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高度发展的法治社会,刑事司法的和谐运转是建立高度发展的法治社会的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刑法的价值取向是追求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关注人性,重视个性。主要内容包括宽严相济、刑罚改革、恢复性司法,实施主体包括国家及其司法机关、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惩戒,核心价值不在于报应和震慑,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弱化、消除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侧重于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矫治。检察机关运用刑事和解、暂缓起诉、社区矫正等“恢复性司法”制度处理未成年人犯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运用“恢复性司法”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既有赖于立法的支撑,更有赖于司法的践行。  相似文献   

3.
恢复性司法源自西方,其与市民社会的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呈现政治国家一极独大,市民社会极不发达的局面,即使改革开放之前的我国亦是如此,这样的社会结构不利于恢复性司法的践行.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市民社会慢慢在我国起步,这为恢复性司法在我国的践行提供了一定的社会结构空间,但还远远不够.以恢复性司法基本理念为指针,着力在我国培育与壮大市民社会,从而使恢复司法在我国的践行逐渐获得一个较大的社会结构空间,应当是我们理性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刑事和解的恢复性司法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恢复性司法是应对犯罪的新型模式,复合性正义、人文性关怀和全面性恢复是其核心理念.刑事和解过程体现了对被害人、犯罪人及其余各方与犯罪相关主体全面恢复的重视及对复合正义和人文关怀的追求,与恢复性司法的要求相契合.  相似文献   

5.
刑事司法理论模式同任何理论体系一样,本质上都是一种思维范式.传统刑事司法模式建立在报应主义、功利主义或两者结合的刑罚理论模式基础之上,希冀通过时已然犯罪的均衡责罚或有效预防未然犯罪来实现正义,但20世纪以来,传统刑事司法的实践在控制犯罪、矫治罪犯行为以及对被害人赔偿等方面均陷入困境.近年来,西方国家在对传统刑事司法模式质疑和批判的基础上兴起了恢复性司法运动.恢复性司法在满足被害人需要、促进罪犯回归社会、减少犯罪、控制成本等方面较传统刑事司法体现了一定的优势,但其在克服传统刑事司法缺陷的同时却也暗含着付出更大制度性代价的风险.传统的简单思维模式已经很难为现代刑事司法找到出路,刑事司法的理论和实践唯有采取一种有能力承认对话、循环性和多维性的复杂性范式,运用两重性逻辑,深刻理解刑事司法理论模式合理性与局限性的交织,建构国家权力与社会自治的互补.创设网络化的刑事争端解决机制,才能在新的平台上实现超越.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替代性刑事司法范式,恢复性司法以"实现修复正义"和"构建和谐司法"的先进理念已成为解决诸多轻罪刑事案件的首选模式。在构建和谐法治社会的背景下,探究恢复性司法的价值机理以及引入我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效,以期对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犯罪与被害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关注被害人成为控制犯罪的重要途径。而恢复性司法这一缘起功能成为恢复性行刑具备犯罪控制功能的内在原因。恢复性行刑不但能使施控者与一般社会主体在与被控者互动交流中淡化犯罪标签作用,还可实现管理信息与反馈信息在施控者与被控者之间的双向交流,提高司法控制功能。开放性的恢复性行刑模式通过培育服刑人员的"羞耻感"与利用"熟人社区"实现了对服刑人员的内外控制目的,大大增强了犯罪的社会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引入恢复性司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恢复性司法是一种新型的处理犯罪的司法模式,其产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北美的实践。由于恢复性司法以尊重被害人利益为核心,强调被犯罪所破坏的社会关系的恢复,能有效地抗制犯罪和保持社会的和谐,因此在西方颇受欢迎。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高犯罪率,作为抗制犯罪手段的传统刑事司法已有心无力,引进西方的恢复性司法因此显得尤为紧迫。本文在对恢复性司法理论进行了简要说明后,着力对其在中国推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  相似文献   

9.
龙吟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3):80-81,88
恢复性司法是20世纪在英美国家新兴的一种司法理念,近来我国许多地区掀起了试行恢复性司法计划的热潮,它的试行虽在一定程度上为司法实践的道路扫清了障碍,但鉴于中外法律文化背景及现实国情的差异,推行此计划仍应采取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在未成年人案件中引入恢复性司法,让未成年人认识到自身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主动承担犯罪行为所带来的社会责任,消除对被害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能够帮助未成年人重回社会,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关系的恢复和社会整体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