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责任论实质上是新闻道德理论,针对新闻界滥用新闻自由的表现而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进行修订,旨在通过更强的自律意识来提高新闻媒介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社会责任理论作为一种新的职业道德"标签",对美国乃至西方新闻界的伦理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后"社会责任论"时代,美国新闻伦理在冲突与调适中发展,经历了客观性受质疑、调查性报道复兴、虚假新闻被曝光、专业主义式微和公共新闻业崛起等一系列"节点"意义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面向未来的美国新闻教育改革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5年5月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奈特基金会联合5所美国著名大学推出"卡耐基-奈特未来新闻教育计划",至今已4个年头.这一项目以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世纪新闻人才为宗旨,其具体内容及举措包括开展新闻研究、拓展新闻课程和强化新闻实践3个方面.本论文拟通过对"卡耐基-奈特未来新闻教育计划"的梳理与分析,弄清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以资中国新闻教育改革之借鉴.  相似文献   

3.
刘勇 《新闻记者》2015,(1):44-49
本文通过对"女干部骂保安"相关报道的分析,提出媒体的报道逻辑应警惕"因果关联"的陷阱,新闻叙述应超越"标签化"思维。对于现时代的新闻人而言,只有全面理解了新闻工作的"建构性"与"创造性",才能在结构新闻、叙述新闻时,保持一份冷静与节制;只有充分意识到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和事物的复杂性,才能在判断新闻的意义与建构关联时,保持一份理性与专业。  相似文献   

4.
美国与他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历来是新闻媒体注的焦点和专家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美国媒介在战争新闻报道方面的立场片面性、以及美国媒介屈从于本国政府而阐述的观点而大多是在反映华盛顿和五角大楼所倾向的看法,一直受到学者的批评和指责。近年来由具有国际战事记者背景的英国学者率先发起的"和平新闻"报道思路,倡议新闻学教育在课堂上向未来的记者传授如何试图做到与"战争新闻"大相径庭的"和平新闻"报道,在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界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气候",但目前似乎尚未引起国内有关学者的注意。本文拟在梳理美国媒体于近年来的战争新闻报道现状的同时,也试图对"和平新闻"这个新生理论及其职业实践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张芹 《新闻实践》2003,(9):56-57
新闻的时间性包括新闻的及时与适时。今天,在传播技术的推动下,传播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及时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时一提新闻的时间性,似乎就只是及时性。其实,及时是对新闻报道的总体要求,新闻从业者应该培养抢新闻的意识,但新闻竞争再激烈,新闻报道也有必须"压"的时候。适时才能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一、新闻的及时新闻只有"及时",才会有效。新闻的"新",一是内容新,二是时间新。今天,时效性更是被强调到了极致,新闻报道从TNT(今天的新闻今天报道)到NNN(现在的新闻现在报道)。泰德·特纳用单一即时电视网将全世界连接起来后,新闻不再只是对既成事实的报道,而且是对"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抢新闻成了媒体及其从业者的日常工作。  相似文献   

6.
《评价与管理》2010,8(2):46-55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WorldReport,简称U.S.NEWS)是一本新闻杂志周刊。它的编辑部位于华盛顿特区,但其总部设在纽约市。1933年创立时名为《美国新闻》,1948年和《世界报道》合并。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自1983年以来,开始对美国大学及其院系进行排名。近年,  相似文献   

7.
如何报道融合新闻——从四个美国报道案例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合新闻"又被称为"Con-vergence Joumalism"或"Multi-media Joumalism", 是伴随WEB2.0的广泛应用在美国新兴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报道方式以互联网为平台,融合了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的报道手段,赋予新闻以更加丰富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魏武 《青年记者》2012,(31):30-32
应当辩证看待新闻的长与短,如果无条件地强调"短比长好",新闻报道就很可能会陷入误区。在新闻实践中,人们看待新闻报道篇幅的长短已经比较理性和客观,对新闻的关注焦点也已经不再是报道篇幅的长短而是新闻的可读性及社会意义了,毕竟,读者喜不喜欢看,社会效果如何,才是衡量新闻报道好与不好的最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9.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是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之一 ,在美国社会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该周刊 2 0 0 0年的 3 5篇涉华报道 ,并与以往的涉华报道和该杂志对其他国家如日本和俄罗斯的报道进行比较 ,试图找到该杂志以及美国主流媒体在涉华报道上的议题设置、报道用词与技巧 ,及其最近的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美国媒体及其涉华报道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晚报是市民的报纸,除了报道当天国内外重大新闻外,还大量采集、报道发生在市民身边的新闻。随着阅读时代的到来,读者越来越需要可读性强的新闻,这就要求晚报记者在写稿件时不再是简单的带着"镣铐"写新闻,仅仅满足于"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了,更多的是要运用多种写作方法,使新闻变得更加形象具体,极大地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关注报道内容。新闻界有云:"新闻常新"。新闻写作最忌守旧。那么如何让新闻可看呢?笔者  相似文献   

11.
黄金  张娜 《传媒》2014,(12)
正"策划新闻"的概念早些年出现在新闻界。近年来随着自媒体及社交媒体的繁荣,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由非媒体实施策划的"策划新闻",有些新闻甚至通过网络转载并不断叠加舆论声量,反而影响了主流媒体的报道议程。由于网络策划新闻的策划者不再局限于媒体,新闻当事人也可以通  相似文献   

12.
长平 《青年记者》2007,(21):77-77
正面报道如何才能不产生负面效果,值得一些正面新闻的报道者们反思。又快到年终盘点的时候了。我和同事去年"恶搞"了一把,做了个"反向新闻·重构2006",今年我们还打算继续"反"下去,但是不再虚构了,因为我们发现生活中的"反向新闻"比比皆是。这里我仅举最近网络上的一个事情作为例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在传媒商业主义导向下,部分媒体在报道知识分子新闻时追求报道内容的"可售性",知识分子新闻被当作"媒介事件"来炒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媒体对知识分子群体报道的偏差,从而遮蔽了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美国媒体怎样报道国际新闻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描述国际新闻在美国媒体中的地位和报道内容特征,认为美国外交政策和主导性意识形态是影响美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的最主要因素。本文还对美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最新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2007年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发生枪击惨案,该校韩国留学生赵承熙持枪杀害32名师生后自杀。此案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美国媒体对该惨案的报道手法,能让我们对媒体和新闻本身进行一些观察和思考。限于水平和篇幅,本文只分析不同类型的美国报纸在报道这一问题时,版面设计上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6.
新闻偏见是新闻客观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作者通过谷歌学术选取了2000-2013年间的二十九篇美国的实证研究论文,以反映美国学术界在新闻偏见和倾向方面的研究现状。尽管对新闻偏见的研究范围涵盖多个学科和领域,政治仍然是学者们最为关注的话题;有约三分之一的文献中的研究是建立在与政治选举相关的各项数据和样本基础上的。本文还从新闻偏见的来源、表现与测量及影响三个方面概括了美国学者的研究结论。不论是在研究角度的多样性方面还是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方面,这些实证研究都能为我国的新闻传播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借鉴。此外,明确美国媒体对内报道时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臣服,以及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对美国价值观的维护,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西方的新闻客观性。  相似文献   

17.
社区新闻,是当今传统媒体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是,社区新闻被视为一个"杂家",其范畴一直杂糅在社会新闻、时政新闻和经济新闻之中,报道篇幅一般不大。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内容为王"、"做深度报道",这些措施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应对冲击的共识。那么社区新闻,能否深度化呢?笔者试以新安晚报5月份的"高龄妈妈"这一社区报道为例,分析社区新闻如何在角度和策划上创新,做出独特、深度的新闻。  相似文献   

18.
贺志刚 《新闻前哨》2007,(10):80-81
随着卫星电视、互联网等先进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的定义不再仅仅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现已演进为"刚刚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传播"。作为高科技的电视传媒,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如何增强可视性和思想性,让电视新闻既赏心悦目又颇具回味,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闻代表团到美国时,正是水门事件发生之后,尼克松接受调查的关键时刻。临行前,周恩来交代:若有人问起对水门事件的看法,要给尼克松"抬轿子",不作负面言论1973年5月17日下午4点半,由新华社社长朱穆之率领的中国新闻代表团乘坐的波音747飞机,到达了美国纽约。飞机在纽约上空盘旋时,时任《光明日报》编辑部负责人的张常海从舷窗往下看,地上的一栋栋高楼,就像"西安的碑林一样"。82岁的张常海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这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闻界第一次正式访美。来机场迎接他们的,有美国报纸主编协会、《华尔街日报》和道·琼斯公司的负  相似文献   

20.
黄色新闻内涵经历一个以报道捏造、夸张、刺激、渲染、耸人听闻类新闻到以传播低俗、色情、淫秽类等新闻为主的流变,这种演变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在美国,黄色新闻的初始内涵主要表现为粗浅、娱乐、耸人听闻等,后来逐渐渗透色情淫秽内容。在中国,由"奇闻"到"色情",再到"奇"、"色"并进是黄色新闻内涵的流传播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