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抗战时期,台静农的使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更为突出,其创作也具有显豁的抗战文学特征。展示和歌颂民 族抗争意识的觉醒,鞭挞屈膝投降行为,揭露现实黑暗和腐败是其抗战期间小说、散文创作的主导内容。在艺术上, 台静农抗战期间的文学创作基本承袭早期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艾芜在桂林创作了数量众多的小说,既有短篇,也有中篇,还尝试了长篇的创作。在内容上更关注当前的社会矛盾,在艺术风格上更注重现实主义.这在艾芜的文学创作中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特殊的经历提供给鲁迅宝贵的乡村经验,也滋养了弥漫于鲁迅乡土小说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和悲郁忧思的情感.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了他从事乡土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使小说艺术与中国的社会改造和民族灵魂改造的事业结合起来,他对于乡土的理性认识和批判蕴涵着现代知识分子最执着最深沉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考察了三十年代后期沈从文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种变化,即:湘西社会变化中的堕落趋势逐渐成为他关注和表现的中心,其文体遂注入了更多的现实内容,抒情的笔致中也浸入了越来越多的现实讽刺。这和他原先充满牧歌情调的乡土抒情小说相比,显示了沈从文小说创作走向现实的倾向。对于这种变化的原因,本文从现实的社会政治压力、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审美心理的变化等方面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京派乡土小说与台湾70年代乡土小说虽然产生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但是它们也有一些共性:它们既有对理想化、田园牧歌般生活的讴歌,也有对美好人情、人性的歌咏,以及对具有美好道德的乡村消逝的挽歌情调。但是由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作家人生经历、个性不同,他们也呈现一些差异:京派乡土小说主要以美好的人性重造民族伦理道德为创作主旨,艺术手法是浪漫与诗性的,而台湾70年代乡土小说主要以批判资本主义、树立民族主义旗帜为创作主旨,艺术手法是现实主义的。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两岸的乡土小说创作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异轨同驰的文学现象.本文主要探讨两岸乡土小说的同构性和异质性.这种因特殊语境而形成的同构性,体现为两岸相似的文学理论资源和风云激荡的社会语境;而两岸乡土小说的异质性,可归纳为作品主题的不同和相异的地方色彩及风俗画的描绘,台湾的乡土小说提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7.
阚海燕 《考试周刊》2013,(46):28-28
在高中教学阶段文学类文本阅读从高考的角度来说主要有散文和小说两大板块,对于小说的阅读教学来说,做题时要注重小说的写作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因为这对小说主题的把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在散文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散文主旨必须先把握时代的大背景。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阶段下贾平凹先生所创作的小说中体现的对农民的情感也是不断的变化的,贾平凹先生的思想也在改革大潮中日渐丰富和成熟,其乡土思想也逐渐强化,致使其在创作小说的时候将个人的思想转换为鲜活的农民人物形象,从这些农民人物形象中还可以看出贾平凹先生支持乡土文化的态度,因此研究贾平凹小说中农民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贾平凹小说中农民人物形象的特征、蕴含的文化、以对它的评价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主要考察了三十年代后期深从小说创中出现的一种变化,即:湘相社会变化中的堕落趋势逐渐成为他关注和表现的中心,其体遂注入了更多的现实内容,抒情的笔政中也浸入了越来越多的现实讽刺。这和他原先充满牧歌情的乡土抒情小说相比,显示了沈从小说创作走向现实的倾向。对于这种变化的原因,本从现实的社会政治压力、作家的学观念和创作审美心理的变化等方面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每一个创作阶段都能留下时代烙印并真实记录中国农村发展进程的作家很多,已故山西作家马烽也是其中一位。他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乡土写实作家,其小说体现得也正是浓厚的"民间"乡土本色。  相似文献   

11.
周立波以故乡益阳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并不是“十七年”时代一般意义上的农村题材小说,而是具有充分的乡土性,并且与现代文学发展时期的乡土小说特色不同的新的乡土小说。他的这些乡土小说在“十七年”时代延续了中国乡土小说的创作传统,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部乡土小说是西部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西部文学的起步性整体研究,关注西部小说的研究极少。20世纪90年代的重在突出西部小说的地域和文化研究,注重作家作品分析研究,提出西部作家的乡土小说创作。21世纪以来在西部小说研究专著中有章节对西部乡土小说作重点评述。从资料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西部小说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但关于西部乡土小说的研究仍然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3.
在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领域里,马金莲无疑是一位正在蓬勃向上的小说创作者,她的小说常常以一个回族女性的审美眼光审视着自己熟悉的土地,以朴实的文字讲述着乡土的故事,在个体经验的表达与乡土叙事中传递出一缕缕温情。本文以她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着力探究其对于当下中国乡土的叙述,以及在这种叙述中所传递出的乡土社会的现代嬗变和作家本人创作所处于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4.
乡土小说走到今天逐渐陷入困境,作品不再有以前的轰动效应以及从前那种对人性熏陶感染的功能。同时,乡土小说作家也脱离了农民这一庞大读者群,作家都市化趋势也造成他们创作题材的匮乏。乡土小说理论的滞后,混乱,缺乏针对性等,都应对乡土小说创作的困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乡土小说是中国新文学的重要小说类型之一,方言是其"土气息、泥滋味"的重要表征。在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发展史上,乡土小说家、评论家大都审慎而艺术地运用方言,方言在乡土小说中也具有多重审美内涵。乡土小说发展到十七年(1949—1966)时,方言却只简单地成为作者创作、思想立场的表征。在十七年乡土小说中,方言泛滥与审美质素的消弭成为一个饱含思想史命题的语言症候。作家周立波的创作正是这一问题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6.
大西南抗战小说遵循现实主义的审美品格,与全国抗战文学一样应和着时代的脉动,以服务于抗战作为文学的最高标准(有时甚至是唯一标准),讴歌英雄,书写战歌,传递中华民族不屈的伟力,为民族的复兴与新生而呐喊。随着典型理论的重申,文学审美性的回归以及题材视阈的拓展,大西南抗战小说的审美性得以迅速提升,涌现了众多优秀的作品,甚至出现了经典作品与典型人物。现实主义审美品格也使大西南抗战小说在表现大后方积弊丛生的昏暗现实时,呈现出更为独特的艺术触角与更为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使得大西南抗战小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学高度。这也正是大西南抗战小说现实主义审美品格高扬的集中体现,是大西南抗战小说现实主义创作走向深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大西南抗战小说为世界奉献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有重要影响的乡土文学作家,浓厚的乡土情结已成为贯穿其小说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商州不仅养育了贾平凹.也为其创作提供了无限空间。神奇的乡土、美丽的地域景观、生活在乡土之上的人们都成了作家商州小说的乡土特色。因此.商州小说也反映出贾平凹创作心境、动力、风格等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世界性母题的乡土小说,在中国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在这一个世纪的历程中乡土小说演化出了不同的形态和主题,为文学史增添了绚丽的一笔。作为乡土小说美学特征的"三画、""四彩",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无疑是展现乡土小说审美形态的重要手段。丁帆凭借自身敏锐的审美能力,抓住这一重要元素来评价乡土小说的发展历程和反思中国乡土小说的创作过程,为过去、现在及将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和评判提供了一条参考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9.
当代湖南短篇小说创作的主流是乡土小说,鲜明的时代精神与浓郁的乡土特色相融合是其基本特征。三十年代的沈从文模式和五十年代的周立波模式对当代湖南短篇小说创作极富启示意义。当代湖南短篇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五、六十年代以周立波为典范的乡土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二、八十年代周立波与沈从文两种传统交相辉映的时期;三、寻根浪潮后的多元化创作时期。  相似文献   

20.
当代湖南短篇小说创作的主流是乡土小说,鲜明的时代精神与浓郁的乡土特色相融合是其基本特征。20世纪30年代的沈从文模式和50年代的周立波模式对当代湖南短篇小说创作极富启示意义。当代湖南短篇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50~60年代以周立波为典范的乡土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80年代周立波与沈从文两种传统交相辉映的时期;寻根浪潮后的多元化创作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