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残疾儿童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他们有的思维缓慢、目光呆滞,有的听不到美妙的声音,有的看不到斑斓的世界,但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有权利享受正常儿童所拥有的一切,包括受教育权,因此有了特殊教育这一无尚光荣的事业。如今,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已成为一项法律规定,规定指出,对于无间歇性疾病的盲(弱视:视力在0.05 ̄0.3)、聋(含语言障碍)或轻度智力落后的残疾儿童应在小学随班就读,接受教育。让更多的残疾儿童像正常的孩子走进学校,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符合国际趋势,也符合我国国情。做好这项工作,是国家、省、市…  相似文献   

2.
残疾儿童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他们有的思维缓慢、目光呆滞,有的听不到美妙的声音,有的看不到斑斓的世界,但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有权利享受正常儿童所拥有的一切,包括受教育权,因此有了特殊教育这一无尚光荣的事业。如今,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已成为一项法律规定,规定指出,对于无间歇性疾病的盲(弱视:视力在0.05~0.3)、聋(含语言障碍)或轻度智力落后的残疾儿童应在小学随班就读,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3.
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有其历史性和阶级性。从事残疾儿童教育的特殊学校在世界上虽仅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人类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早已注意到了残疾儿童。在人类自身一代代的繁衍过程中,除了有众多的健康儿童外,还有少数的盲、聋、肢残、痴呆等各类异常儿童。不同的社会和阶级对残疾儿童有不同的认识。由于历史上阶级的和认识上的局限性,长时间内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少年儿童的残疾,不能正确对待他们,也就没有现代意义的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与人们对特殊儿童的认识和态度密切相连,而这种对特殊儿童的  相似文献   

4.
受教育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残疾儿童作为我国公民的一部分,其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他们受教育的权利与正常儿童一样也应得到保护,但是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儿童自身等方面的原因,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强化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残疾儿童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身体上或者是智力上存在各种各样的残疾,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不及正常儿童,但是他们享有的权利是与正常儿童一样的,他们也应该享有正当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而"送教上门"就是这样一种新颖的、能够保障残疾儿童享受教育权利的重要安置方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残疾儿童的入学率,那么,就对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相关情况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上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深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残疾儿童学前受教育的机会率远远低于普通儿童,为残疾儿童提供教育的特殊教育机构也严重匮乏,远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本文主要从关注残疾儿童的重要性和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意义的角度来评述.  相似文献   

7.
徐春  杨宁 《教育教学论坛》2013,(30):221-222
儿童福利院的残疾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失去了正常人的某些基本功能或对某些功能存在障碍,特别是瘫患儿,由于其症状具有不可逆转性,因此,我们最大的康复教育目标就是努力寻求方法,引导、帮助这些儿童通过有效的康复教育活动,改善每一个残疾儿童的自身障碍,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和掌握基本功能,具备生活的能力,从而回归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8.
残疾儿童的教育已成为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据《中国残疾人》1989年第2期载文称:我国600多万残疾学龄儿童中只有5.2万人入学,盲、聋和弱智儿童的入学率尚不足6%。由此可见,要改变残疾儿童教育的这种严重滞后状况,对他们的教育安置问题是一项急待我们去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聋童“一体化”教育安置的讨论,以期对加快残疾儿童入学这个总课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特殊教育是经济发达地区实现高质量、高标准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标志.也是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闵行区始终坚持“特殊教育、特事特办”的原则,积极发展聋教育、弱智教育和工读教育。新区成立后不久,区教育局对全区三类残疾儿童进行普查,完成了3~15周岁三类残疾儿童的登记造册工作。基本数据摸清以后.每年5月份在一年级学生中按照2%比例,低智商儿童由学校筛选后.请专家进行  相似文献   

10.
残疾儿童教育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促进浙江省残疾儿童教育康复工作的发展,本着师资先行的原则,本课题在调查我省残疾儿童教育康复机构人才配备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提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一、调研内容与方法1.调查对象此次调研的调查对象包括所选取调研单位的相关领导和一线教学康复人员。截至2010年底,浙江省现有各类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机构66个。本次调查实地考察了10个单位,包括6所康复中心、2所培智学校、1所聋校及1家托养中心的相关领导、教师、工  相似文献   

11.
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着一个光明美丽的世界,智力残疾儿童也与普通儿童一样憧憬着美好的生活。我们培智教育的根本宗旨正是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学手段使得他们超越残疾,真正适应和融入我们不断发展的社会,真正与健全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美好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残疾儿童教育现状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小学残疾儿童的英语教育教学。英语是小学教育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学正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速度缓慢。同时,我国的残疾儿童的教育教学现状中存在着众多的缺陷,也正处于特殊教育不断发展以及尝试的阶段。本文将根据我国教育政策以及特殊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如何有效的提升小学残疾儿童的英语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有0-14岁残疾儿童少年800万人,其中学龄残疾儿童少年600万人。 1990年我国已有盲、聋、弱智儿童特殊教育学校746所,在普通学校附设的弱智儿童教育班1054个,在校生72000人。这样,我国学龄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的已有50%以上。尽管如此,我国学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仍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根据规划,到2000年要力争使全国多数盲、聋和弱智学龄儿童能够入学。 198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和认知理论,我们看到正常儿童在心理和认知发展过程中,通常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参与等相关活动来实现对事物的把握;又通过对游戏在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中的特殊作用和孤独症儿童所具有的心理低龄化的特点的分析,以及学习国内外孤独症教育康复中游戏运用的成功经验,我们设计了通过游戏教学和活动,改善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编辑手记     
《中国教师》2009,(7):1-1
<正>为适龄的残疾儿童提供教育的机会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责任,也是残疾儿童所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权。《2007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为盲、聋、智残少年儿童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有1667所,义务教育普通学校  相似文献   

16.
四川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残疾儿童,他们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思考。提出对汶川地震灾后残疾儿童教育的具体途径,包括心理辅导、学校教育、生命教育和个人榜样示范以及电视媒体舆论手段等途径,以便引起大家对残疾儿童教育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所谓课堂分层教学,是按儿童特点或接受能力,分成不同类别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形式。实际上是贯切因材使教原则,做到适才适所的一种教育安置措施。对于特殊教育来说,采取这一措施是原因残疾儿童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其目的是尽可能满足各类残疾儿童特殊的学习需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有利于挽救部分有条件的听障儿童回归主流社会,为我国聋童教育实现多层次工作局面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盲、聋、启智学校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问题研究方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研究项目。此项研究对残疾儿童个性全面发展和自强、自立、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课题研究假设:盲、聋、智力落后儿童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划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在实施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生产劳动、社会适应与职业技术教育六方面内容上各有侧重。上述六方面内容合理安排构成序列,科学地处理好纵横关系,是特教学校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21,(60):40-41
目前中国有一定数量的残疾儿童,为了使有特殊问题的儿童能够正常地接受教育,设立了特殊儿童教育学校。语文是特殊儿童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语文艺术的教学对学生学习语文具有促进作用,可以使特殊儿童增强与他人沟通和社会适应能力。文章针对特殊学校的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小学语文知识的讲解。  相似文献   

20.
双语聋教育主要是针对"语前聋"的儿童而言,是我国特殊教育中的一种主要教育形式.在黑龙江绥化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中,双语聋教育在取得了很大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依据现实出发,对于双语聋教育在绥化聋生教育中的实行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得到政府和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