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汉早期独特的人生经历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带给他诗歌创作戏剧化的启示。诗人汲取戏剧文学的有益养分,将戏剧元素注入诗歌,运用戏剧化手法进行创作。戏剧化场景的呈现,戏剧性独白、对白、旁白等言说方式的巧妙设计,使其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戏剧性色彩。戏剧化手法在牛汉诗歌中的运用,代表着一种新的尝试,促进了诗歌艺术与戏剧文学的融合与发展,加速了新诗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由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受戏剧的影响,所以他的小说《白痴》表现出戏剧化的创作倾向。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时间紧凑集中、道具突出、人物对话戏剧化、场景布置和角色设计符合戏剧要求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索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戏剧化”的概念和分类,阐述并实践验证了其实施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正式戏剧化”和“非正式戏剧化”两个维度介绍了大量典型的实践案例,为同行提供了以“数学小品、大型数学戏剧和即兴的非正式戏剧”等形式编织小学数学课程和进行戏剧化教学的操作范式。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是以宣传、鼓动职能为起点来建构其功能系统的,但并不意味着大后方戏剧只是宣传鼓动的戏剧。在历史过程中,它确立过多方面的功能取向。这是大后方戏剧创作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戏剧交流状况、知识类型、知识的戏剧化方式等方面看,大后方戏剧的功能观念是开放的,并没有自我封闭,也没有一种强化了的戏剧功能取代其他功能,因此对未来的戏剧而言,大后方戏剧留下了值得注意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5.
清乾隆时代戏曲家李斗的戏剧述是研究18世纪戏剧化的重要资料,本就李斗其人及戏曲创作、《扬州画舫录》戏曲实录的内容与价值、李斗戏曲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论述,在充分肯定史料价值的同时,又着重抉发了李斗对表演艺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李渔小说《十二楼》具有鲜明的戏剧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借戏剧的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学习戏剧的限制叙事视角、借鉴戏剧的艺术虚构手法、模拟戏剧的宾白技巧、采用戏剧的空间艺术等几方面。《十二楼》戏剧化特征的形成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十二楼》戏剧化特征的文化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俗为主、雅俗共赏。《十二楼》戏剧化特征的文化意蕴的深刻之处在于:李渔对社会独特的观察角度、对生活现象深入的思考以及对个人尊严与价值的推崇,彰显出精英知识的人间现实情怀。  相似文献   

7.
中国戏剧化新诗出现在2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仍有影响,其主要代表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卞之琳。戏剧化新诗的特征是:现时的戏剧动作、特定的戏剧意境、单纯的戏剧场面、变化的戏剧声部、双层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8.
"戏剧化教学"是指将戏剧或剧场的技巧融入到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戏剧"的实践、创新与审美功能,更要注重"文本"、"创作"等教学环节,即从阅读具体的作家作品开始,以"创作"引领整体教学实践,以此形成富有创见的"结论"。"戏剧"作为一种表现、表演以及交流的学习媒介,期望能够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或大众教育等领域,从而实现对全面和谐发展人才的塑造。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初,电影界曾掀起电影与戏剧的关系论争热潮。论争主要涉及三个问题:电影与戏剧的关系;对戏剧性的理解;戏剧化与非戏剧化问题。通过这场论争,电影界对电影与戏剧的关系及电影特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暴露出新旧电影观念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叙事的戏剧化是指在叙事活动中借用戏剧的元素、形式与力量来达到叙事目的。张爱玲的叙事戏剧化表现在运用戏剧元素强化叙事效果,通过戏剧与人生的关联性揭示人生本质,从而将作品象征化,创造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叙事效果,在揭示人的存在的被动性时,具有存在主义的某些思想色彩。  相似文献   

11.
叙事的戏剧化是指在叙事活动中借用戏剧的元素、形式与力量来达到叙事目的。张爱玲的叙事戏剧化表现在运用戏剧元素强化叙事效果,通过戏剧与人生的关联性揭示人生本质,从而将作品象征化,创造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叙事效果,在揭示人的存在的被动性时,具有存在主义的某些思想色彩。  相似文献   

12.
Arthas 《音乐世界》2012,(1):44-45
爱不是戏剧 很多人都会憧憬很戏剧化的人生,而对我的人生莉兑,我是由衷地不追求戏剧里的情节。  相似文献   

13.
钟蔚 《文教资料》2007,(21):84-86
英国作家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具有种种戏剧化的因素:从台词化的对白和心理描写、矛盾冲突的戏剧化及戏剧式的情节构成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作家在小说中对戏剧因素的巧妙借鉴与成功运用。这也形成了小说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戏剧化社会中的戏剧>是雷蒙德·威廉斯的著述之一,在文中提出了关于电视文化的两个重要理论:"戏剧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戏剧化".后工业社会要求更为专业的角色表演,人们通过电视进行表演技巧的学习,学习表演是戏剧生活化产生的原因之一,然而人们的生活被过多的表演充斥,生活也变得戏剧化,意识也最终被戏剧化了.  相似文献   

15.
戏剧化隐喻是《欲望号街车》象征主义理念运用的重要一支,通过戏剧人物喻意深刻的动作构拟彰显人物性格,传达戏剧主旨。该剧中戏剧化隐喻典型传神,内蕴悠远,更为这部20世纪戏剧杰作添色增彩。  相似文献   

16.
老舍从事过多种文学形式的探索和创新,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尤值一提的是,他将小说和话剧的创作手法融会贯通,从而出现了戏剧化的小说和小说化的戏剧的崭新格局,对当时乃至今天的文学创作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有着明显的戏剧化特征,他借鉴戏剧手法塑造了一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借鉴戏剧中花的意象暗示宝黛爱情悲剧,继承了中国传统戏剧中对纯情、真情的推崇,真诚地书写宝黛爱情,更重要的是他对悲剧精神的继承和创新,小说戏剧化使得《红楼梦》韵味无穷。《红楼梦》戏剧化特征的文化意蕴表现在:"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关系)、"知行合一"(人与社会关系,推崇伦理道德,重视社会实践)、高扬人文主义理想、内在超越性诗意追求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吕煜 《现代语文》2009,(9):127-128
毛姆的短篇小说《午餐》描写了一个一贫如洗的青年作家和一个暴饮如牛的女读者共进午餐的场景。小说充分利用了戏剧手法,对主人公的心理进行了舞台化的描写,对矛盾冲突也进行了戏剧化的表现,同时对小说情节也做了戏剧式的安排。毛姆在小说中对戏剧因素的巧妙借鉴与成功运用,营造出了一个复杂兼有讽刺意味的戏剧氛围,小说的戏剧化特征也得以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19.
周而复始的结尾方式是张爱玲小说创作中惯常的做法,它凝结着张爱玲对传统戏剧手法的发现与超越;参差的对照手法是张爱玲的自我总结,反映在小说的整体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以及主题方面。两种手法都联接着张爱玲的反高潮,是其反高潮手法的形式特征,同时隐含着反戏剧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周而复始的结尾方式是张爱玲小说创作中惯常的做法,它凝结着张爱玲对传统戏剧手法的发现与超越;参差的对照手法是张爱玲的自我总结,反映在小说的整体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以及主题方面。两种手法都联接着张爱玲的反高潮,是其反高潮手法的形式特征,同时隐含着反戏剧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