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天中午,我惊奇地发现邻居家的玲玲第一次拿着笤帚扫门口的地,心里想,这孩子上学后变得懂事了,会帮助家里人干点活了。谁知还没一顿饭的工夫,就听到玲玲的哭喊声:“你给我写嘛,写嘛,老师让写的嘛……。”“你嚷什么,做好事哪有主动让人家表扬的?”原来,玲玲今天扫地,是在完成老师指派的任务,要一封表扬信!  相似文献   

2.
德国的哈克教授曾做过一次调查,大约有30%~40%的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很不适应,医学上把这种“水土不服”称为“适应性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也可伴有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障碍。如果这种不良的现象不能及时得到缓解和消除,孩子就会出现退缩、厌学、孤僻、焦虑或羡妒及攻击性行为等偏差。  相似文献   

3.
育儿资讯     
《信息时报》的观点孩子霸道咋办第一,不予理睬。如果婉言相劝仍然无效,父母不妨对孩子来个不理不睬。第二,引发孩子良好的行为。从行为治疗的观点来看,如果孩子某方面的行为不好,父母则要设法引发他另一方面的良好行为。当孩子的良好行为出现时,则要鼓励他,称赞他,以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第三,设法使孩子发泄过剩的精力。平时要多让孩子从事体力方面的活动,并给予适当的辅导,使孩子过剩的精力得以发泄,同时还可用图书、音乐熏陶孩子的性情,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写作教学重点] 1.能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 2.能写夹叙夹议的文章; 3.能安排好段内层次。这三点,第一点是基础,第二点是目标,第三点是关键。如果不懂得第一点,二、三点无法达到;如果第三点做不到,第一点也会出现混乱。一、三两点基本上达到了,夹叙夹议的文章写起来也就不难了。因此,要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关于“夹叙夹议”中的“议”]  相似文献   

5.
如果一个学生撒谎,通常我们会用道德的尺子去衡量:如果孩子的话与事实相符,我们会夸他是好孩子、乖孩子;如果不一致,孩子就会被扣上“品德不良”的帽子。有的  相似文献   

6.
《父母必读》2010,(5):147-149
养育宝宝就会不断地经历“第一次”,有些出人意料,但有些却可以预先安排和组织,比如第一次去理发店,第一次看牙医。让孩子对“第一次”少些畏惧,也会让他对这个世界更多一分安全感。放松自己孩子对情绪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父母焦虑,很容易就被孩子察觉到了。所以如果你总能在新环境或新事物前保持冷静和自信,孩子也会轻松、愉快地度过许多个“第一次”,包括理发。  相似文献   

7.
松松妈妈,您家儿子目前的状况是孩子不良饮食行为的表现.孩子不仅没有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而且对正常饮食产生了“吐”的厌恶性反应。其中形成的原因很复杂,但不能就此武断地下结论说“现在的小孩太狡猾了”。如果按这个观点走下去,家长就认为责任全在孩子身上,接下来做的就是强逼着孩子吃饭,吐了之后还让他继续吃,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特点。  相似文献   

8.
板书抓住罗盛教在抢救中的一系列动作而设计:罗盛教听到叫声,就急忙向河边跑去。“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说明他心情急切。罗盛教三次钻进水里救崔(?),这是课文的重点。第一次,猛跳下去,摸,没摸到。第二次立刻又钻了下去,把孩子托上来,冰塌了,孩子又掉下去了。第三次又钻进水里,过了好一会儿,罗盛教用头和肩膀把孩子顶上来,孩子得救  相似文献   

9.
由于竞争激烈,美国人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和竞争意识,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第一,独自睡觉,自己吃饭。孩子从一生下来,最多一至二周以后就独自在围有小栏杆的小床上睡觉,大多数婴儿还别居一室,父母只是半夜起来照看几次。一岁多点的孩子,基本上都自己吃饭。如果孩子不吃,父母决不喂,饿了,下一顿就会好好地吃。绝对看不见父母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第二,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美国人的孩子跌倒了,任凭其  相似文献   

10.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作为家长,当发现孩子“第一次”的不良行为,如“第一次”撒谎,“第一次”发脾气,“第一次”拿别人的东西时,就应十分重视,及时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加以纠正。孩子“第一次”撒谎有多种情况。有的是孩子分不清幻想与现实,而把幻想当成了现实,无意间撒了谎。这种情况,当父母讲清幻想与现实的区别,加以正面引导之后,孩子便能很快地改正。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做错了事,为了使自己避免受罚,便用撒谎来应付大人。如果“第一次”撒谎得逞,孩子尝到了甜头,以后便会用撒谎来应付被动局面,渐渐便养成撒谎的…  相似文献   

11.
现在孩子一周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然而,如果孩子的双休日过得不好,也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影响。为此,我们主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保持孩子在幼儿园的良好生活习惯。例如:要求孩子像平日一样,按时睡觉和起床,按时午睡,不大吃大喝,吃饭时坐好不玩不闹,以及饭前便后要洗手等等,使之真正养成一些好习惯。否则,那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就会回潮。第二,在家也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幼儿园的教育比较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在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可是回到家,家长往往包办代替。其实,孩子是有比较强的“我自…  相似文献   

12.
博览     
善待孩子的“第一次”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当孩子的“第一次”不良行为发生时,父母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及时纠正,防微杜渐;若采用心软迁就或简单粗暴的方法,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更加有害。   对于孩子来说,第一次撒谎得逞尝到甜头,就会常用撒谎来对付一切,养成撒谎恶习。大人发现孩子第一次撒谎时,不要打骂孩子。孩子说谎总是有原因的。称赞不当,批评不当,都会造成孩子说谎。孩子年幼,分不清是非,有时觉得说真话可能受责备,说假话却能避“祸”,因此闯了祸就撒谎。这时,家长一定…  相似文献   

13.
第一,当孩子出现一个不良行为的时候,立刻表现出明确的否定态度。孩子的玩具找不到了,就哭、闹、大声喊叫,那些不善于训练孩子行为的家长,此时往往跟着孩子着急,翻箱倒柜地帮孩子找玩具。他们以为,只要玩具找到了,孩子就不闹了。家长此时的行为,实际上强化了孩子在找玩具时的哭、闹、大声喊叫行为。孩子会认为,只要我哭、闹、大声喊叫,爸爸妈妈就会帮助我找。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他就会以同样方式对父母“下命令”,而且变本加  相似文献   

14.
启发诱导,让幼儿形成行为表象。家长可通过讲故事、看动画片等形式,创设愉悦的环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表象。如我曾利用动画片中小白兔独自关灯睡觉的内容启发孩子:小白兔真是乖孩子,他一个人睡觉,不哭不闹,真能干!这样,孩子头脑里就形成了“一个人睡觉是乖孩子”的表象。捕捉“第一次”,及时评价。及时肯定孩子第一次好的行为,往往会产生最佳教育效果。相反,忽视孩子第一次坏的行为,以后扭转起来就得很费一番功夫。有天晚上,我的孩子“心血来潮”,要求一个人睡到另外一间房子里去。我虽担心他半夜惊醒或踢开被子,但…  相似文献   

15.
父母打孩子,往往只是因为一时冲动,可是您是否知道: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说慌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则瞒,能骗就骗,因为对孩子来说,骗过了一次,就可以减少一次“灾难”。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后更会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懦弱如果孩子经常挨打,看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会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相似文献   

16.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活动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教师,孩子的成长是与家庭影响密切联系着的。要教好学生,学校必须与家庭紧密配合。 定期召开家长会是与家长联系的好方式。上学期期中考试以后,我召开了一次家长会,效果比较好。 为了开好这次会,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1、提前三天发下通知书。2、要求家长阅后签字表态,能否准时到会。第二天收回通知书,发现家长态度不明  相似文献   

17.
德国的哈克教授曾做过一次调查,有30%-40%的孩子 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很不适应,常常在 心理上产生紧张。医学上把这种心理上的“水土不服”叫做 “适应性障碍”。其实,适应性障碍也是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 现为情绪障碍,也可伴有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障碍。如果这 种不良的现象不能及时得到缓解和消除,孩子就会出现退  相似文献   

18.
与孩子谈“性”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何与孩子谈性才会不尴尬呢?第一,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第二,有一定的性知识的储备;第三,我们要认真倾听孩子的疑问并积极回应;第四,要懂得智慧面对孩子出现的性相关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当孩子第一次告诉父母“牙齿痛”,就应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如果确诊是患了龋齿,就要请医生将龋洞修补好。并且要孩子坚持  相似文献   

20.
随便“偷拿”别人的东西,这是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的事情,尤其是在孩子上小学二、三年级时,这类行为在孩子身上就出现得更多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3年级是孩子品德发展的关键期,这时如果家长引导有方、正确施教的话,孩子就会在经历这些“错误和挫折”后茁壮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