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莹 《新闻传播》2023,(9):98-100
当今时代,有意愿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绝大多数自媒体处于“零编辑”“零把关”状态;网络新闻、各类视频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效识别假新闻,成为每一个新闻受众的必备能力。中小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不轻易相信”已经成为他们中许多人的“遇事第一反应”,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科学验证手段欠缺,很容易受到假新闻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中,只有直面现状,主动“出击”,才能抢占教育高地。因此,加强中小学生新闻素养教育,使他们树立辨别新闻真假的意识,学会辨别方法,拥有追根溯源寻求真相的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真实性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  聂文 《新闻前哨》2003,(11):37-38
真实与虚假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它普遍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新闻客观性是新闻的基本特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 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媒体为了争夺受众这块大蛋糕,背离党的宣传路线、方针、政策,片面追求对社会阴暗面的报道,制造假新闻,以迎合某些受众猎奇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新闻生产已经从组织化生产转入社会化大生产,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员,新闻事件像戏剧一样跌宕起伏,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传播现象。后真相时代下,似乎新闻真相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的情感和舆论。由于没有一套适用和规范的审查机制,自媒体信息没有经过审核即发布,假新闻在网络中广泛传播。有的主流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跳过核查新闻这关键一步,导致假新闻持续扩散,从而增加信息的不可控性、易变性,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损害了公信力。因此,严格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提高新闻的整合效率,强化新闻公共服务功能,建立新闻事实核查机制,提高受众的网络媒介素养,及时正确地引导舆论,才能重建主流媒体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概念出发,探讨了"伪新闻"与"假新闻"两者的区别,盘点了当今"伪新闻"存在的各种形式,进而从受众的成熟度和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方面剖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最终提出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养成熟受众等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5.
陈边  新龙 《新闻前哨》2005,(4):41-42
信息社会的显著标志就是社会对 传媒的依赖日益加深,因此,传媒的社 会职责、公共义务更显重要。媒体的首 要职能是及时真实地传播信息,把每时 每刻发生的重要事件真实地告诉公众。 传媒的职责要求必须杜绝假新闻。 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 新闻事业、新闻工作者的生命。真实就是 力量。传媒的力量源于社会公信力,源于 真实。无论强势媒体或弱势媒体,都必须 以社会利益为行为的第一准则。 近年来,受众对大众媒介公信力的 质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假新闻的泛 滥。目前,假新闻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 涉及媒体越来越多,就整个中国媒界而 言,呈显著的上升趋势。甚至有受众认 为,"这年头,流言飞遍天下,基本属 实,很少掺假,越看越像新闻;而新闻一 屁两谎,隐瞒真相,胡吹乱侃,越看越像  相似文献   

6.
杜绝体育假新闻不仅是新闻行业的职业要求,更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探寻体育假新闻产生的根源,从制度上找出杜绝体育假新闻的办法,进一步重塑媒体公信力,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体育假新闻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一)体育假新闻扰乱社会信息秩序 体育新闻可以传播体育文化、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领域的交流,但这是基于新闻真实原则基础上的.一旦所传播的体育新闻失实,这些虚假信息就会误导受众,对体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扰乱整个社会的信息秩序.  相似文献   

7.
假新闻像假冒伪劣商品一样,是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令媒体和受众深恶痛绝的一种现象.不仅在我国存在,就是在新闻管理和职业道德规范比较完备的西方国家也时常发生.假新闻的恶劣影响主要在于其传播的广泛性和易使人被蒙骗的迷惑性.但现在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假新闻的转载率非常高,传播的时效非常快,有的在短短的几日内就被全国数家媒体转载,甚至有些还传播到国外,真让许多人大跌眼镜.假新闻的恶劣影响往往都是在媒体相互转载中被逐渐放大的.假新闻对媒体的负而影响非常巨大,它会使受众对其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产生高度怀疑,从而使媒体在受众中失去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假新闻愈演愈烈、有禁不止,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不仅引起网民的愤慨,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假新闻现象入手,对减少、避免网络环境下的假新闻作出有益的探索。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方法,从传播者、传播媒介、受众等方面探讨出现假新闻的深层次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法。揭示出减少、避免网络环境下新闻的失实,大众传媒的角色应由把关人转变为引路人,同时净化网络新闻环境,提高受众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9.
隐性假新闻的成因及规避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隐性假新闻是指应当明确消息来源但却故意含糊或捏造新闻来源,造成部分要素失实的新闻报道。与假新闻相比,隐性假新闻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从善性,不易被受众识别,更易博得业内人士的默许。因而,隐性假新闻已成一股暗流在我国新闻界悄然涌动。本文通过对隐性假新闻的成因分析,找出隐性假新闻的生态源头,针对性地提出若干规避对策,以期增强业内人士对隐性假新闻的重视,并在今后的新闻活动中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 近年来,数码技术的普及与运用,为新闻摄影拍摄与发稿提供了极大方便,但与此同时,有的摄影者利用数码摄影技术制造假新闻照片,蒙蔽摄影大赛评委或报纸版面编辑,以达到获奖"扬名"或发表目的.数码假新闻照片危害很大,影响也很恶劣.为从根本上扼制这种不良风气,尽快研究、掌握识别和防范假新闻照片的办法,本刊将陆续编发如何识别和防范假新闻照片的方法或措施的文章,以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欢迎对这个问题有兴趣、有研究的同志积极来稿.  相似文献   

11.
在传播新闻时,真实性作为新闻传播的生命与基本准则,我们必须要重视起来,并且在保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的同时,不仅能体现出新闻工作者的人文修养与职业素养,还能体现其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新时期背景下,一些媒体新闻工作者为了一时之间能够博取受众的关注,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就会想方设法编造一些假新闻进行发布。尽管假新闻在新闻总量中占据少部分,但是其影响非常大,影响受众的认知和行为,这不仅会给受众造成一定的伤害,对新闻传播主体的发展更是不利。本文针对虚假新闻传播对受众行为的危害和虚假新闻形成的原因进行探究,分析其危害,最后制定措施加以解决,最大程度地净化新闻传播领域。  相似文献   

12.
任孟山  王琳 《中国编辑》2023,(11):77-83
伴随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普通受众有机会通过短视频参与新闻生产。短视频技术的发展既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知识鸿沟,让受众更加快速便捷地获取并理解信息;也赋予了受众“可见性”的权力,使其能够积极参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但受众生产与传播的新闻短视频也存在模糊新闻公共属性、加剧后真相风险、信息侵权和信息虚假等问题。因此,需要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新闻机构、短视频平台、受众等多元主体共同规范新闻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从赋权到规约,形成良性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13.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其最基本的原则,但人类在反映事实的时候,由于自身的立场、观点、利益和认识的局限性,都会有意无意地对事实进行筛选、加工甚至歪曲,因而,假新闻很难杜绝.加上媒体从业者及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别有用心、恶意制造,假新闻更是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如果任凭假新闻泛滥,那是对受众知情权的蔑视,最终伤害的是新闻事业的根本.因此,在新闻界高举打假的旗帜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新闻界一致公认的原则。然而,由于某种复杂的原因,假新闻屡禁不止,“打不疼”、“打不死,稍不留神,就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受众的面前。当受众的感情遭到愚弄时,他们就会在心理上对传媒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这决非耸人听闻,假新闻正在吞噬真新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正>新闻报道是社会大众获取信息、对社会进行了解的重要途径,很多新闻报道给人们带来鼓励、激发着奋进的力量,但是有的新闻报道却给人们带来很多枯燥无味、肤浅无聊的信息,甚至带来错误的信息,究其原因,就是新闻报道中有非理性问题存在。目前,在新闻报道中存在很多不符合客观事实、对事件不进行理性分析而炮制出的假新闻,特别是很多的娱乐新闻,非理性新闻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对受众群体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当前而言,我国新闻媒体的首要任务是  相似文献   

16.
面对海量信息和同题新闻,新闻编辑策划、整合、取舍新闻等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1.职业道德素养。职业道德是新闻编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要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新闻编辑就要有事业心、责任感和职业道德。2.政治理论素养。新闻编辑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把握好新闻的基调。对于时政新闻,要选择受众欲知未知的内  相似文献   

17.
新闻工作者真实反映客观存在,坚持真实报道,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传播实践提出的思想上的基本规范。但在如今的新闻宣传报道中,却时常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失实新闻,正如梁衡所说:“假新闻年年有,常常有,有的还过关斩将,被推到评奖桌上,甚至有的还在全国新闻评比中获奖。”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争夺和迎合受众,当前社会新闻出现了内容庸俗、品格低下、报道角度偏颇、社会责任弱化、假新闻泛滥、公信力下降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规避这些问题,需从指导思想、新闻操作、写作风格和新闻从业者的道德素养几个方面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19.
不知大家还记得不,1993年一完,立即有人统计出,过去的一年,我们的一些报纸发了十大假新闻,紧接着就是公布、曝光。于是有不少人看后对新闻界有意见。当然意见过后也就完事。不过照理说,我们的新闻界在吃了“堑”之后,似乎应该更加谨慎,这起码也是对新闻受众负责。再说,中国的公民对报上只要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胡吹乱捧的东西,一般说来,认为大多数新闻的可信度还是有的。然而也就从公布十大假新闻的那一会开始,报纸上的假新闻还是出。从今年的《中国报纸月报》中得知,1994年和1995年又出了七大假新闻。最好玩的是,就在报上公布那“十天假新闻”的1994年年初,有几家大报又发了两条假新闻,真是让人觉得想笑又笑不出来。  相似文献   

20.
在媒体日益发达和竞争空前激烈的背景下,虚假新闻时有发生。尽管新闻打假呼声日高,但假新闻仍屡禁不止,其中网络假新闻的比率不断攀升。2009年的十大假新闻评选中,由网络率先刊载的假新闻竟有3篇之多。网络假新闻数量的增多,极大地破坏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损害了受众的利益。因此,摸清网络环境中虚假新闻的形态特征、生成原因,坚决治理网络虚假新闻,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