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应用题教学中,多步应用题的教学始终是个难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原因何在?我认为,这是由于多步应用题数量关系复杂、思路曲折、坡度较大造成的。教学中,怎样把“大坡”变“小坡”呢?我在进行“三步计算应用”题(六年制第七册第三章)的教学中,采用过渡的方法,设计了起点较低的准备题,让全班学生大都能跨进新知的大门。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第七册多步计算复合应用题例1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这类应用题结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我布置了这样一道思考题:谁能根据线段图所给的条件编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相似文献   

3.
严海燕 《云南教育》2002,(31):43-43
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材中“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在编排上注意了承上启下,从旧知识迁移入手,在每道题前都安排了一道一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题铺路搭桥。因此,教学每组应用题时都应从学生已学过的一步计算应用题引入,通过改变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变成两步计算应用题。使学生看出两步计算应用题同一步计算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三组应用题。第一组中有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复中有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复合应用题;第二组在数量关系上的特点是已知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与其中一个数,求两数和;第三组中教材通过改变例4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六年制数学第五册中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是本册应用题的教学重点。怎样帮助学生认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呢?我认为可进行如下几种形式的训练。一、并“并”是合并的意思。即把两个相关的简单应用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我在教两步计算应用题之前,向学生出示下面四道题: ①食堂买了4袋大米,每袋150斤,食堂买来大米多少斤?  相似文献   

5.
“九义”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中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编排特点是:1.从整体入手,按其结构特点分为三组进行教学。2.在每个例题之前安排了一道相关的一步计算应用题,为学习两步应用题作了铺垫,起到了衔接新旧知识的作用。3.在每个例题之后,安排了“想一想”的两道题。这类题改变了例题中的第三个已知条件,而不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课本第七册第15页有道思考题,内容是“用0,1,2,……9这十个数字组成三个数(每个数字只用一次),使其中的两个数的和等于第三个数”。把这道题改写成竖式计算,就是一道填充题,形如:□□□  相似文献   

7.
有些教师在教学多步计算应用题之前如两步计算应用题,总是先出示两道一步计算应用题,让学生轻松解答后再拼成例题。持这种观点的老师认为,学生有了准备题作“桥”,于是能顺利地解答新的例题。殊不知,多步计算应用题并非是由几道相关联的一步计算应用题简单结合而成,因为其数量关系复杂了许多,在条件和问题之间多出了一个或几个“中间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中间问题”才能顺利解题。因此,学生只有具备了将多步应用题“拆”成多个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本领,才能抓住“寻找中间问题”这一关键。如果老师用长期的“合”替代了学生自己“…  相似文献   

8.
傅云 《云南教育》2000,(21):28-28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训练的主要目标。我在教学应用题时,总是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启发、点拨,想方设法激励学生思维。现就解题思路和方法谈几点做法。   一、设置阶梯,诱导思维   小学数学“九义”第八册教材练习十七第 3题:“根据算式 30× 4=120,编一道乘法应用题,两道除法应用题。检查时,我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把哪两个数据作为已知条件,分析其原因,我觉得这道题的“坡度”太陡,应先指导学生把“ 30× 4=120”改编成除法算式,再编题。这样就为学生增设了“…  相似文献   

9.
“九义”教材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中安排了三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做好铺垫自然过渡简单应用题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基础。学生掌握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必须搞好一步计算向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过渡。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是由两个相关联的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组成的。教学前,要有意识地进行两个相关联的简单应用题的题组训练,再用连续性两问的简单应用题导入例题,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10.
三、四步复合应用题是五年级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在这部分教材中,使学生正确理解三、四步复合应用题的结构是教学的重点;使学生熟练掌握多步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是教学难点。怎样教好这部份内容?下面谈谈我的设想,供老师们备课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第四单元中有这样一道例题:“例1、沈强走50米的距离.第一次走了81步,第二次走了79步,第三次走了80步.平均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书中这道例题的解答过程是这样的:(81 79 80)÷3=240÷3=80(步)50÷80≈0.63(米)答:平均走一步的长度大约是0.63米.对这道题的条件与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可发现,其实这是一道平均数应用题.根据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应该是“行走的总距离÷行走的总步数=平均每步的长度”,根据这个数量关系,这道题的解答过程是:  相似文献   

12.
疑难应用题是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的一大难点。对疑难应用题进行一题多解教学,与一般应用题相比,不但能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多向思维训练,而且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达到融会贯通、提高效果的目的。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新编数学自测题第十一册第60页第2题): 甲乙两车同时分别从东西两站出发对开,在相距中点6千米处相遇。已知乙车速度是甲车速度的5/6求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这道应用题既没有给出某一车的具体速度,也没有给出两车的运行时间,是一道分数疑难应用题。在  相似文献   

13.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五册和第七册课后习题中,出现了两道应用题,选用的数据超出了学生知识范围,给学生解题带来了困惑。题一: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44个同学,一共收集到废钢铁528千克,平均每个同学收集了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解答)(五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五册第111页练习二十五第8题)本题是学生学过连除应用题后,编排的一道巩固练习题,意在加深学生对连除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学生通过分析题意,列  相似文献   

14.
一、全面分析教材,切实把握编写意图。 “九义”教材第五册“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一单元,编者编排了求两个积(或商)之和(或差)的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以及已知三个条件和只含有两个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这部分教学内容,既是学生已在第四册学习过的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和两步计算应用题在知识上的扩充,又为第六册进一步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教材中两步应用题设置的量占有重要的比重。众多的应用题以不同表现形式贯穿在教材的始末,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低年级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应用题的能力较低。两步应用题教学在小学应用题教学阶段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如果学生对两步应用题学得扎实,解题技巧熟练,以后学习复合应用题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围绕重点,引进新课。两步应用题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找出“中间问题”。每一道两步应用题都是由两道相关联的一步应用题组成的,根据两步应用题和一步应用题的互相联系,教学时,我围绕教学重点,采用“拼题法”把两道一步…  相似文献   

16.
设计“开放式”练习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这是教师实施“开放式”习题教学的基础。例如有这样一道开放题:购进的苹果比鸭梨少45(补充不同的条件和问题,编成不同的分数应用题,再解答)。从题目的编排用意看,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特征,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为了更好地达到目的,我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采取了如下方法进行教学。习题出示后,我请同学们把这一题目分别补充成四道应用题(包括一步计算的乘除法和两步计算的乘除法各一种)。学生认为这题要求简单,稍加思索,便纷纷举…  相似文献   

17.
教学生编题     
小学阶段的应用题类型较多 ,教学难度相对也较大。我常采用让学生模仿例题编题的办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 ,我先精讲一道典型应用题(如“归一” ,“归总”应用题) ,然后让这生模仿这一类应用题的基本特征 ,编应用题 ,让学生互相解答 ,并将编得符合要求 ,切合实际 ,能引发兴趣的应用题收集起来 ,公布表扬。例如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P108例3 ,我在讲解这道例题之后 ,让学生模仿例题编题 ,结果很多学生当堂编出了题 :1 学校买6个足球 ,一共用180元。照这样计算 ,买12个要多少元?2 红日学校每星期3个班节约用电7…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三年级数学教材与二年级相比,难点多,坡度大。例如:(1)多位数的四则运算很复杂,一道题需经多次计算,只要其中一步出错,就会导致全题出错。(2)低年级的应用题比较简单,题材大多取材于实际生活,学生熟知,较易理解;而三年级的应用题很复杂,题材已扩大到生产、流通等其他领域,学生感到陌生,较不易理解。 二、应用题内容很复杂,多步计算的复合应用题是重点,综合运用明显增强,与低年级相比,坡度较大。 作为三年级的数学教师,对教材以上几方面的特点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若没有及时突破“难点多”、“坡度大”这两个大关,学生的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9.
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应用题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揭示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中间问题呢?下面以六年制第五册应用题例1加以说明。首先,教师设计一道一步计算的准备题:食堂原有大米50千克,又买来大米400千克,食堂一共有大米多少千克?让学生作复习旧知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点的认识。其次,出示由准备题扩充  相似文献   

20.
“九义”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是本册教学重点之一,是第四册中两步应用题的延续,又是以本册“笔算除法”中的简单倍数应用题为基础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按照基本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近,并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为四组。第一组应用题都必须先求出两个数的和,再求第三个数;第二组应用题基本数量关系都是比多(少)求和(差)与求几倍数相结合。这两组应用题中都有三个已知条件。第三、四两组应用题中已知条件都只有两个,求解时其中一个条件需重复使用,两组题的基本结构相似。第四组又是第三组应用题的逆向题,难度逐步增大。可见前两组应用题是教学重点,后两组应用题是教学难点。每组应用题的编排都是先复习一道与例题相关的一步应用题,将题中某一条件变化一下便引入两步应用题(例题),引导学生思考先求什么,求解后,再运用“想一想”出示例题的变式题组,最后设置了“做一做”和练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