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陈 《海外英语》2013,(2X):176-178
作为《印度之行》中核心人物之一,穆尔太太在经历了马拉巴山洞之行后,精神状态在回声的影响下彻底崩溃,她开始对自身的观念、对自己一直信奉的基督教产生了深深的质疑,并最终迈向了人生的最后一站——死亡。文章试图以穆尔夫人为中心,从宗教之间的冲突为切入点,探讨小说中的回声之谜,进一步分析欧洲人的印度之旅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E·M·福斯特小说的巨大张力主要表现在他所描绘的事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表现了"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印度之行》中的马拉巴山洞就集中体现了这种"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马拉巴山洞作为最具象征意味的文化表征,承载着丰富的审美意象和文化内涵,它既是福斯特内心深处的母性情结的体现,又是福斯特凸显印度文化神秘性的文化表征,同时还是象征殖民与被殖民之间"联结"最终失败之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3.
小说《印度之行》中的穆尔夫人是作者福斯特心目中基督教的代表人物,文章通过她的印度之旅,尤其是在当地名胜马拉巴山洞里的经历,使得她单纯的基督教观念有所改变,她甚至对自己一直信仰的博爱的上帝产生了怀疑。间接反映了当时以福斯特为代表的一代作家巨大的信仰危机,也促使他们去不断探索真正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4.
小说《印度之行》从始至终带有明显的存在主义文学的特征。首先,同存在主义文学一样,"荒谬"和"痛苦"是《印度之行》的基本主题,表现了在广阔的印度背景下的世界的混乱和世事的荒谬以及存在的无意义。另外在艺术表现上,小说运用了象征这一现代手法烘托主题。福斯特笔下的那些山洞与存在主义文学中的许多意象极其相似。无变化、无意义、空荡荡、令人昏乱的马拉巴山洞象征着一个人类必须面对但又无法了解的宇宙。  相似文献   

5.
<印度之行>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的一部最成功的小说.这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英国殖民者和印度人民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昭显了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是造成种种悲剧的症结之所在.本文从"联谊会"的失败;马拉巴山洞游玩的悲剧性结局;穆尔夫人客死他乡;菲尔丁和阿齐兹友谊的破裂四个方面来论述英国殖民者对印度和印度人民殖民统治的悲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6.
胡翠芬 《海外英语》2011,(6):237-238
在《印度之行》中,马拉巴山洞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作者通过山洞之旅营造一种神秘和混乱的氛围,暗示了阿德拉和穆尔夫人无法了解真正的印度,西方的理性和宗教无法解读印度的神秘,东西方之间的联结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7.
所谓的“西方山洞” 1965年6月,毛泽东到长沙后,决定去“滴水洞”。韶山西面有数座山峰,群山环抱,深幽清雅,丛林茂盛,杜鹃火红。韶山水库便建在这里。山谷中原有一桥,桥头旁边有个山洞,即使大旱之年,洞中仍滴水不断,其韵如琴,回声悠扬,这就是滴水洞。  相似文献   

8.
清江巴王洞     
巴王洞位于清江巴山峡之上,巴王沱之下,是著名的九湾风景区的一部分。巴王洞的景观极为奇特。首先是百丈长廊。数十丈  相似文献   

9.
杭州之行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灵山洞,一踏进洞口,一阵冷气扑面而来。洞内灯光暗暗的,我们立刻被一种神秘的气氛所包围。跟着游人慢慢往前走,马上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  相似文献   

10.
欢乐无限     
测量洞深 古代,如果想知道一个山洞有多深,一般都会往里面投石头,然后根据回声估计深度.这天,一个人在山上闲逛,发现一个山洞,他就开始琢磨这洞有多深.恰巧他身边有块巨石,于是他就找来木棍,用杠杆原理把石头弄了进去.  相似文献   

11.
赵廊 《课外阅读》2012,(17):48-49
马拉放下了犹豫,朝狮群走去。她尽量地离那些草原霸主远一些,她尽量地控制着自己的恐惧,装作只是路过,她的眼神尽可能地保持着平静并不去看狮群。还好,她顺利地走了过来。八只雌狮匐伏在原处目送着马拉经过,也许是同为母性的缘故,她们纵容了马拉的这次轻薄,她们中的一个站起来去告诉雄狮两兄弟,是该巡逻一下周围了,近来总是有擅闯者,昨天是一头年轻的公象,狮子轻易不敢招惹大象,但昨天还是将那头轻狂的庞然大物赶走了。今天居然连鬣狗这种二等公民也敢闯进来,而且还若无其事!雄狮阿塔开始巡逻,他高大威猛,正值壮年,精力旺盛,这通过他雄浑的低吼和浓重的雄性气息就可以看出来。  相似文献   

12.
1952年,我军开始研制最早的炊事车,这个单轴拖车既可用汽车牵引,也可用马拉,存在散温不良、无保温设备、锅无密封、行车漏水等缺陷,但基本可以保证一个连队的伙食供应。此后,我军又不断研制了野战马拉炊事车、废气炊事车、干粮加工车和面包车等。  相似文献   

13.
这幅画描述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遇害的雅客宾领袖马拉被刺的情景。马拉是一位医学博士和物理学家,因受到大资产阶级贵族的迫害和追杀,他只能躲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中生活,以致惠上了皮肤癌,只有泡在水中才能缓解痛苦。1793年马拉被刺。被刺后现场,马拉躺在浴盆中,只露出上半身,左手中是刺客留下的字条,右手还握着笔。马拉镇定、坚毅的面容体现了他不顾生命和病痛而顽强工作的坚强意志。在他身旁放着一个木箱,上面有圣水瓶和纸,还有一张字条上写着:“请将这份钱转交一位有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已经为革命牺牲了。”马拉之死的悲…  相似文献   

14.
零知识证明协议按照实现的不同方式可以分成密码学方法的零知识证明协议和物理方法的零知识证明协议.与密码学方法的零知识证明协议相比较,物理方法的零知识证明协议简单明了,更容易被不具备密码学专业知识者所理解和接受,而无需借助计算机的帮助.本文在对经典的阿里巴巴山洞的零知识证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又给出了几类问题物理方法的零知识证明方案,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长阳巴山舞     
一到天晴的晚上,长阳广场上就响起了悠扬婉转的巴山舞曲.男女老少们纷纷涌向广场.和着乐曲跳起了欢乐的巴山舞。  相似文献   

16.
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善于细腻地描述普通人面对生活的艰辛和不幸而表现出来的坚忍和宽容。本文着重分析作家笔下的男主人公们是如何以宽容和忍耐、忠诚和责任维系家庭的完整,进而指出无论是年长者的尽心竭力还是年轻者的在挫折中成熟,最终帮助他们实现精神升华的是源自东欧传统犹太村落对家庭的尊崇。  相似文献   

17.
张晖  王戟 《早期教育》2007,(3):32-37
瑞吉欧马拉古兹研究中心的幼儿园认为.任何一个幼儿园环境设计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为儿童的未来创设生活的空间。环境是帮助幼儿成长的第一位教师。马拉古兹研究中心幼儿园的环境从内部空间的设计到家具.玩具和材料所体现的理念是一致的。[编按]  相似文献   

18.
三十多年前,周总理在祝贺郭沫若五十寿辰时指出:“他不但在革命高潮时挺身而出,站在革命行列的前头,他还懂得在革命退潮时怎样保存活力,埋头研究,补充自己,也就是为革命作了新的贡献,准备了新的力量。他的海外十年,充分证明了这一真理。”  相似文献   

19.
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文化母题——牺牲与救赎的这一文学表现,让读者清晰地了解了犹太人的文化和信仰,深刻地显现了马拉默德赋予其作品及犹太文化母题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20.
马拉是法国大革命中最信任下层人民而深受崇敬的革命家。丹东崇尚共和主义 ,在复杂的斗争中采取了值得称颂的策略。马拉、丹东和罗伯斯比尔是并非一致的山岳派中不同倾向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