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和文化学院主办的“迈入新世纪的比较文学 :中国与世界”研讨会于 2 0 0 1年 1月 1 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在京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比较文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共 4 0余人。会议宣布 ,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又一个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建立。会上还宣读了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名誉主席杜威 .佛克马和国际文学理论学会主席希利斯 .米勒的贺电。乐黛云代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致贺词 ,在会上致贺词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文化:中西对话中的差异与共存96'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召开唐建清吴海曼名为“文化:中西对话中的差异与共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大学举行。学术讨论会由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同欧洲跨文化研究院、法国——瑞士人类进步基金会联...  相似文献   

3.
鲁迅《文化偏至论》的旨归不是批判文化发展的偏至,而是通过中西"人"观念的交流确立"立人"的问题,但这并没引起学界关注。《文化偏至论》中西"人"之观念的交流和对话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机制中形成,它构建了鲁迅作为节点而体现的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规约了鲁迅进入文学,并对此后鲁迅的翻译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这种因观念而搭建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被称为比较文学第三关系,透视《文化偏至论》所蕴含的第三关系,不仅可发现鲁迅进入文学的特殊性,也对比较文学学科范式研究的深入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西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西方的现状及未来走向 ,无疑是中西比较文学研究者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 ,可惜国内这方面的著述太少。实际上 ,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早已使得中西比较文学异军突起 ,不仅起到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作用 ,同时也使我们得以借助这一窗口了解更多的西方学术理论前沿的进展和新的课题 ,但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恐怕在于通过与西方以及国际同行的对话和交流 ,把中国文化和文学研究的成果推向世界。实践证明 ,我们的这一目标已经初步实现 ,而且正在进一步落到实处。正如比较文学大师、荷兰汉学家杜威 .佛克马十多年前就指出的 :“…  相似文献   

5.
论20世纪末的"现代主义"群落的先锋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 2 0世纪末的中国文坛 ,现代主义思潮演化出来的“先锋文学” ,是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和收获。现代主义的“先锋文学” ,为中国本土文学创作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借鉴。残雪、莫言、苏童、余华及马原等作家的创作实践 ,有坚守 ,有变异 ,有回归 ,现代主义虽然具有某些“中国化”的特征 ,但要想完全融入中国本土文学并成为一个组成部分 ,尚须历史地长久磨合。  相似文献   

6.
我在这里所说的“早期写实主义”,是指中国的左翼现实主义形成之前的写实主义。之所以要拿中国的早期写实主义文学与日本的近代写实主义文学做比较阐发,是因为迄今为止大量的有关中国写实(现实)主义文学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对中国早期写实主义与日本近代写实主义的关系均未引起应有的注意。众所周知,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最早、最直接地受到了日本文学的影响和启发。而写实主义在中日两国都是由传统向现代转折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思潮,仅仅从逻辑上讲,日本新文学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也应首先和主要地表现为写实主义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而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然而,日本的写实主义文学对中国早期写实主义文学的产生有何影响,中日两国写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演进有什么相关性和相似性,在两国早期写实主义同轨迹演进的过程中,潜在着哪些实质的差异,两国的写实主义在发展嬗变的哪个环节上出现了分道扬镳的趋势,等等问题,在我所能看到的现有的论著中均语焉不详.而这些又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中日现代比较文学研究不能回避、需要讲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2 1世纪 ,中国文化的信心与身份阎纯德 (3 1 /2 0 0 1 .1 ) 1…………………………………告别 ,为了文化的生长阎纯德 (3 4 /2 0 0 1 .4) 1……中国文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费孝通 (3 1 /2 0 0 1 .1 ) 2………………………………多元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及文学可能作出的贡献乐黛云 (3 1 /2 0 0 1 .1 ) 9…………………………全球化的二重性吴易风 (3 1 /2 0 0 1 .1 ) 1 5…………中国文化专论关于中国文化走向的思考张岂之 (3 1 /2 0 0 1 .1 ) 1 9…………………………………………………易学与秦汉…  相似文献   

8.
汉字作为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东亚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大促进作用。张哲俊教授在其著作《东亚比较文学导论》第一章中清晰地论述了汉字在韩国、日本零散传入及系统传入的历史等问题。《东亚比较文学导论》中《汉字与东亚文学》一章为东亚文学、文化中汉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对于东亚文学、东亚文化的研究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4年12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比较文学研究室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了题为“中国文学理论的跨时空对话”的学术讨论会。来自古代文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台港澳文学、民间文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二十余位学者围绕在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中如何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更好地发展学科研究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精彩的对话。北京语言大学黄卓越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党圣元研究员、文学理论研究室主任高建平研究员主持了会议。会议的讨论内容可分以下两个方面:一 加…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 ,随着文学狂欢节的悄悄谢幕 ,是开始建立在自觉的文化反思基础上的良性调整。我们不依赖那种无谓的“批判”,也不趋附爆炒的喧嚣 ,严肃的作家和学者“临渊而不羡鱼”,回到淡泊自守、只求耕耘不问收获的常态。从根本上看 ,文学搞运动、闹轰动是反常的。文学立于社会和人生 ,是一种文明的调节 ,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滋养。文学研究亦作如是观。香港小说家王璞曾提及 ,2 0世纪 90年代的香港文学研究“像搞运动似的掀起热潮 ,热度达到热火朝天的程度”1,她因之而对其素质与成果有所隐忧和期盼。此言深获我心。对于香港文学…  相似文献   

11.
论苏雪林与五四新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 言五四后中国现代文坛才真正有女性文学的崛起,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作为五四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苏雪林是应该在现代文学史中占一席重要地位的——这不仅因为她勤于耕耘,成就斐然,作品产生过较广泛的影响,而且新文学的许多重大节目,她都参与或经历过,是五四新文学的见证人。冰心说:“记得五四时代,我们的前辈有袁昌英和陈衡哲先生,与我同时的有黄庐隐、苏雪林和冯沅君1。”而今,这一大批文学先驱者都相继谢世,但她们的文学天才与不朽作品中张扬的时代精神,使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发出异常夺目的光辉。尤其是跨越两个世纪的文…  相似文献   

12.
"复仇"主题是中西文化共有的文学命题。它深植于中西方社会和文化之中,其内在特征和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均呈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本文通过中西对比,揭示复仇文学主题的内在价值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13.
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和《中国文化报》联合主办,“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1998年8月23至25日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举行。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清华大学张岂之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学勤教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荷兰佛克玛教授,...  相似文献   

14.
20 0 2年 1 2月 1 7日至 2 1日 ,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发起主办 ,由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岭南大学、香港公开大学、树仁学院、珠海学院、中西创新学院 (澳门 )合办的“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在香港举行。本次论坛是继 1 99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中华文化与二十一世纪”和 2 0 0 0年在北京举办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之后论坛举办的第三次国际学术盛会 ,来自祖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及美国、新加坡、菲律宾、韩国等 1 30多位国际…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文化一直处在一个文化的转型时期 ,而且走出这个文化转型时期大概还得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一文化转型期中 ,文化讨论的内容无疑是“中西古今”之争 ,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样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接受外来西方文化以及如何创建适应世界文化发展形势的中国新文化。我们知道 ,文化的发展大体总是通过“认同”与“离异”两个不同的阶段来进行的。“认同”表现为与主流文化的一致和阐释 ,这是文化在一定范围内向纵深发展 ,是对已成模式的进一步开掘 ,同时表现为对异己力量的排斥和压抑 ,其作用在于巩固…  相似文献   

16.
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文学初始 ,就有“女性写作”。虽然这种写作被称为是“第二性”的 ,但却是女性文学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胚胎型或幼婴型的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创作 ,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的真正源头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群的集体突击 ,整体性地完成了中国女性文学的奠基工程 ,并成为女性文学的第一座高峰。 2 0世纪的 80年代 ,是中国女性文学的第二个高峰 ;而 90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完成了臻于成熟的多元发展 :其表现 ,一是文本的多样化 ,二是理论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16至18世纪中国传统文化西传欧洲的历程也是西方认识中国的历程,中国传统文化被解读为没有宗教信仰、无神论的文化,形成了所谓的16至18世纪欧洲的"中国无神论"。探讨"中国无神论"的思想根源离不开当时欧洲社会历史的宗教属性,不同的认识产生于中西传统宗教文化关于宗教信仰认识上的差异,进一步表现为中西宗教文化传统对有神论与无神论认识上的差异,其根源为基督教一神论传统教义的绝对排他性。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中西文化的空前交汇和撞击,处于由古代向现代转型期的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呈现出复杂的内涵和面貌。它既要反思历史,又要面向未来;既要民族化,又要现代化;既要面向世界,又要立足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和文学传统,因此,文学理论批评从观念、类型到形态、文体各方面都经历着重大变革。从近百年各个历史时期看,文学理论批评显示着复杂多样的阶段性特征。但由于处在本世纪历史文化的共同背景下,有着新文学发展的共同依据,还面临着共同的课题,因而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又显示出贯穿全过程的总体特征。 (一)审美的社会价值论观念 在文学理论批评的观念和内容上,以审美的社会价值论作为评价文学的基本观念和准则,并从多种特定角度对文学的人学内涵进行审视和阐发,这是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在总体上所显示的首  相似文献   

19.
20 0 0年金秋 ,《中国文化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及天地生人讲座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召开了“2 0 0 0年中国传统文化研讨会”。张岱年、任继愈等学界泰斗与文化名流到会发表弘论。不同的文化研讨会本刊将每年举办一两次 ,并设“笔谈”栏目刊载学者们的精短论文。是次笔谈分若干次刊出 ,敬请垂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构--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宗岱是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家。本文探讨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梁宗岱通过对法国象征主义的接受 ,形成了本土化的象征主义诗学观念 ,并以之来对中西文艺传统中的文学经典进行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 ,同时也是梁宗岱在自己的象征主义诗学框架中对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新阐释。处于中国文学经典的危机和西方文学经典的兴起这样中国文化发生转型的关头 ,梁宗岱的比较诗学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 ,而是一种更为深层的文化认同的需求 ,是借之于比较诗学在历史诗学的探寻中重构中国文学经典、重塑中国诗歌精神的努力。本文希望藉此重估梁宗岱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