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对于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也是学生所要学习的一块重要知识点.在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42页中有一个活动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对于这个活动实验,本人认为它还不能完整地告诉学生可燃物燃烧的两个必备条件.对此,笔者进行了实验的重新设计,望同仁不吝指正与赐教.  相似文献   

2.
燃烧的条件实验是初中化学重要的课堂演示和学生实验,对比全国现行多种版本的教科书,其实验设计各有千秋,但均有一些不足.新设计的实验,补充了可燃物与非可燃物的对比,使用身边的物质做实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并让实验在封闭的环境里进行,消除了实验污染对师生健康的危害,使实验能够用于学生的课堂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3.
赵红 《化学教学》2003,(9):11-11
初中化学教材中证明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演示实验,因白磷燃烧是在开放装置中进行,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要求教师在实验室的通风橱中进行操作、演示该实验.这样,既不利于知识内容的讲解,也很难让每位学生都看到实验过程中的现象.笔者通过实践摸索,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1.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例1 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方法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一、在燃烧的条件实验中对红磷与白磷着火点比较实验的改进初中化学第一章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中,在做可燃物燃烧条件演示实验时,我对该实验稍作了改进:在一大烧杯中注入开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白磷。过一会儿,铜片上的白磷产生白烟开始燃烧,而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这是为什么?我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二是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白磷的着火点低,铜片上的白磷很快达到了这两个条件,所以燃烧了。铜片上的红磷只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和氧气接触),而没有达到着火点,因此没有燃烧。这时有的学生提出改用加热的方法就能使红磷燃烧。我抓住时机问学生:要使烧杯中的白磷燃烧,该怎么办?这时学生回答,把白磷拿出水和氧气接触。根据同学们的意见,我拿起烧杯慢慢倾倒烧杯中的开水,当烧杯倾斜到一定程度,白磷裸露出来时,白磷马上燃烧起来。通过这样的改进,实验效果明显,方便,节省时间,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这一知识点有了全面的理解,教学效果好。二、氢气跟空气混合的爆炸实验的改进在初中化学第三章第四节中,有氢气不纯,混有空...  相似文献   

6.
一、在燃烧的条件实验中对红磷与白磷着火点比较实验的改进初中化学第一章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中,在做可燃物燃烧条件演示实验时,我对该实验稍作了改进:在一大烧杯中注入开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白磷。过一会儿,铜片上的白磷产生白烟开始燃烧,而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这是为什么?我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二是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白磷的着火点低,铜片上的白磷很快达到了这两个条件,所以燃烧了。铜片上的红磷只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和氧气接触),而没有达到着火点,因此没有燃烧。这时有的学生提出改用加热的方法就能使红磷燃烧。我抓住时机问学生:要使烧杯中的白磷燃烧,该怎么办?这时学生回答,把白磷拿出水和氧气接触。根据同学们的意见,我拿起烧杯慢慢倾倒烧杯中的开水,当烧杯倾斜到一定程度,白磷裸露出来时,白磷马上燃烧起来。通过这样的改进,实验效果明显,方便,节省时间,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这一知识点有了全面的理解,教学效果好。二、氢气跟空气混合的爆炸实验的改进在初中化学第三章第四节中,有氢气不纯,混有空...  相似文献   

7.
白磷燃烧的条件有3个。一是可燃物、二是氧气(或空气)、三是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的温度(着火点)。我对第二个条件进行了两步改进。这样一来增强了实验现象的可观性,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增强了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8.
一、基础知识思维导图 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是本节重要内容.根据学生对燃烧现象的了解,通过实验探究、实验分析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有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不能继续进行,这就是灭火的原理.根据灭火原理可确定灭火的方法.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中考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的形式出现二、重点难点突破(一)燃烧1.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吗燃烧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我们通常所说的燃烧是狭义的燃烧,  相似文献   

9.
蜡烛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在现行九年级上教版化学教材中到处都闪烁着蜡烛燃烧的光芒.一支小小的蜡烛燃烧蕴藏着许多深刻的化学道理,有关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已成为中考命题的热点.一、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例1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B.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C.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  相似文献   

10.
1实验改进的原因 初中化学教材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常用的方法是在烧杯中加热水,烧杯口部放一薄铜片,然后在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铜片上不同的位置分别放一小块白磷和少量红磷,通过比较热水中的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燃烧的现象得出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相似文献   

11.
活动目的:1.巩固与深化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懂得可燃物不但可在氧气里燃烧,有些可燃物还可在某些物质里燃烧.2.通过实验使学生懂得灭火的条件,懂得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明白只有牢牢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才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将来才会更好地为四化做出贡献.3.通过活动,使学生激发起更浓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过程:(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燃烧及其条件,知道可燃物要燃烧必须具备与氧气接触和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缺一不可,这是指…  相似文献   

12.
<正>一、燃烧与灭火1.易错指数:2.易错点辨析:(1)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可燃物的着火点)。注意:以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2)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1)实验方法:a.对比实验法:如图1,薄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是一组对比实验;铜片上的白磷与水中的白磷是另一组对比实验。  相似文献   

13.
火是大家熟悉的,火能造福人类,然而一旦失去控制,火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燃烧的条件,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燃烧的定义。可燃物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从定义出发说明燃烧是可燃物发生的一种氧化反应,且很剧烈。科学第四册通过白磷燃烧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温度达到着火点。  相似文献   

14.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燃烧的条件活动探究中有这样一个实验: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人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如下图1:  相似文献   

15.
张振飞 《教育文汇》2014,(13):36-37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l版)》延续了实验稿课标对“科学探究”精神的倡导,但更加清晰地突出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并指出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习必做8个基础实验。在学生必做8个基础实验中大多以知识验证性或技能操作性为主,而只有《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一课属于探究性试验。笔者在教学时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解析 由实验1知,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这表明只有可燃物才能燃烧.由实验2知,盖上杯子的蜡烛熄灭了,这表明可燃物燃烧须与空气(或氧气)接触.由实验3知,小木条燃烧,小煤块不燃烧,这表明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相似文献   

17.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个课题。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经观察、分析得出可燃物燃烧的两个必备条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因此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的成败。课前,我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18.
通过演示实验将抽象、难懂的化学知识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这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笔者在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视实验教学与研究,在教学“燃烧的条件”一节时,发现该探究实验总是存在一些缺陷。通过反复实验与研究,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现将改进后的实验与同行分享。  相似文献   

19.
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演示装置湖北省钟祥市东桥中学刘天贵(431933)可燃物燃烧需具备两个条件,课本用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来说明,不便于学生理解。为了直观地讲清楚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如图这个装置的操作方法是1.在250毫升烧杯中装约...  相似文献   

20.
物理实验是实践与理论思维的有机结合。物理实验活动是一种带有理性化的比较高级的探究活动,实验探究能力是一项重要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要素很多,笔者认为,运用实验获取新知识、进行实验设计探究、对原有实验设计创新、探究新的实验现象和物理规律、对实验理论和方法以及技术进行移植创新等是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