察"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去体验、去实践,就能达到"中和"之境.王夫之主张各民族和平共处,既反对少数民族对...  相似文献   

16.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强国离不开强军,强军服务并保障强国。对于我国来说,"强军梦"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是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是激励广大官兵实现军人价值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实现"强军梦"的根本目的,是要保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支撑和平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7.
犹太复国主义具有两重性:它既是犹太民族的解放运动;也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成分.犹太复国主义的两重性对以巴和平产生的影响也是双重的,利弊兼有.犹太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相信它能够战胜犹太复国主义中的非理性成分,使中东走向全面和平.  相似文献   

18.
民族复兴信念的逐渐形成推动了近代以来民族复兴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使民族复兴有了新的领导力量并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梦"的提出是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最精辟的概括,不仅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明天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有着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的美国,成为世界上的头号强国,拥有无与伦比的军事经济实力。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都是在美国一手主导下建立起来的。此时的美国人很乐意把自己比喻为新的罗马,认为美国是世界和平的保障,世界将进入“美国治下的和平”时期。虽然其中美国也经历了低潮期,但是总体上美国一直是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体现着“美国治下的和平”的梦想。认真分析“美国治下的和平”的内容、策略及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反映于军事,就会形成不同的军事文化。发源于大陆农业文明的中国军事文化,与产生于海洋商业文明的西方军事文化有着根本的区别,这种区别的集中表现:一是义利之争——中国军事文化重义轻利,西方军事文化重利轻义;二是道器之别——中国军事文化重道轻器,西方军事文化重器轻道;三是力谋之辨——中国军事文化信奉智慧加谋略,西方军事文化崇尚力量加技术;四是和战之偏——中国军事文化偏好和平趋向保守,西方军事文化注重进攻无视道德。与此相反,具有中华民族典型意义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军事文化,既有中国军事文化注重和平、仁爱天下的优长,又有西方军事文化崇尚斗争、长于进取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谋统一、求和平、重防御、讲凝聚的军事文化的特点和优势。比较中西方军事文化的异同,把握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军事文化,对于我们进一步开掘中华民族军事文化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