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原本《玉篇》引《诗》非常丰富,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本文通过例证指出,在版本方面,这些引《诗》可以考证汉至唐前的《诗经》著述体制。在校勘方面,因原本《玉篇》为目前较早引用《诗经》的文本,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在辑佚方面,可以作清代三家《诗》辑佚的重要补充。在提供异文方面,可以为重新考察清代辑佚三家《诗》的方法提供新的思考。同时指出,原本《玉篇》所引《诗》之经、传、笺文字与今传《毛诗》不同,除了有钞胥手误外,也存在顾野王为《玉篇》体例而故意改易传、笺文字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胡承珙(1776—1832)与陈奂(1786—1863)是清嘉、道时期重要的《诗经》学家。胡氏撰《毛诗后笺》(以下简称《后笺》),陈氏撰《诗毛氏传疏》(以下简称《传疏》),各三十卷。两书同是清代具代表性的《诗经》新疏,在名物考校、语言文字训诂方面最见功力,至今仍是我们研读《诗经》的常备文献。然而对两书的研究至今罕见,笔者愿借此文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3.
元代郭居敬除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诗》之外,尚著有《百香诗》一卷。《百香诗》在中国亡佚已久,却流传到日本,以抄本的形式存留了下来。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新编郭居敬百香诗选》抄本一种,是郭居敬《百香诗》存世的孤本。日本抄本《百香诗选》载录了郭居敬撰写的以《琴》、《棋》、《书》、《笔》、《画》等为题的咏物七言绝句一百零一首,均为元诗佚篇。  相似文献   

4.
马瑞臣所作的《毛诗传笺通释》是《诗经》学史上的一部力作,但书中存在的一些错讹影响着学者对《毛诗传笺通释》的理解与认识。本文以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的《清人注疏十三经》中的《毛诗传笺通释》为底本对《毛诗传笺通释》进行了校勘。  相似文献   

5.
随着朱子《诗集传》在《诗经》学领域一统天下的格局的形成,元人对《诗集传》进行再注释、再研究的著作不断涌现。就注音而言,《诗集传》仅对《诗经》的个别经文做了释音(采用反切、直音、标注声调或叶音等形式),未及《集传》本身文字,于是兼释《诗集传》经、传文读音的音释本应运而生。一作为准音释本,许谦《诗集传名物钞》出现最早,影响最大,并为后来音释本所取材。许谦(1270-1337),字益之,学者称白云先生,金华人,师从金履祥,二人与何基、王柏合称北山四先生。《诗集传名物钞》八卷,《四库全书总目》称  相似文献   

6.
孔德凌 《图书馆杂志》2007,26(12):69-75
郑玄所作《毛诗传笺》是研究《诗经》的经典之作,其版本流传问题极为重要.《毛诗传笺》的版本可分为三大类一为唐及唐以前写本,一为唐宋石经本,一为宋及宋后刻本.现据相关资料考察《毛诗传笺》的版本流传情况.  相似文献   

7.
尊经阁文库藏校本《白氏文集》是江户初期天海大师在那波道圆本上校注加点的版本,其主要价值首先在于保存了惠萼、宗重、邦光、性全等人的奥书,对研究白集版本流传有所俾补;其次在于天海所校诸本文字与金泽本、《文集抄》《管见抄》等古抄本颇相近,以上版本所不存之诗文,天海校本有不少独特处,可纠正白居易作品传本误文,提供更优之抄本异文;天海还抄录诸本所无之注释,其中一部分可能为白居易自注阙文,另一部分为日本学者所注。日本所藏此类珍贵那波校本尚有十余部,应为我们校勘《白氏文集》及研究白集流传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自从顾炎武提出“八股盛而六经学微”之说后,清代以降的《诗经》研究者,皆对有明一代的《诗经》研究,持贬抑态度。如皮锡瑞的《经学历史》,仅用“季本、郝敬多凭臆说”,“丰坊造《子贡诗传》、《申培诗说》以行世而世莫能辨”二语,将有明一代《诗》学否定得一干二净。胡朴安的《诗经学》,谓明人“在义理一方面言,不如宋人之精;在考证一方面言,不及汉唐之密”。谢无量的峡经研究》,以“无甚精义”四字概括明代精》学。林叶连的帅国历代诗经学》,更举真伪不分的《诗传嫡家》、《诗传阐》、姚允恭《传说合参》三著,以证“明朝学者…  相似文献   

9.
《唐大和上东征传》(高山寺本)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渡日本的鉴真与西天求法的玄奘 ,堪称唐代最杰出的两位文化交流使者 ;而《唐大和上东征传》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使这两位高僧名垂青史。《唐大和上东征传》流布本均为后世的刻本、影印本 ,现存日本的多种古抄本则未经系统整理。本文对旧藏高山寺的古抄本进行考释 ,对抄写年代、抄写之人、抄本特点、校勘价值等提出若干新观点 ,可裨益于鉴真的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吴晓铃所藏《忠烈侠义传》抄本系坊贾作伪产物,其卷首序言、目录与《忠烈侠义传》相同,其后所署“道光二十八年春三月石玉昆”则为坊贾伪造。该抄本正文内容为《龙图耳录》,其内容文字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光绪七年抄本较为一致,其与《忠烈侠义传》关系较谢蓝斋抄本更近。  相似文献   

11.
山西大学中文系康金声教授所著《温子癉集笺校全译》对存世的温子癉全部诗文 (文 27篇、诗 10首 )进行分类归并,考订作年,加以校勘、注释、译述,书前冠以姚师奠中《序》,书后附以《魏书·温子癉传》、张溥《〈温侍读集〉题辞》、《温子癉年表》,本书的问世,填补了北朝文学研究的一个空白 ,为进一步开展对温子癉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其意义是不容轻忽的。笔者认为,无论出于继承文学遗产,还是出于传播乡土文化,都有必要向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们介绍这位北魏著名作家的。   温子癉,字鹏举,祖籍太原祁县。祖父恭之定…  相似文献   

12.
何谓书评?顾名思义:就是指对图书的评论。这说文解字般的定义对否?翻开《辞海》,书目、书序、书学、书品、书谱、书传……却唯不见书评。据有人考证: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书评,孔子评《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司马迁评过《离骚》,曹丕写过《典论·论文篇》,朱熹集注过《四书五经》,金圣叹批点过六大才子书。然  相似文献   

13.
由于记谱法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导致《诗经》图书中有关音乐发展的内容到唐代才开始有了相关的记载。自宋代音乐学者赵彦肃著作了《唐开元风雅十二诗谱》后,在元代和清代分别出现了相类似的诗谱,例如熊朋耒在《瑟谱》一书中创作了《关雎》,以及清代的《诗经乐谱》等。这些乐谱和歌词一样,都被划分为三部分,即风、雅、颂。原始的《诗经》在内容和风格上本身就和音乐存在一定的联系性,无论是在词汇的选择上还是句子的结构上都为人们积极地创设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南史》的梁代部分以姚察、姚思廉父子所撰《梁书》为主要史源,保存了大量的《梁书》原文。在两书传钞刻写的过程中,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书的某处文字产生错讹,而另一书的相应部分仍存其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互相比勘来校正两书文字。这种方法前人早已用及,如殿本刊刻时曾以两书互勘来校正讹文(可参看《梁书》《南史》所附之“考证”),而诸多读史札记也曾利用此法纠正了不少误字,如王懋兹《读书记疑》卷十三《南史存校》、  相似文献   

15.
《诗经》新解三题金声《诗经》作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几千年来久传不衰。历代骚人墨客倾注大量心血对其欣赏和研究,但从《毛诗》解疏起,各代文人对其中作品的理解就有种种不同,而且由于封建文化思想的拘囿,他们对《诗经》的疏解常有谬误,有的甚至完全背离了诗...  相似文献   

16.
朱熹是《诗经》宋学的集大成者,其《诗》学思想及其《诗集传》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诗》家注重朱子之学,崇尚《集传》成风.《诗集传》既是元代科举的参照经典,也是学校教育的经典教材.  相似文献   

17.
醉茶消客所辑关于茶的诗文,没有序跋,首页已失,不知原来是什么书名。南京图书馆早先将其标作“《茶书》抄本”,《茶书总目提要》按照清代《茶书》加以收录,其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改定为“《茶书七种》七卷,明抄本”。《茶书七种》七卷现存二份抄本,旧抄本藏在南京图书馆,转抄本存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所藏本在《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中题作“《石鼎联句》抄本”,副题为“历代咏茶诗汇编”。这些书名不同的抄本,实质上是同一部茶书。  相似文献   

18.
《诗毛氏传疏》是陈奂最重要的《诗经》研究著作,其撰写的根本目的是全面发明古文毛诗.尽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传疏》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但如果站在当今训诂学的立场上看, 《传疏》仍然存在误解毛诗经传的不足.这些不足实质上是陈奂严重低估了注释书解释对象语义的复杂性及其解释的多样性.陈奂对于注释书训诂重要特点认识的不足,与他对“小学”与“经学”关系的片面化、简单化的理解密切相关,而他这种有问题的理解又集中体现了乾嘉学派对于注释书训诂的总体认识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剖析《传疏》误解经传的不足,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乾嘉学派的训诂成就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遗产》2010,(3):39-51,157-158
日本现存的两种《传奇汇考》抄本,是值得重视的文献。它们对于研究清代以来戏曲文献的流传,对于研究现在的《曲海总目提要》的形成,对于探讨近代中日两国戏曲研究的相互关系,都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本文对这两种抄本进行了文献学的研究,对认为《传奇汇考》、《乐府考略》和黄文旸的《曲海目》没有关系的看法提出了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20.
《古文真宝》,传说是宋代黄坚编纂的一部古诗跟古文合而为一的选集。在17世纪中叶以前中、日、韩三国均有广泛的影响,之后,此书在中国逐渐不受读者的瞩目,以至于几近佚失,反而在韩国和日本,此书因成为文人的必读书而非常流行。据本人的调查,《古文真宝》版本非常复杂,尤其是在几次重新整理的过程中,刻书人对原文文字、篇目和编排方式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动,例如,在中国本土刊刻的明弘治本收录了诗歌二百四十五首、文章六十七篇,日本的《魁本大字诸儒笺解古文真宝》本系统收录了诗歌一百一十二首、文章六十七篇,而韩国比较流行的《详说古文真宝大全》则收录了诗歌二百四十首、文章一百三十篇,篇幅上各有所不同。另外,从原文体裁分类而言,前集是按字句之长短和诗体而排列,诸本大略相同。后集即有明显的差异,如日本的《魁本大字诸儒笺解古文真宝》本系统是按文章体裁分类,则分为表、赋、说、解、文、序、记、箴、铭、颂、传、辩、碑、原、论、书、赞的十七体,日本的‘魁本’系统,则分为辞、赋、说、解、序、记、箴、铭、文、颂、传、碑、表、辩、原、论、书的十七体,正依内容性质分类,上承以《昭明文选》为代表的传统文体分类。但是韩国本主要是按照作品的时代先后而排列顺序,并没有按文体而分类。这些不同是如何产生的?估文真宝》的版本系统是怎样的?要回答这些疑问,关键的是要找到刊刻年代尽可能早并且可能更多地保持了原书面貌的《古文真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