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呼韩邪单于与汉的“和亲”扭转了汉初以来匈汉间150余年(前209一前51)的敌对局面,奠定了此后双方60余年真正友好关系的基础。这次和亲与以往的和亲有本质的不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十分必要。本文试对其中的几个问题作一探讨。一、“和亲”的成功元帝竟宁元年(前33)春正月,呼韩邪单于入朝,“自言愿好汉氏以自亲”队元帝也愿意用婚姻形式来巩固汉匈间的友好关系,遂“赐单子待诏技庭王樯为瘀田”②,于是王昭君带着巩固和发展汉匈友好关系的使命出塞了,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呼韩邪单于与汉的“和亲”正式建立。呼韩邪单于…  相似文献   

2.
所谓“和亲”,一般是指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缔结的婚姻关系,这种关系是从汉高祖刘邦与匈奴的和亲开始的。后来,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逐渐为中原王朝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所利用,成为我国各族统治者特别是中原王朝汉族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政策。由于汉匈政治经济形势的好坏与军事力量的强弱不断变化,汉匈前后期和亲的情况也有所不同。笔者就西汉与匈奴和亲的背景、目的、牢固程度、性质、效果等方面,分两个时期分别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西汉时期围绕汉匈关系,发生了七次大辩论,其中以平城之战前刘敬同主战派、汉武帝时期王恢同韩安国、汉宣帝时期萧望之与黄霸、新莽时期严尤同王莽的辩论最为典型。这些辩论涉及汉匈关系的定性、和亲与战争的抉择、匈奴在边疆政治中的定位、接待匈奴的规格、匈奴与朝代更迭等。辩论见证和加速了汉匈关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西汉匈奴和亲谋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同匈奴之间的和亲是我国历史上较具特色的和亲之一。这里的和亲是指汉朝封建统治者同匈奴奴隶主统治者之间的婚姻关系.不能同汉匈两族人民之间的互通婚姻混为一谈。统治者之间的婚姻关系不是单纯的联姻。革命导师恩格斯指出。对于剥削阶级的诸侯、王公来说。“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本文通过对当时和亲的提出。到前期、中期、后期双方和亲的施行情况以及作用的论述.得出如下结论:汉匈和亲不能称之为政策。只能称之为双方从自身利益和实力强弱出发而采取的一个谋略。其目的是达到民族和解,实现永久和平。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请亲汉朝,汉元帝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精心打造胡汉和亲。昭君出塞,生儿育女,在西汉历史上正式形成了汉匈血脉相连的民族关系。从研究和亲文化这个角度评论汉元帝,认为汉元帝有独到的治国韬略,促进匈奴统一,实现胡汉和亲,获得边境安宁,这是汉元帝在西汉治国史上有所建树的几件大事。  相似文献   

6.
王昭君,南郡秭归人,名嫱,字昭君。后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年纪很轻便被汉元帝选入宫中,成为一名普通的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当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求亲和汉元帝下令挑选宫女出塞的消息传出后,王昭君主动向管理掖庭的官吏提出愿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昭君出塞和亲,在当时举国欢庆,人们在建筑物上刻下“单于和亲”、“千秋万岁”等文字来纪念这个事件。呼韩邪单于娶了汉族姑娘,更加珍惜汉匈两族的真挚友谊,封王昭君为“宁胡瘀氏”,意思是说,王昭君嫁到匈奴后,就会带来永久的和平与安宁。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人民…  相似文献   

7.
关于王昭君的“和亲”,绝大多数老师都给予正面的肯定的评价。因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非常明确地写道:“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教科书还引用了《汉书·匈奴传》中的话进行评价:“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而且,董必武的诗作《谒昭君墓》之“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也是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8.
历来人们常说的中国古代的和亲,一般都是发生在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联姻。对于汉代的昭君出塞,人们一直以来也都是将其作为一次联姻式和亲来看待的。然而,分析历史上的此类和亲,可看出它具备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作为和亲方的女性,一般都是与帝王有血缘关系的女子,二是史书记载这类和亲时,多用"嫁""妻""婚"等字样,表明一次婚姻关系的缔结。而昭君出塞并不具备这些特征,那只是汉皇的一次赏赐,昭君只是汉皇赐予匈奴单于的礼物之一。有人将昭君出塞看作联姻式和亲,是认为她对汉匈间的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就两国关系的实际效用而言的。但真正说来,昭君在这方面的作用实被后人夸大。汉匈之间在她之后的长时期和平,主因并不在她,而在于匈奴实力衰落,无力与汉王朝对抗,另外也在于汉朝曾给予呼韩邪单于以极大援助,呼韩邪单于及其子孙感恩汉朝,不愿轻启战端。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昭君出塞都不是人们常说的联姻式和亲。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汉族与他族的“和亲”次数之多,渊源之长,蔚为大观,出塞和入塞的和亲公主仅见于史书记载的就至少有150名。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汉与唐两个朝代,“和亲”的女性早已成为历史画卷上浓重的一笔,抹之不去。和亲公主们在汉魏以后更是成了文人赋诗、填词和作曲的对象,至诗歌巅峰期的唐朝,和亲诗歌则更多。  相似文献   

10.
历史剧《王昭君》在批判继承、革新创造方面的成就,体现在曹禺同志对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提炼和组织以及创造情景交融的坏境氛围之中。根据历史记载,汉代自武帝元光二年即公元前一三三年,由于马邑地方的边境冲突,汉与匈奴之间,战争状态持续了一个世纪;到王昭君出塞的那一年,正是汉匈边境武装冲突的一百周年。这百年战争,给两族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十分沉重的。王昭君到了匈奴以后,适应了汉族与匈奴族要求和平共居的历史趋势,促进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大大好转,双方有五六十年和平相处,没有发生过战争,这是一个不小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列宁曾指出:“一切战争都是对民族使用暴力”。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民族间的这种暴力是不可能消除的。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暴力就会具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内容,对民族关系发生不同的影响。西汉中期的汉匈战争(汉武帝——汉宣帝时期)作为一种暴力,在历史上对汉匈民族关系的影响,就是以后所发生的汉匈战争的影响所不能等同的。这种影响从历史发展阶段的整体上看,是积极的,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下面就从诸方面探讨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汉匈关系是贯穿汉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经营和开发的一个重要焦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不平衡,常激化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之间的矛盾.在此条件下,汉王朝对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征讨、绥抚、分化、监护等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的演变归根结底,是根据汉匈双方实力状况对比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进行的.对于初涉及到整个汉王朝的历史的人来说,了解汉匈之间的关系发展,对学好这阶段的历史至关重要,也值得我们在当前发展民族关系中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13.
人类历史上最早在战争中使用生物武器,起源于汉武帝后期的汉匈之战,是匈奴人所最早使用,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祸害。在武帝时代汉匈战争时期,匈奴人将战马捆缚前腿放到长城之下,对汉军说“:你们要马,我送你们战马。”而这些捆缚的战马是被匈奴胡巫施过所谓法术的,即染上草原特有病毒的带疫马匹。汉人将此马引入后,遂致人染病。到了战争后期,由于汉军攻势猛烈“匈奴闻汉军来,使巫埋羊,牛,于汉军所出诸道及水源上,以阻(诅)汉军”。汉军若触及、食用或饮用过设置牛羊尸体的水源,就会大染疾病,丧失战斗力。显然,这些牛羊是被胡巫作过特殊毒化处理…  相似文献   

14.
汉朝与匈奴间的战与和,是中国民族关系上重要的一章,而呼韩邪归汉又是其中重大的事件。本文以《史记》、《汉书》的《匈奴列传》为主要史料,论述了在汉匈连年不断的战争之后,给汉匈双方社会都带来了巨大损失。由于众多历史因素的影响,呼韩邪归汉,促进了中华多元一统格局的稳定,保证了汉朝北部边境的安宁,使汉匈双方社会经济都得到发展,为后来的民族融和奠定了基础,揭开了汉匈民族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汉唐和亲的次数多,范围广,和亲公主的身份及出嫁对象也很复杂,所以,除了几次重要的和亲之外,人们对其它的和亲并不是很清楚。近年来,经常有人问我,汉唐究竟有多少次和亲?××公主嫁给了谁?什么时间?等等。由此,我感到有必要列一“汉唐和亲简表”,为读者提供方便。列表原则有五:一、既有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亲,也有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亲。其理由我已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的思考》(刊于1986年第6期《理论学习》)和《汉唐和亲概论》(刊于1988年第2期《民族研究动态》)等文章中讲过,此不复赘。二、史书对有些和亲的记载不明确,该表只列结论,考证从略。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之间有和好,有争吵。和好,有聘问、朝贡、封赐、和亲、交易、民间的各种往来;争吵有时发展为战争。如秦汉与匈  相似文献   

17.
赵耀文以宋金“帝姬和亲”事件为例,对学界“北宋无和亲”论断提出质疑。和亲联姻曾经是靖康之难前夕宋金议和的条件之一,金人提出和亲帝姬必须由其挑选指定,以“入贡”名目输入金朝,还提出以北宋皇族女性来抵扣犒军费。福金帝姬不是和亲帝姬,而是以干戾人家属的身份登记在册后,送给完颜宗望的贿赂品。在此过程中,金人试图对宋开启一种新的和亲模式——“入贡式和亲”,带有掠夺婚的遗迹。“帝姬和亲”政策最终流产,根本原因在于金朝最高决策层中,一心灭宋的强硬派占据主导。北宋对外“无和亲”的论断仍然可以成立,与宋辽、宋夏和亲议题的失败一样,它们都是10世纪以来中国北方边疆民族关系变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张惠玲 《甘肃教育》2009,(20):51-52
汉匈和亲的起由 公元前206年,两汉王朝建立,但由于经历长期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据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干,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而与此同时,以漠南为中心,控制北方广大区域的匈奴民族正处于冒顿单于的统治之下.非常强盛.其拥有号称“控弦乏十万骑”的强大军队,而作为游牧民族的他们看来,掠夺、抢劫是比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耀的事情。因此,他们多次闯入巾原地区,大肆掠夺人畜、生活用品,这严重威胁着西汉的统治政权。  相似文献   

19.
西汉时期,由于战争、劫掠、和亲、贸易等因素造成了人口大规模南北向流动。迁入中原的匈奴人和迁入漠北的汉人以自己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本民族的习俗文化直接冲击当地民族,促进了当地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汉匈双方按照双向对流的程式进行了有机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在西汉时期,匈奴民族经历过“五单于争立”的大内乱与分裂。其分裂原因不能唯独归因于匈奴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亦须从西汉王朝起始于“马邑之谋”的对匈奴大规模征服战争所导致巨大影响着手探索。汉匈战争中,由于军事上的失利导致匈奴民族生存地理环境的巨变,从而严重损害了赖以生息的畜牧业经济基础,继而激化社会内部政治、经济等方面一系列矛盾,最终以单于继承问题为导火线爆发了匈奴史上第一次大内乱与分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