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以伟大思想家高度的敏锐感知和探索精神,在塑造阿Q、祥林嫂等典型形象的同时,也以极为经济的笔墨细致地写出了严酷的社会环境,刻画出了一批麻木愚昧的看客和闲人。“看客”成为鲁迅笔下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2.
《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些作品所刻画的主要人物孔乙己、祥林嫂和阿Q尽管形象不同,性格各异,但深入思考后,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共性:孔乙己、祥林嫂、阿Q是鲁迅先生精心雕琢的一组“多余人”群像。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祝福》是短篇小说中的佳作。祥林嫂与孔乙己、阿Q等人物一样都是极富特色、极具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是旧中国妇女具有代表性的悲剧形象。由于时代和阅历的差异,现在的中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和悲剧形象。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突出小说中祥林嫂的“四个三”——即三到各镇、三幅相貌、三重迫害、三番抗争。通过“四个三”的分析,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了解和对作者“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目的的认识。一、三到鲁镇三幅相貌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劳动妇女。她的悲剧发生在封建气氛极浓厚的中国农村—…  相似文献   

4.
鲁讯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给读者凄凉之感,他们的悲剧命运既有时代背景的摆布,又受他们自身性格的缺陷与行为过失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看客"这一形象经常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出现,它包含了丰富的意蕴。《孔乙己》中每个看客代表了不同的阶层和每个阶层的思想状态。鲁迅先生借"看客"形象来揭开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透过"看客"看社会。鲁迅在《孔乙己》中塑造了一群经典的看客形象,代表着不同的阶层的特点,透过看客我们看到了社会中人们心灵被荼毒的程度,透过看客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万象、人间冷暖。  相似文献   

6.
鲁迅笔下的愚民形象主要有闰土、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人物。结合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本文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并揭示出该人物所具体代表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两大经典叙事文本《祝福》和《阿Q正传》写的是旧中国“奴隶”的悲剧,分别叙述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和农民阿Q的悲剧命运,祥林嫂与阿Q性别不同,但身份和遭遇却极为相似,两个人同属于社会的最弱势群体,几乎面临着人生一切的不幸和痛苦。无姓的“玩偶”。姓氏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认,但我注意到小说里的祥林嫂与阿Q都似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确切的姓氏,祥林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概也就姓卫”;而阿Q“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因为被赵太爷一个嘴巴给打掉了:“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在统治者眼里,奴隶是不配…  相似文献   

8.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其“毁灭”过程显现的优劣,直接决定其悲剧产生的艺术效果。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和华小栓这三个人物,虽然没有死于反动派的钢刀之下,却在无形的屠场上走完了人生的历程,分别成了封建礼教、封建科举及封建迷信的牺牲品。他们的悲剧给读者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我认为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表现技巧。一、逆向式的氛围,反衬其悲。样林嫂、孔乙己和华小栓这三个人物虽然年龄、身份各不相同,但作者却把他们都安排在一个跟他们的  相似文献   

9.
鲁迅和雨果两位大师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他们笔下都塑造了“看客”这一形象。鲁迅笔下的看客既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又是封建思想的卫道者,而雨果笔下的看客更多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是语言大师,其笔下的人物个个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读着文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祥林嫂、杨二嫂、闰土、藤野先生、孔乙己、阿Q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因作者描写生动而令人过目难忘。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现以这些人物的描写为例,赏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阿Q、孔乙己、祥林嫂这些小人物的人生悲剧既源自社会,是社会剥夺了他们做为普通人生存的尊严;又源自他们自身,性格的缺陷让他们欲追求尊严而不得,反而自取其辱;更源自他们生活周围的人群,国民劣根性中的人性冷漠与凉薄让他们在生活中得不到尊重和温暖,最终走向悲剧。  相似文献   

12.
孔乙己、闰土、杨二嫂、祥林嫂、柳妈、华老栓、阿Q等都是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们又是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的经典人物,以其独特的人生与卑微的命运,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代特有的典型形象。而正是这些形象,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那个时代,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社会缩影;看到被侮辱、被扭曲的无数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3.
阿Q和堂吉诃德这两个艺术典型,诞生于不同的世纪,处于不同的时代,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性格、意识特点,但在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典型中,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具有质朴、率真的性格特点,都用“精神胜利法”来作为暂时的精神安慰。他们性格的美学构成都是悲喜剧因素的交错和统一,他们既是悲剧性的喜剧形象,又是喜剧性的悲剧形象,他们身上表现了时代的悲剧和不幸。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两大经典叙事文本《祝福》和《阿Q正传》写的是旧中国“奴隶”的悲剧,分别叙述亍,劳动妇女祥林嫂和农民阿Q的悲剧命运,祥林嫂与阿Q性别不同,但身份和遭遇却极为相似,两个人同属于社会的最弱势群体,几乎面临着人生一切的不幸和痛苦。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呐喊》《彷徨》中,不但可以看到吃人的“大哥”,出卖亲侄儿的夏三爷,把阿Q剥夺到只剩一条裤子的赵太爷,用理学软刀子杀人的鲁四老爷,不要脸的四铭,装腔作势的七大人等等;也可以看到将被人吃的狂人,象畜牲一样死去的孔乙己,被人砍了头又吃了血的夏瑜,亡夫丧子生活绝望的单四嫂子,困苦麻木的闰土,求生不得而得死的阿Q,终生落魄的陈士成,在尘芥堆和地狱之间挣扎的祥林嫂,封建势  相似文献   

16.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体现了病态社会国民素质的某些共性特征,透露出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人际关系及人的价值和命运。他们所形成的“看客”效应,使民心难以凝聚,民众难以奋发。他们是“立人”事业最强大的阻力。  相似文献   

17.
看客是鲁迅作品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类人物形象,在看客身上表现出深厚的悲剧意蕴,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看客形象的悲剧意蕴:人性毁灭的悲哀;民族历史的悲哀;特定时代的悲哀。  相似文献   

18.
阿Q和拉摩的侄儿是两个受尽批判的人物形象,但从作者的主观意愿及小说的客观倾向上来说这两个形象无可奈何的堕落其实是值的同情的。阿Q和侄儿只不过是被黑暗的社会吞噬了的小人物,在这两个悲剧人物身上,鲁迅和狄德罗分别寄托了对各自所处社会的深刻批判。阿Q侄儿这种内涵上的相似性印证了法国启蒙时期一句名言:人是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是鲁迅先生毕生最重要的贡献,其中,"精神胜利法"随着"阿Q"形象而家喻户晓.然而,所谓"国民性"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精神胜利法"所能概括的,鲁迅先生还在各个方向就此作了深刻的探究和剖析,对"看客"人格的批判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看客"人格的核心是"看戏的虚无党",通过"看"这一活动,看众不断地拒绝和解构"崇高",于是,悲剧和正剧在"看"中被转化成了滑稽剧."看客"的心理是残酷的鉴赏、无聊的起哄、敌视的嘲笑与幸灾乐祸."看客"其实是"吃人的同时被人吃".为了使"看客"们"无戏可看",鲁迅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祝福》,以饱含同情的笔墨,描写了主人公祥林嫂极其不幸的命运遭际,生动有力地控诉了社会制度的罪恶。为塑造好祥林嫂的形象,令人信服地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鲁迅先生着力描绘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着力勾画了“我”、“鲁四老爷”、“四婶”、“卫老婆子”、“柳妈”等众多人物,这些人,或见证、或制造、或参与、或催生了祥林嫂的悲剧。在这些人中,卫老婆子是一个特别不可或缺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