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国家逐步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归国的举措;从"长江学者"到"千人计划",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政府,都不惜血本、筑巢引凤,向漂泊海外学有所成的赤子们敞开怀抱。一时间,在海外学界、业界、商界的华人精英们中间,"归"潮涌动。可是,"归"与"不归",正如当初的"走"与"不走"一样,  相似文献   

2.
暴景升 《文化学刊》2012,(2):116-121
当代中国的大学承担着过多的政治和经济使命,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大学教育在一味追求市场化与行政化、社会化的过程中,将"人的塑造"淹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中,"做事"的教育代替了"做人"的教育,对"人格"培养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道德教育却被边缘化、虚化;作为知识、智慧和道德圣殿的大学不断地被社会风气所左右,"媚权"、"媚俗"、"媚数字"、"媚等级"等风气不断销蚀和瓦解着学校应有的道德风化,使得中国的大学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为适应中国的发展,需要重新审视大学的宗旨与精神,追寻教育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育人为本"是大学存在的第一要义和"科学为根"是大学存在的价值基础是早已被实践证明了两个极其重要的大学哲学观,它们共同构成了大学存在的根本以及大学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大学逐渐融入到社会中去,面对外部世界越来越强烈的种种挑战和诱惑,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大学精神衰微现象,其突出表现是一些大学在积极应对文明社会众多领域不同层次广泛需求的同时,不能自觉地坚守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时代呼唤当代大学实现新的文化觉醒。通过研究,人们认为,在当代,大学继续坚守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的关键是确立"‘文化为魂'是大学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这个崭新的大学哲学观,它既深深地蕴涵在"育人为本"是大学存在的第一要义和"科学为根"是大学存在的价值基础之中,又是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大学理性正在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向和谐理性转变。  相似文献   

4.
《文化学刊》2011,(6):33-34,2,193
2011年9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第三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论坛"在大连大学召开。这个论坛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组建的"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主办,旨在研究大学文化理论与实际问题、推动大学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大学的教育精神凝聚在大学"校训"里,目的是将其铸造于大学人的生命中,激励大家在尽善尽美的理想中奋进,直至生命终结。慎读、铭记这些"校训",传承大学教育的根本传统,将育人、博学、笃行、笃志作为大学教育的精神宗旨,使其成为每个大学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6.
2010年11月26日,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驶抵舟山某军港,这标志着历时88天、总航程17800海里的"和谐使命——2010"医疗服务圆满完成。"和谐使命——2010"任务是中国海军赴海外执行医疗任务的开拓性实践。  相似文献   

7.
《文化学刊》2010,(6):190-191
患上了"浮肿"综合征的中国大学李泽生在2010年7月27日发表的《"中国大学精神虚脱",还是浮肿综合征?》的博文中指出,中国大学的确患上了极为严重的病症,但不是"精神虚脱",而是"浮肿"综合征。近十年来,中国的专科院校都迅速升格为本科、一般学院迅速升格为大学、几家不大相干的学院捏合在一起就成为重点大学;乃至原先稍有名气的大学就只能去做“世界一流大学”之梦了!  相似文献   

8.
宋望 《文化学刊》2011,(6):28-32
大学,是神圣的殿堂,是先进文化的代名词,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与强大的代表。然而,纵观今日国内之大学,有几所大学可以无愧于"大学"这两个字?有几所大学真正地理解了"育人"这个理念并加以实施?答案令我们惋惜。今日之大学问题毕现,已失去了大学应有的风采。本文分析了今日之大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理想中的大学应具备的几个条件。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全球读者对"中国故事"的好奇与期待与日俱增。中国文学在全球的"能见度"不断提升,走向世界的规模不断拓展,海外出版传播"影响力建设"初具成效,成为构建国家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中国文学正在推陈出新,描绘有"精神重量"的中国,打破语言藩篱,弥合多样性文化的差异,畅通渠道,搭建联接中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近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新疆自治区党委外宣办合作举办的"海外听众走进新疆"知识竞赛特等奖颁奖大会在乌鲁木齐举行,大会对8位分别来自美国、德国、乌克兰、土耳其、埃及、印度、巴基斯坦、蒙古国的获奖听众颁奖,  相似文献   

11.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高校师生、校友滞留海外无法如期来华,对大学产生一定的海外舆论压力。疫情期间,大学利用多种形式创新开展以线上为主的国际传播活动,对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一线信息、回应受众关切、缓解大众情绪效果明显,也对提高信息的受众触达率与传播影响力产生重要作用,成为后疫情时代大学国际传播的一大特点。本文以清华大学“联结清华”(Connecting Tsinghua)全球线上互动活动为例,分析其在大学国际传播实践中的几点有借鉴意义的创新做法,特别是在复杂严峻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阐述大学如何积极发挥“搭桥”“握手”“交心”等独特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2.
"双一流"大学海外传播力与英国夸夸雷利·西蒙兹(Quacquarelli Symonds)公司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简称:QS世界大学排名)有显著相关关系。近年来,内地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显著提高,与国际一流大学差距逐步缩小;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议题,武汉高校海外传播力排名上升,部分医学类高校谷歌新闻数量相对2019年有较大增长;内地高校海外社交平台建设整体薄弱,关注度与活跃度普遍偏低,仍需进一步加强"走出去"的传播力建设,海外传播力建设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美国全球年度图片奖(POYi,Pictures of the Year International),由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举办,是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新闻摄影奖项之一。在美国的摄影记者眼中,全球年度图片奖(POYi)仅次于普利策奖,却比"荷赛"还重要。该赛事被认为是"全美最具有影响的新闻摄影年赛"。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党领导的教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工会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的社会职能过程中,以人为本,从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挖掘和调动教职工的潜能和积极性,团结和动员教职工投身学校建设,将优秀的大学文化理念纳入到工会的各项工作中,使大学精神得以强化和弘扬,达到更高层次的文明、和谐和进步,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企业文化》2013,(34):100-101
洪序光,号来光,海外归国现代彩墨画家、书法家,祖籍山东文登.1980年师承韩天衡先生学习书法、篆刻..李可染先生再传弟子.198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素描速写作品被收入全日制大学教材,并入选国内外大展,在澳大利亚、德国、新加坡接受了八年的西方文化艺术熏陶、深造。在海外得到丁绍光、陈逸飞、朱德群等大师指导。  相似文献   

16.
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为肇始,大学去行政化一直众说纷纭。本文从文化品读视角出发,对大学行政化的诱因进行了阐释。进而,从哈佛大学个案切入,论述大学行政化带来的苦果,旨在讲重行政化不可取,去行政化不可贸然而为。但是,去行政化务须推进,使之促进动态平衡机制的变化,从诸角度达到"去"之目的。文中结合实际,粗略设计了当下去行政化的架构。  相似文献   

17.
由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海外媒体交流联谊会主办,沈阳市政府新闻办、沈阳市网信办、凤凰网辽宁频道、沈阳凤之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沈阳全力打造东北亚四个中心"——2018中国沈阳全球发布活动,于6月18日-21日在沈阳成功举办,来自世界五大洲26个国家和地区52家媒体的近60位记者齐聚沈阳,深入体验沈阳历史文化的魅力和振兴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戴小华的名字在马来西亚几乎无人不晓,她不仅是海外著名华文女作家,更是被公认的马来西亚与中国两岸文化交流使者.她祖籍在河北沧州,生长于台湾,婚后定居马来西亚.她常说自己生活在"三度空间":在思想上大陆是我的祖先,宝岛台湾是我的父母,马来西亚是我丈夫.她大学新闻系毕业,当过空姐,后在美国旧金山大学获公共行政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19.
杨旸 《文化学刊》2012,(2):186-191
2012年1月7日-8日,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人类学专业创办的"医巫闾论坛"召开了题为"人类学的东北研究"的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沈阳师范大学刘平教授和吴世旭副教授共同邀请了20余位关注东北研究的人类学、社会学、  相似文献   

20.
引言现代大学教育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回顾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的大学教育在成功移植了西方教育制度、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同时,却没有很好地继承中国古老的"大学之道",没有很好地发挥对社会大众的文化启蒙作用、文化榜样作用和对社会文化进步的引领示范作用。在适应论或工具理性的支配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