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金瓶梅》由于其小说艺术创作上开辟和创新的特点而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金瓶梅》打破传统小说只以美(正面人物)为主角、表现作者和时代正面审美理想的写法,而选择丑为主角,刻画出一个丑的世界,并通过对这个世界的否定达到对美的缺失的揭示,丑开始进入审美领域并具有独立的美学地位。这也正是《金瓶梅》的审美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2.
苏童的《妻妾成群》问世于1989年。它的出现预示了“先锋派”文学在创作上的变迁,给当代文坛带来了一些生机和亮色。在这部中篇小说中,苏童表现出一种与其年龄、阅历不相符合的老成持重,将目光投向人类的命运和人性的弱点上,显示出卓然超群的力度和深度。但是,《妻妾成群》的全部价值和意义并不在于其再度张扬了人性被扼杀、被摧残的主题。“纳妾”是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社会里并不鲜见的畸形、病态的社会现象,它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而表现大家庭妻妾成群的现象并非苏童首创,这一题材可追溯到《红楼梦》、《金瓶梅》。早在30年代,巴…  相似文献   

3.
长篇白话小说《金瓶梅》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创造,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朱星先生在《〈金瓶梅〉考证》中指出“善用方言,成语,谚语,歇后语……这也是其他小说所不及的。”确实,仅就歇后语的运用来看,《金瓶梅》的特色也  相似文献   

4.
亲情、爱情、友情是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家歌颂的永恒主题。然而,这种颂“情”传统在世情小说《金瓶梅》中却遭到了彻底的颠覆。《金瓶梅》刻意表现的是“亲情”之淡、“友情”之伪、“爱情”之假。这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对作品的创作意图给予了诠释。  相似文献   

5.
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之标题反映了作者的怀旧情绪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八月之光”这一人性之光折射出了人类古老久远的美德,象征着人淳朴、善良、美好的本性和爱与被爱的渴望。它既体现了福克纳深受其影响的基督教义,更闪耀着超越基督文明的人文主义光辉。它代表了福克纳所推崇的宁静恬淡的生活本质,也表明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小说题目由最初的《幽暗之宅》到《八月之光》的这一变化,表明了福克纳在创作中思想的发展和主题的升华。《八月之光》这一标题传达了作者对于美好人性的永恒信念,凸现了小说超越时空的意义和魅力。  相似文献   

6.
戈尔丁在《蝇王》中运用了丰富的写作手法展现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生存现状。《蝇王》从表面上看符合传统荒岛文学的特征,但小说的结局及其内涵却与传统荒岛文学大相径庭,作者对人性弱点的思考、对人类文明的透视表现出其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担忧。乌托邦理想只有在人类正视自身弱点,摆脱束缚后才有意义,否则,一切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金瓶梅》小说中三位主要女性的一生遭际以及她们与男性的权力制衡关系,来探究在争取女性权力问题上的三种不同选择方式:潘金莲是人性之权的自觉追求,李瓶儿是家庭之权的半途而废,庞春梅是社会之权的饱暖思淫。三位女性无一例外的死亡结局,告示了本文的主旨乃是对人性弱点的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8.
戈尔丁在《蝇王》中运用了丰富的写作手法展现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生存现状。《蝇王》从表面上看符合传统荒岛文学的特征,但小说的结局及其内涵却与传统荒岛文学大相径庭,作者对人性弱点的思考﹑对人类文明的透视表现出其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担忧。乌托邦理想只有在人类正视自身弱点,摆脱束缚后才有意义,否则,一切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虽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演绎的长篇世情小说名著,但其叙事模式却多半是依托于《水浒传》演化而成。从小说发展的角度来看,自《水浒传》到《金瓶梅》可谓是体认着小说叙事范式由历史传奇向世俗人情叙事转化的演进轨迹。因此,《金瓶梅》小说叙事始终张扬着作者的人性关怀、哲学幽思和生命信仰,旨在唤醒读者对生命本身的反省、抗争和自觉。  相似文献   

10.
21.《金瓶梅》的贡献《金瓶梅》代表着小说意识的觉醒。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代,道德与欲望激烈冲撞,理性与人性剧烈冲突。一方面,程朱理学对人性的扼杀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人本应享有的自身权益遭到理学的  相似文献   

11.
选择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或手段,有其深刻的人性基础,本文通过界定法治,阐述了中西不同的人性预设与治国模式的选择与人性预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人性的不完善或缺陷是法治的人性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浅析战国秦汉儒家的人性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论的假设是任何管理理论的前提之一。科学管理的前提应是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以及符合时代需要的科学的人性假设。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史。因而,研究中国儒家的人性管理思想对创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管理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振地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5):51-53,50
西方伦理学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以对人性的理解为始基的。人性的内在张力构成了西方伦理学发展过程中道德基础之争的根本原因。以西方伦理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内在逻辑为基础,具体地分析人性的构成因素、人性构成因素各部分作为道德基础的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张力关系,或将解开西方伦理学视域下道德基础之争的谜团。  相似文献   

14.
人性论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苟子作为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分别主张“性善”论和“性恶”论。造成二人观点针锋相对有其时代背景不同、二人对“性”立论的出发点不同等多方面因素;同时,通过对二者人性论的比较,又不难发现孟子、苟子二人都重视后天教育、关于人性论的总目标一致等诸多相同点。  相似文献   

15.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边城》从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三个方面,塑造和表现人性之美,多角度诠释沈从文先生所追求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各种先进教育理论的产生,我国的教育事业近年来迈上一个新台阶,但近年来一系列校园事件的发生也使我们看到教育领域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负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由此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以其独有的特点对教育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清启蒙美学对中国古代传统的伦理美学,对“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基本美学原则进行了猛烈冲击。它从自然人性论出发,以主情论为旗帜,贯穿着个性解放与人性欲求的启蒙意识。具有艺术创新和思想解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先贤关于人性假设的研究对于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探源是有借鉴意义的:性善论与宪法价值的逻辑基础是相互排斥的,性恶论与宪法价值基础的逻辑前提是不对称的,人性可塑论才是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但它绝不只承载着人类的社会性。人类对于其生物性,也会载录下来,传于后世,而后世基于其需要也必将代代相传,形成文化的另一种。但文化决非简单地承载着人类对其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反映,它常常会是人类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20.
人性假设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出发点,中国文化形成了以人性善为主的人性假设思想,西方文化则孕育了以人性恶为主的人性假设思想,中西不同的人性假设形成教育管理的重大差异。中国历史上很长时间忽略了教育管理权,西方则很早就发挥了国家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中国教育管理人治色彩浓厚,西方教育管理法治色彩明显;中国教育管理强调道德约束,西方教育管理重在利益刺激;中国教育管理凸显权威管理,西方教育管理重视民主管理;中国教育管理以维护稳定为根本,西方教育管理则以提高效率为要义;中国教育管理改革意识相对淡薄,西方教育管理改革意识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