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走上了新闻报道工作这条路。2001年5月的一天,我还在连队当副指导员。突然接到团政治处主任的电话。让我到团部去一下。原来,前卫报社的一位编辑来团里采访。因我平时偶尔发表几个“豆腐块”,故给我个机会当面向编辑请教。我不失时机地拿出刚采写的两篇稿子送去.不成想编辑看后说了旬:“你如搞新闻,有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2.
8月份,我们在社里开第七期传媒沙龙的时候,一个和我年纪差不多,在报社搞技术的小伙子找到我,他说很高兴参加我们杂志组织的传媒沙龙活动,这次来还给我带了一份礼物。说着,他拿出了一本厚厚的书送给我,“请指教,这是我最近刚刚出版的一本虚拟化技术方面的书。”  相似文献   

3.
近来,我时不时有一些小稿被各种报刊采用,周围一些战友总爱问我:“你有什么亲戚在报社,关系一定很硬吧?”对此,我只是一笑了之;我在报社根本没什么“关系”更没什么亲戚呀!当初我刚到团报道组当报道员时,由于上搞心切,就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一篇稿。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我满怀希望地把近一百篇自认为“得意”的新闻稿寄向各级报社,结果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块搞新闻的料。这时,周围战友的议论也飘到了我的耳中:“现在报社上稿全靠关系,报社没人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好也不会被编辑采用。”于是,我写稿就开…  相似文献   

4.
老毛一回宣传科,就给了我“见面礼”,是几本“搞新闻”的书。我打心眼里感激:这老毛真够意思。老毛大名毛世芳。老毛是我对他的特称,这样我感觉亲切。当初,我在基层某部当炊事员时,经常喜欢写写画画投投稿,却是屡投不中。后来,有人帮我引见大名屡见报端的新闻干事毛世芳。一见面,我就拿出  相似文献   

5.
《网络传播》2013,(12):30-30
“亲爱的网友:基于2012年阿里巴巴集团和雅虎美国的协议,中国雅虎将调整自己的运营策略,于2013年9月1日零时起,不再提供资讯及社区服务。原有团队将专注于阿里巴巴集团公益事业的传播……”如今,当你打开原来的中国雅虎网址,首先跳出来的就是这份落款为“中国雅虎运营团队”的“关闭公告”,而页面保持不到一分钟后则会自动跳到“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的网站上去。  相似文献   

6.
于政委送槁“编辑同志,这是咱们师一个报道员写的稿子,你看行不行?”编辑抬头见送稿人是一个大校,忙起身让坐。当得知他是师政委时,激动地说:“于政委,就冲这件事,我敢肯定,你们师的新闻报道工作一定能搞好……”这是10月下旬的一天出现在军区报社的一幕。这之前,于政委到某团二营蹲点。营部报道员小龚写的一篇新闻稿,无意间被枪委看到了。于政委看他写得还可以,时效性又很强,就对小龚说:“明天我刚好到军区开会,稿子我给你带到报社吧、”尚副师长送站一天,刚从外单位调来的尚副师长下部队检查工作。车子快出师机关院门时,…  相似文献   

7.
我和世灯相识于“文革”后期,那时我在福建日报社当编辑,他在沙县报道组工作。他经常到报社来送稿,一来二往,我们便熟悉了。他在大学里是读生物的,搞新闻报道是改行,但他干得兴致勃勃,乐此不疲。《福建目报》曾用整版篇幅发表过他采写的通讯报道,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那时他给我的印象是谦逊热情、勤奋  相似文献   

8.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5,(19):13-13
“有人在拉斯维加斯机场降落时还是腰缠万贯的富豪,但在一两天离开后就已成了债台高筑的穷人。”一篇文章这样描写拉斯维加斯赌客。5月15日是拉斯维加斯建市100周年纪念日。这个每年吸引美国及全世界近5000万游客,为美国创造上百亿美元收入的城市,100年前不过是一个荆棘遍野的沙漠小镇。  相似文献   

9.
2007年9月,我在美国中北部做农场调查时,有一晚住在衣阿华州的农民盖瑞家。盖瑞只耕作2英亩土地,拥有一个小型农场。晚餐中,我们谈起了食物收益的分配结构。他深有感触地从柜子里拿出了一盒早餐燕麦片,问我:“你说,这盒燕麦片我们农民能得到多少钱?”他告诉我,这盒美国人最常见的早餐食品,  相似文献   

10.
一件往事     
这位老师姓聂。我只见过他三次,他也没教过我怎么写文章,但他的言行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十几年来经常想起他,并多次对朋友们讲起他。那是1982年的五一节前夕,我在省总工会宣传部当干事,被派去东郊宾馆的省劳模表彰会上搞新闻报道。分管部长赵铬书很了解我的本事,说:“这事儿全交给你,我就不管了。”我就先打电话联系九家省市报科电台电视台。报社中最主要的是《大众日报》,我与之联系后,报社说已经分工一位姓聂的主任负责此  相似文献   

11.
罗晓 《军事记者》2004,(10):65-65
不久前应邀参加军区报社的组稿会.不少同志在交流写稿经验时都有一个同感:搞新闻苦,太苦了!这是实话,搞字工作没有不辛苦的。但我要说的观点是,搞新闻不能怕吃苦,怕吃苦就不要搞新闻。  相似文献   

12.
打开新近收到的美国新闻界权威杂志《编者与出版人》,一帧肖像照片映入我的眼帘。咦,这不是科迪斯吗?——一位我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查尔斯顿公报》进修时的同事。这不,此次他获得了全美报纸专栏作家协会颁发的一等奖,他那每周一期的有关家庭问题的专栏使他获得了这项殊荣。科迪斯·奥斯汀今年39岁。我1989年初离开《查尔斯顿公报》回国时,他还在该报社工作。但我知道不久他就另谋高职,跑到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去工作了。在报社时,他是唯一的一名黑人记者,而我则是唯一的一个黄种人,因此,我和  相似文献   

13.
2004年7月11日上午,一个自称为“南湖居士”的人在网上发了一道《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帖子。一篇普通、熟悉、并不新鲜的文章却有257000次的点击率。这篇帖子里的主人公就是徐本禹,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学院1999级的学生,山东聊城人。他在从事家教时偶然读到一篇《当阳光洒进山洞里……》的文章,促使他2002年暑假来到至今不通水电、不通公路、不通电话、非常贫困的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一个叫狗吊岩的岩洞小学支教……徐本禹只是源于“朴素的报恩心理”的举动,感动了别人感动了中国甚至感动了世界。徐本禹穷大学生的身份与“感动中国”之间的巨大反差,讲述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为仁行善并不一定是富人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行善方式或有不同,行善能力或有大小,然而善举背后那颗贮满“爱”的心一样伟大。徐本禹还给当代中国青年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其实,我们的社会并不缺少拥有爱心的人,缺少的恰恰是催化爱心的催化剂。徐本禹的事迹借助“感动中国”被放大,起到的正是爱心催化荆的作用。爱具有传染性,爱可以“感动”人,爱本身也可以被“感动”。徐本禹“感动中国”的最大意义正在于:期待更多的爱被“感动”。为此.本刊特约请徐本禹支教所在地的贵州毕节日报社和其家乡的山东聊城日报社撰文,讲述他们对新闻人物的宣传以及他们与主人公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当然,“公益”仅仅局限在传统的企业型公益、事业型公益上,多数人不会把“行人不闯红灯或是等待赶来乘坐电梯的陌生人”这样的小事与“公益”联系到一块。虽然普通人没有亿万的身价,也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这并不妨碍你从事公益事业。每一个个体都是群体中的“微分子”,对于公益事业这个庞大名词来说,每个人的微薄公益之心将会由量变融合成质的改观,这就是“微公益”。  相似文献   

15.
聊天的学问     
1988年10月8日的《前卫报》上,刊登了我的第一篇稿子:《让训练尖子走上领奖台》。此文在官兵中引起很大反响,报社的领导也表扬我问题抓得准、抓得好。其实,这是我在闲聊中抓来的“活鱼”。那是在一天的晚饭后,我在同一个战士闲聊时,无意中听到这样一件事:今年团里立功受奖的大都是“八大员”。我当即意识到:部队的中心工作就是军事训练,那些整日摸爬滚打的计际尖子应该得到褒奖,这是一个需要各级引起重视的问题。核实情况后,我连夜进行采访,赶写了一篇《让训练尖子走上领奖台》的稿子,寄往报社,没想到不到一个月竟上了《前卫…  相似文献   

16.
通讯员园地     
最近到某报社去,与老编辑们谈通讯员投稿的问题,他拿出一叠稿子,让我瞧一下,一看真让人“开眼界”:首先是用纸很不规范,其表现为有的用信笺,有的用白  相似文献   

17.
在陕西新闻界,宝鸡日报总编辑卢愚以其勤奋克己和业绩卓然而驰名。无论从那张充满生机的报纸看,还是从本人众多的获奖作品和多部著作的影响力来看,卢愚称得上是陕西新闻界一位优秀总编,也是一位名编辑和名记者。 当好“梯队长” 带头出精品 总编辑首先应该是报社的第一主笔,是大手笔。我国报界许多前辈总编都是如此。卢愚当总编就极信奉和遵从这一条,他认为当总编如果光指挥不动笔就不称职。他说,报社编采队伍就如同一支爬格子的梯队,而我要当好梯队长,带头拿出精品来。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闻周刊》2003,(40):62-63
今年30岁的盛大公司董事长陈天桥身上有两个光环,一个是团中央候补委员,另一个则是在胡润“中国百名富豪榜”中位列第10名,作为国内最大的游戏运营商,他的身家达40亿。10月26日,在出席“中国国际网络化展论坛”时,陈天桥说:“富豪的名头把我吓着了,那不过也是个游戏。”  相似文献   

19.
张维宏 《新闻窗》2008,(4):81-82
十几年来,笔者在报社一直从事社会新闻的采编工作,深知搞好社会新闻的重要性。对一家报社而言,头版要闻是重中之重,是门面。而社会新闻版则是社会万象的“橱窗”,人们休闲时的“长椅”,甚至是市民与媒体亲和的“晨练广场”、“时尚餐吧”、“小吃大排档”。说实话,当我在街边的贴报栏搞“民调”时,人们里里外外围得紧紧的,  相似文献   

20.
“我上任后,要让我们团的新闻报道走在集团军的前列。”1992年11月23日,傅开强向团党委立下了“军令状”。他上任第一年,果然实现了诺言。他被军区评为通讯报道先进个人,荣立了三等功。当有人打听傅开强的成功秘诀时,他爱用简短的话语回答:开弓没有回头箭!万事开头难。写新闻是份苦差事,当傅开强正儿八经地坐到办公桌前,才感到这碗饭不是好吃的。几十篇稿件寄往报社,竟没一篇肯出来“露露面”,这下可急坏了他,倔劲一上,便蹬车到了济南。报社一位老编辑热情地接待了他。当老编辑仔细看完他随身带来的稿子后,便耐心地给他讲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