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闻天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实行民主是他的重要政治理念,从参加五四运动开始,他就树立了在中国实现政治民主的理想,在中央苏区建设苏维埃政权中非常重视贯彻德谟克拉西的原则。他认为,在苏维埃政权下,实行广泛的民主——苏维埃的德谟克拉西,就要正确把握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反对官僚主义,密切党群联系;反对以党代政,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完善基层民主选举;重视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2.
博览篇     
中国共产党在江西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创建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先后建立了中央苏区和六个省苏区、一百一十个县苏维埃政权。按现在的行政建制,全省六个省辖市和八十四个县、市中分布有老区的达七十八个县、市,其中曾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全红县”三十三个,还有七个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乡建立过苏维埃政权。全省老区人口一千五百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四;拥有一千四百万耕地,一亿多亩山地。  相似文献   

3.
苏维埃是俄国革命的产物.它与十月革命的关系极为密切:建立苏维埃制度是布尔什维克革命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苏维埃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消长是布尔什维克判断革命形势成熟程度的晴雨表,布尔什维克最终通过十月革命在俄国确立了苏维埃民主制度.十月革命建立的苏维埃民主机制历经七十多年的实践,其意义是深远的,经验是丰富的,教训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4.
列宁晚年关于苏维埃制度建设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维埃体制在其建立初期即发生了嬗变,为防止政权官僚化和官僚主义而创设的苏维埃体制正逐步失去对权力的监督。晚年的列宁越来越表现出对现实体制的不满和担忧。为了阻止和扭转这一趋势,列宁从制度设置方面对苏维埃体制重新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5.
研究俄国教育史的著作经常指出并强调沙皇制度和苏维埃制度之间的相似之处。尼古拉·汉斯的一句名言概括了这种想法,他认为,严格说来,苏维埃的教育完全不是“苏维埃的”,“它过去是俄罗斯的,现在仍然是俄罗斯的。”(1)研究俄国教育和苏维埃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作者威廉·约翰逊虽然承认苏维埃教育制度有若干方面摆脱了俄国的传统,(2)也集中其注意力于两种制度的相似之处,他辩解说,苏维埃制度是建立在已确立的公众对教育的兴趣和现存学校罔的基础之上。(3)他并且认为,两种制度的关系远远不止于此,苏维埃教  相似文献   

6.
民主行政模式的现实价值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行政模式是对传统行政理论的扬弃,是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相对于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学派提出了民主行政理论,为公共行政确立了新的价值取向。民主行政理论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行政改革的理论基础和目标模式,而民主行政的实现根本途径在于建立参与型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程序化、法制化的行政运行程序,实行非强制性的公共管理手段并推行竞争性的公共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局部执政的执政党。争取广大的群众,扩大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成为中共当时的重要任务。民主执政是中共扩大执政合法性基础的重要目标,也是其在中央苏区执政的重要理念。为了实施民主执政,中共选择工农民主作为自己的执政原则,而基层民主是实现工农民主执政的主要途径。中共实行了市、乡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为克服乡(市)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弊端,中央苏区还实行代表联系制度、代表主任制度、召回制度和委员会制度,创新了工农大众参与政权的主要形式,保证了工农大众民主权力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论依法行政的民主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上自由化,政治上民主化,是现代行政法治实现的两个基本前提。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也不可能实现依法行政。民主化程度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行政法治的实现程度。因此,实现依法行政必须建立民主基础。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社会主义民主的这一本质特征要求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贯彻行政民主原则。  相似文献   

9.
一、把搭建“民主参与”的平台.作为新课改深入发展的基础基础 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民主参与”。学校应首先建立全方位的教育参与机制,让教育行政人员、研究人员、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平等对话。我们认为搭建一个民主参与的平台,有目的地邀请家长经常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育改革活动,有目的地举办“家长开放日”以及各种面向社区、家长的交流会等活动,让社会、家长深入地了解新课改的思想内涵和它的深远意义,理解孩子们学习的心态和活动的乐趣。这对全面落实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管理的校本化与民主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服务”、“民主”、“公平”、“效率”、“公平与效率相结合”都不能作为公共行政的终极目标,公共行政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满足行政需求,行政需求是社会向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提出的合理要求,是公共行政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前提。有一定支配权的政府、有社会责任感政府、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行政行为、高质量的信息支撑网络和动态性的公共行政思想是满足行政需求必须具备的条件。行政需求可以通过政治建设、经济途径、社会途径和文化途径来满足。  相似文献   

11.
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它包含着丰富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如"廉价政府"、"议行合一"、"社会共和国"、"社会自主空间"等等。在国际共运史上,前苏联在民主政治建设中曾长期背离巴黎公社的基本精神,并由此导致了严重后果。巴黎公社有关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对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现行的国家用工制度逐步改革为在编制内的单位用工制度的过程中 ,成人高校遇到了许多关系到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新问题 ,加强民主管理显得更加重要。目前成人高校民主管理的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 ,对民主管理的认识还存在着误区 ,影响着成人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提高对成人高校民主管理的认识 ,走出思想误区 ,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同时 ,也是成人高校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东欧各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一些领导人从本国实际出发,对本国走向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进行独立探索,提出了人民民主道路,具有开创意义。但在冷战开始的形势下,苏联领导人通过成立共产党情报局,开展对所谓“民族主义”的批判,强使这种有益探索中断,转而推行苏联模式,使东欧各国后来的发展付出沉重代价,留下深刻教训。  相似文献   

14.
苏联剧变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苏联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影响。苏联剧变与苏共党内长期缺乏完善的民主制度密切相关。党内民主制度的缺失对苏共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严重地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破坏了人民民主制度。苏共党内民主制度的长期缺失是影响苏联剧变的综合因素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苏联剧变标志着苏联式社会主义的败亡。党内长期缺乏健全的民主制既是苏联式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又是导致苏联式社会主义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倡导“一些人的对话”,鼓励多元利益主体基于“公共能量场”展开平等而开放的协商。发端于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模式契合了后现代公共行政的核心理念。为基层民主决策探索出了一条新型路径。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民主恳谈”模式在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中遭遇到一些现实困境,如对话过程难以实现平等,对话参与者的代表性不足,与正式制度对接困难等。应鼓励支持民间组织的发展以促进平等对话;设计精良的制度,强化对代表的伦理教育;强化人大权力,促进民主恳谈与正式制度的对接,以此促进“民主恳谈”模式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执政科学性和执政合法性是政党执政的两个根本问题,政党的执政方式与这两个问题密切相关。在民主执政的趋势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创新必须分层推进,这是基于民主本身的限度、中国对强政府和强公民社会的需要、苏共改革的教训、党在基层执政方式的实践发展等四个方面分析得出的结论。在政治结构的基层应采取“党政合一”模式,在中层应采取“政党监护”模式,在上层应采取“政党引导”模式。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党的执政科学性,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  相似文献   

17.
试析晚年陈独秀的民主思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晚年陈独秀的民主思想和言论是一个复杂的政治思想体系,极其重视民主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是晚年陈独秀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他会彻底反对法西斯和否定苏联体制,同时也对民主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民主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思考,晚年陈独秀的民主思想既有一定的局限性,又不乏真知灼见。之所以会这样,其间既有他晚期政治经历的因素在起作用,又有当时的国际形势尤其是苏联的政治动态和德意法西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简论选举运动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的重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 1931年冬到 1933年冬 ,中央苏区连续举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选举运动。这些选举运动 ,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 ,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它不仅为红军开辟了源源不断的兵源 ;而且提高了人民的民主觉悟 ,净化了苏维埃的干部队伍 ,并有力地推动了苏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美苏在欧洲的核优势之争导致欧洲中程导弹问题的出现。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致力于夺取对苏联的全面优势,而此时苏联国内“牛油”与“大炮”的矛盾异常尖锐,因此,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积极推动美苏核裁军谈判,并选择中导问题作为推动谈判的突破口。1987年12月8日,美苏出于对条约的共同政治需要,签署了核裁军谈判史上第一个全面销毁某一类型核武器的条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