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射卫星、登上月球、探测火星等航空航天探索不仅仅是展现人类的才智和实现冲出地球的理想,而且是人类从太空获得财富,资源,并开创一个全新的适宜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空间的需要。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太空生命科学、太空生物技术成为现在航空航天探索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一些科学实验是完全不能在地球上进行的,这也是为什么要建造国际空间站的原因之一。国际空间站是一座全天候的微重力研究实验室,人们已在那里进行了广泛的科学研究。例如,1997年发射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就承担着超过80项的科学实验。而科学家们认识到:在太空很多事情运转起来与地球上是不一样的。火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地球上,在1g重力场的作用下,由于热空气上升使得火焰呈现出泪珠状。然而,当它处于一艘太空船的微重力环境下,火焰就破裂,分成像UFO一样到处飘来飘去的小球。它们几乎不需要燃料就可以燃烧,研究人员很愿意将其中…  相似文献   

3.
人类环境资源分成四种:第一是陆地,第二是海洋,第三是大气层,第四是宇宙空间。宇宙以其辽阔无垠和构造之美令人神往,以其特殊环境构成太空环境资源而引人注目。由于当代宇宙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开发太空资源已经不是什么虚无飘渺的幻想,而逐渐变为人类的现实。太空环境资源包括微重力、高真空、高空能源、宇宙矿藏和高远位置。微重力微重力资源,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新资源。在地球上所有的东西都受重力支配的。水力发电、高炉炼铁都离不开重力,重力在这里起着有利的作用。要在地球上生产出更为理想的新材料,重力(也叫引力)却是一大障碍。由于重力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影响材料的成份和结构,因此使材料达不到理想的  相似文献   

4.
个重大的负担。如果有一个永远不停的循环系统使宇航员不用愁吃喝,氧气永远新鲜,还能处理人造垃圾,那岂非妙事?这就是科学家正在研究的太空船上的水上生物圈。失败的太空植物圈美国宇航局早就做了建立太空生物圈的实验,不过最终的结论是:在太空中想建立一个与地球一样的生物圈是不可能的,因为地球生物圈主要以地球植物为发展平台,然而,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会使植物发育不正常,例如植物从根部传输营养到叶子的毛细管就不能正常工作。如果没有植物,那么建立人类生存的环境就一切免谈。就这样,在太空中建立一个类似地球生物圈的想法失…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每天吃的农作物,大多是通过人工培育种子种植长成的。但是,在地球固有的环境下,育种的速度并不快。那么,如果我们换一个与地球环境完全不同的地方去育种,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呢?于是,人类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太空。来自太空的种子太空育种也叫空间诱变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的种子或试验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环境(高真空、高洁净、微重力、  相似文献   

6.
微重力环境是太空航行的一大杀手,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太空中重获重力吗?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于4月6日成功发射,在顺利完成12天太空飞行后,其回收舱于18日返回地球。实践十号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完成19项科学实验,下面就是实践十号所搭载的一些空间实验载荷箱。1.煤燃烧箱在太空中烧煤有什么科学含量吗?当然有。煤燃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地面上的条件会掩盖人们对燃烧基本过程的认识,而在太空中把重力因素排除之后,其燃烧机制和特点以及物性参数的测量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提  相似文献   

8.
正4月18日,内蒙古四子王旗迎来从遥远太空回来的旅行者——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这位科学"实践者"在太空期间顺利开展了预定的空间科学实验,返回舱在结束12天太空之旅后,率先回归地球,留轨舱还将继续在轨工作一段时间。返回舱带回11位"乘客"实践十号发射时搭载了19位"乘客",但它们并不都随返回舱回到地球。"返回地球的科学样品涉及11项空间科学实验,其中9项为空间生命科学实验,2项为微重力科学实验。"实践十号卫星科学应用系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太空育种是一个热门话题。所谓太空育种就是将种子带到太空,在微重力条件下,使其直接受到来自宇宙空间的各种辐射,最终使种子DNA断裂,回到地面时,DNA重新排列组合产生变异。我想,我们可以在地球上人工制造“宇宙射线”。利用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如铱192,铱192可放出γ射线使生物体的DNA断裂。至于微重力条件,我们可以把种子和铱192放入一个竖直放置的大圆盘中,并使其旋转,这时铱192与种子会受到一个离心力,当我们将这个离心力控制在大小约等于重力的条件下,此时的铱192与种子会周期性地重复从失重到受2倍重力的力,于是间断的微…  相似文献   

10.
正英国物理理论学家史蒂芬·霍金再发警告:"我们必须在未来一百年内离开地球"。地球空间即将用尽,太空移民或是唯一解决方案!而月球和火星正是人类的首要目标。虽然这种说法被主流媒体抨击,但太空生活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而且人类早已向太空迈出了第一步。但是迈出去后,在浩瀚的太空,宇航员的饮食问题如何解决?他们在微重力环境下如何进食,又该吃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业月刊》2002,(4):11-11
生物技术到底是机会还是泡沫? 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截然不同。首先,生物技术的产品开发周期长,一种新药从开发到上市短则五年,长则十五年,在这一领域没法像集成电路或是软件那样玩“马拉松短跑”,半年一年升级一次;其次是投资巨大,失败风险也大,新药开发不同于信息技术产品,就是通过三期临床试验也可能在大规模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入世后的对策与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轲 《未来与发展》2002,23(1):40-42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战略制高点。生物技术产业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被喻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生物技术将成为人类解决食物、健康、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有力手段,是未来最具活力的生长点之一。生物技术领域孕育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发展潜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生物圈一词是1875年由奥地利地质学家爱特德·苏斯提出来的。它指的是地球表面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科学家们把生命休养生息的地球称为“生物圈1号”。美国一些自称为“太空生物圈冒险家”的学者出于对太空旅行和人类是否能移居到月球上生活的极大兴趣,于1984年开始设计并建造了模拟地球情形的“生物圈2号”,使它作为一个实验基地研究地球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系统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研究植物、动物,特别是人能否长期生活在里面。  相似文献   

14.
现代生物技术是由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先进技术渗透到传统生物技术中而形成的一个新领域.这项技术已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这一领域,不论是基础研究或是应用开发研究,近年来在我国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和进展,下面将一些主要成就加以介绍。 1、“工程造血生长因子”在我国研制成功  相似文献   

15.
技术预见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制定科技政策的重要工具。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Pusztai”、帝王碟、“SARS”以及禽流感等事件的出现,人们对技术发展,尤其是生物技术的潜在利益和环境风险的关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使得将社会性纳入到技术预见视野之中日益成为技术预见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趋势之一。通过对生物技术案例的研究,试图阐述社会技术预见的特点和内涵及其对我国科技政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98年10月29日,77岁的美国宇航员约翰·格伦乘坐发现号宇宙飞船升入太空,他此行的目的之一是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人体衰老实验。提起宇航员的衰老问题,很容易使人们联想起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孪生子佯谬。在相对论中有一个重要结  相似文献   

17.
天外水世界     
据英国媒体报道,宇宙中最古老行星的发现激起了科学家们探索太空的更高热情,日前,在欧洲宇航局召开的“走向另外的地球”研讨会上,大约250名世界级的天文学专家参加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一致认为,在浩瀚的银河系中,尺寸大约是地球两倍的“天外水世界”行星肯定会存在。银河系中的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2):I0007-I0009
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人类宇航员,开启载人航天时代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1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仅仅在50多年之前,地球上还没有人知道如果一个人被送到太空中究竟会是怎样。直到1961年,这一切有了答案。就在这一年,年轻的苏联战斗机飞行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进入太空。  相似文献   

19.
在未来的太空探险计划中,人类不仅仅限于在近地轨道上生活一年半载,或到其他星球上游览一番,而是要在太空建造长期供人居住的太空城和到其他星球上建立外星基地,人们将在那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那么,太空中的长期微重力环境对人类或动物的繁育是否有影响呢?在微重力的情况下,精子是否可以与卵子正常地结合?受精卵是否可以正常分裂,形成胚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航天生物学家们在航天飞机、空间站上进行了一些这方面的研究,他们看到:微重力使精子变得活跃了。1988年,当德国研究人员尤·爱格尔曼将公牛精子送进沿着轨道飞行的欧洲太空火…  相似文献   

20.
王敏  贺潇 《金秋科苑》2012,(14):46-48
——太空育种—— 近百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品种认定太空育种,又称航天工程育种,是利用空间宇宙粒子、微重力、弱地磁等综合因素诱变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具体指利用返回式卫星、飞船等,在空间环境对农业生物的诱变作用来产生有益的遗传变异,返回地面后,通过进一步选育,创造农业育种材料、培育新品种的农业生物高技术育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