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建初 《新闻三昧》2003,(11):34-34
改进会议报道,是增强报纸指导性、可读性,使新闻宣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报纸质量赢得众多读者的重要举措。作为地市级党报,应按新闻“三贴近”要求,加大会议报道改革力度。其目的是,把反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的心声、服务大局与服务群众、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讲究宣传艺术结合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媒体的不断崛起,给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种形势,报纸中的民生新闻异军突起,利用其贴近群众,来源于群众,具有群众缘的特点成为传统媒体突围的一把利剑。在这个时期,报纸的民生新闻报道如何选好内容,做好策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传统报纸媒体所面临的考验之一。既要背负起传统媒体的责任,又要做读者喜爱的民生新闻,这是做好民生新闻所需要考虑的。  相似文献   

3.
袁俊 《新闻窗》2010,(2):113-114
当前,报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地市党报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报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做好民生新闻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民生新闻大多来自基层,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做好民生新闻既能使地市党报践行“三贴近”,又能在读者心中增强公信力和亲和力。如何将民生新闻做出自身的特色,提升地市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三贴近”是新闻工作求真务实的前提和基础,是地市级党报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保证。要落实“三贴近”.关键和核心问题是要“贴近群众”.只写这项工作做好了,报纸才有生存、发展、创新的空间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杨准 《新闻实践》2006,(5):54-54
简单地说,民生新闻就是对百姓身边事的报道。因为其题材源于市井,写法通常采用市井故事口口相传的直白方式,所以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近年来,各媒体在实践“三贴近”的过程中,民生新闻成了“贴近群众”的有效载体,并日渐成为都市类报纸的当家产品。  相似文献   

6.
地市级党报虽然覆盖范围没有国家级、省级党报的范围广.但同样在地市范围内担负着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用正确舆论引导社会大众的神圣职责。因此,只有不断坚持“三贴近”原则.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才能提高报纸的可读性,使其成为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纽带。而在党报的新闻报道中。会议新闻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如何把会议新闻写成精品,在作好党的喉舌的同时,为群众服务,让群众爱看,让读者满意,就此笔者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民生新闻贴近百姓生活,代表了百姓心声,如何能够从更加生活化、人性化的角度来对民生新闻进行报道,使民生新闻更具有亲民性,提高民生新闻在诸多新闻种类中的地位,是民生新闻制作者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发现典型、总结典型经验是新闻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闻媒体通过典型报道感染群众、教育群众,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内容。但地市级报纸因为覆盖的区域有限,有时推出的先进典型影响力往往不是很大,难以产生轰动效应。有人因此说地市一级“小媒体”开展典型宣传“很难大有作为”。此论笔不敢苟同。如果做大做强区域特色新闻,把典型报道做深做透,地市级报纸就能提高典型报道的新闻传播值,提高报道的转载率,由此引起更高一级、更多媒体的关注与进一步的采访报道,从而提高地市报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教育新闻作为社会转型期最重要的"民生新闻",力求在教育新闻宣传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近几年来为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孟凯 《青年记者》2012,(3):46-47
目前,报纸民生新闻以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取向,平民化、地域性、服务性的特点,赢得广大受众的青睐.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泛平民化、同质化、娱乐化的倾向凸显.报纸民生新闻想要获得更大发展,就要体现深度,形成特色品牌,并要增强创新意识、加强服务性,在新闻报道方式上加以丰富.  相似文献   

11.
朱岩 《新闻爱好者》2006,(4S):23-23
读是报纸的上帝,民生新闻是报纸的基础。面对如此严峻的竞争势头,各家都市报在重视传统的时政类报道和突发事件报道的情况下,开始加大对民生新闻的报道力度,更有报纸提出来写好民生新闻、发好民生新闻、用好民生新闻是关系报纸下一步发展的口号,都市报的民生新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一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在证明着地方媒体的日益成熟,它们更加关注民生,注重和强调与读的服务和互动,把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的思想,已经提升到办报的理念层面上。  相似文献   

12.
因地市级报纸版面资源以及新闻资源受限而内容上无法占优,为树立这一级别民生类报纸的媒体形象和展现优势,必须因地制宜、强化新闻策划。本文从几个方面就如何策划民生新闻以及提高地市级报纸的媒体形象,谈一下个人的认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迎来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之而来的则是新媒体对报纸等各种传统媒体受众的分流,特别是对于报纸媒体来讲,新媒体所独具的传播时效以及传播方式上的贴近感与传播互动性,对报纸的民生新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互联网+",部分报纸民生新闻不能够做出正确的应对,没有能够发挥出自身所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公信力的作用,使得报纸民生新闻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之中。面对这种情况,报纸民生新闻如何实现突围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出舆论引领作用,是每一个报纸人都应该积极思考的。本文主要就"互联网+"时代下报纸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进行探讨,以期可以为报纸民生新闻在"互联网+"的环境之下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作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民生新闻是以群众发展的角度存在的,以民生为本、反映民意的新闻节目。民生新闻无论是从新闻内容还是报道形式上都更加贴近百姓,因而很受群众的欢迎。民生新闻作为各地方台每天的主流节目,报道的新闻都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但是同时也应注意新闻报道的深度和高度,在贴近群众的同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是新闻单位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推进新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地方性主流媒体的地市党报,在“三贴近”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与读者之间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上的贴近是其他报纸无法比拟的。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完全有可能依托自身的优势,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实际的要求,让新闻报道扎根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在贴近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以赢得群众的信任,保持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论述了地方报纸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报道内容贴近本地读者,加强本地新闻的报道力度,使之成为读者信任和依赖的报纸。  相似文献   

17.
李靖 《记者摇篮》2005,(8):26-26
现代社会是多元社会,近年来,新闻策划在媒体中的广泛运用,就是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新闻策划顾名思义,是变单一为立体的.变个体为有组织的.变零散为系统的多视觉、全方位的新闻手段。在新闻界大力提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今天.新闻策划更要注重百姓视角,关注民生、民意,传递民情,体现报纸的贴近性、新闻性、知识性等诸方面.以此提升报纸的厚重感,使受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18.
中央领导同志提出新闻宣传要遵循“三贴近”原则,进一步密切新闻舆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关于新闻工作“三贴近”,一般中央级的大报已经做得较扎实,其实,“三贴近”对于地市级党报具有更迫切、更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它既是地市级党报的责任,更是其生存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电视民生新闻,作为民生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民为本"的理念使新闻本土化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因为"家常化"、"口语化"的叙述风格和声画丰富的特点更加贴近百姓生活,迅速抓住了受众的"关注",成为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的一道奇观。但是目前的民生新闻报道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在地方电视台,最为突出的是民生新闻报道深度不够,从而影响了新闻力度的功效发挥。  相似文献   

20.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是作者通过报纸,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社会问题等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的论说形式,它具有传播政策导向、表达自身立场、引导社会舆论、统一读者认识等功能。近年来,随着报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报纸对新闻评论越来越重视,作为地市级党报的时事新闻报道,如何让新闻评论有效的达到这些作用和目的,笔者以为,时事新闻评论应体现三种意识。即平民意识、贴近意识、人文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