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黄玲 《中国出版》2015,(5):53-55
传播技术不断更迭出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首要任务是做好移动终端的信息传播,找回曾经流失的受众。在新媒体转型过程中,客户端新闻将以内容创意为动力源头,更加注重受众的交互体验,在新闻的生产及接收层面向游戏化、视觉化、轻悦化转变。  相似文献   

2.
肖蓉 《传媒》2020,(2):52-54
全媒体时代,新闻客户端已经成为新闻媒体进行融合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核心渠道,作为“两微一端”中的核心构成,互动传播是其基本功能,但如何在维护功能运行的基础上,进行特色建设,以彰显客户端的品牌个性,强化受众黏性,成为运营方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国内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运行实践为例,重点总结了其互动传播的特色,期望能为我国新闻客户端发展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良好范式。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概念的横空出世,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当下,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网络弹窗资讯等层出不穷,受众选择信息海量化,接收渠道多元化。广播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唯有强化受众意识、产品意识,加快新闻资讯的流动节奏,让公众享受到更快捷、更实惠的新闻服务,才能提升传播的有效性,保持受众的黏稠度。  相似文献   

4.
新闻客户端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方式,以其快捷、方便、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的特点赢得广大受众的喜爱,通过对网易新闻客户端的传播技术创新、内容整合、盈利前景的分析研究,探讨移动互联网平台下新闻媒体信息资源的整合运用。  相似文献   

5.
高一哲 《传媒》2019,(2):51-52
据比达咨询统计调查,2014年至2017年,我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已经突破6亿人。在2018年上半年,这一增长态势有所放缓,但因受众基数庞大,整体处于平稳增长状态。移动新闻客户端改变了以往的粗放型用户扩张策略,转而思考如何提供优质内容、强化受众黏性、提升受众体验。直播模式成为移动客户端新闻传播的发力点和竞争点,《人民日报》、新华社、《新京报》等新闻媒体的移动客户端在2017年纷纷创建新闻直播项目;央视与全国各地媒体展开合作,打造移动新闻直播矩阵,建立央视新闻移动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25%的受众有收看移动新闻直播的习惯,这意味着移动客户端新闻直播模式已经形成,将为主流新闻样态转型与创新提供参考借鉴。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当前实际,从内容、形式、技术、互动等维度展开分析,思考并探究移动客户端新闻直播的发展趋势,为其后续改进革新提供策略支撑。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新闻客户端成为两会期间各大媒体比拼的新平台。本文以"人民新闻"和"腾讯新闻"两大客户端对2014年两会新闻的传播为例,研究不同类型的移动客户端如何根据自身的资源、定位以及新媒体特性,提供差异化的时政新闻产品。移动客户端用户既是受众,也是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媒体在发展新闻客户端时,需思考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功能需求,发挥受众的能动性、主体性,在内容和形态上不断创新,以此提升关注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刘朝霞  黄燕 《传媒》2021,(21):55-58
央视新闻客户端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的官方客户端,提供丰富的新闻资讯直播、点播、分享等服务.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从发布情况、视频内容、使用技术等方面研究其Vlog新闻报道的传播特征,发现央视新闻客户端Vlog报道的视频时长与发布时间符合受众习惯,选题则以社会新闻居多,Vlog与新闻报道结合具有第一人称视角代入感十足、台前幕后双管齐下凸显真实、巧用视听元素丰富新闻内容、明星效应聚拢更多受众关注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界,在这种大环境下,新闻客户端应运而生,移动终端由此成为人们了解信息的重要途径,新闻客户端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终端影响了人们接受新闻的方式。文本主要介绍了新闻客户端、时政新闻和互动传播的概念,分析了新闻客户端时政新闻的互动传播现状,并针对出现的问题给出相应措施,以期推动新闻客户端时政新闻的互动传播。  相似文献   

9.
"两微一端"即微信、微博和移动客户端,目前,其在高校新闻传播中应用广泛。本文分析高校"两微一端"的应用现状,认为高校应用"两微一端"出现了受众范围扩大,传播者与受众互动增多;新闻传播自主性加强;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着更大挑战等新形势,由此提出以"两微一端"促进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邹晨雅 《新闻世界》2014,(8):163-164
当今,微信已经成为继微博之后新的媒体互动平台,也是传统媒体争取受众的必争之地。传统媒体在微信公共账号运行的互动优势之下,传播效果的局限也日益突出。在这样的瓶颈之下,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成为了新闻在微博、微信之外的重要移动终端的发布平台。本文分析了微信订阅账号的优缺点,以"央视新闻"为例,浅析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发展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闻客户端的多样化,全媒体的传播环境渐渐形成,过去依赖从传统车载媒体获取新闻信息的受众被分流,交通广播新闻采访面临着变革与挑战。本文分析了当下交通广播新闻采访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探讨媒体融合下交通广播新闻采访的方向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牛天 《青年记者》2016,(34):11-12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冲击着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模式和新闻生产模式,形成冲击与吸纳的一波波浪潮.在新的一轮媒体创新中,视频直播和短视频成为新的风口.新华社以此为契机,在新华社客户端开启“现场新闻”视频直播,把新闻现场实时、全方位、全息化地呈现给受众,链接传播者、文本、事件以及受众,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新闻生产链条,构建出一种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型新闻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用户规模的日益增大,通过抢占终端开辟受众市场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捷径。本文通过调查大学生阅读PC(Personal Computer)和手机客户端推送新闻(以下简称推送新闻)的行为,对推送机制的传播效果进行合理评价,提出提升传播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移动互联时代,社交化已逐渐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重要趋势。目前,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主要在生产、传播、运营三方面进行社交化尝试。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时政类可视化新闻报道模式单一、过度注重内容个性化推荐、弱社交关系不利于用户长期留存等问题。因此,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应创新时政可视化新闻叙事模式、增设自主订阅功能、利用垂直话题构建强关系社群,促进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社交化路径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15年是中国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爆发之年,众多新闻客户端上线。然而,与今日头条、网易新闻客户端等相比,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存在众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下载量小、影响力相对较差、内容缺乏个性化、用户黏度差等。本文在对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平台化可以成为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发展的新路。通过平台化实践,将新闻客户端打造成信息交互平台,并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将有效弥补前述不足。  相似文献   

16.
《军事记者》2009,(4):72-72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获取渠道进一步拓宽、信息选择机会进一步增多,从而带来受众的分众化、传播分众化。新的媒介环境下,传媒如何以新的传播理念和举措乘势而上,赢得主动,实现有效传播?本刊第5期《专题研究》专栏,将围绕“适应受众需求转变新闻报道理念”的话题,就媒体怎样进行新闻视角、新闻姿态、新闻话语和表现方式等方面的调整,不断提升亲和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环境,呈现出不同于传统传播环境的新特征:信息传播渠道选择性增加,信息接受渠道多样,信息接受工具移动化,受众接受心理变化。新的传播环境下,做好新闻评论传播,应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主体上做深入的研究,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新闻评论传播,使其有效到达受众群,避免做无效传播。  相似文献   

18.
融媒体时代给借助体育赛事的营销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以2014年巴西世界杯期间中国市场诸多借助世界杯进行营销传播的案例为例,借鉴传播学的拉斯韦尔5W模式,分别从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等五个方面探讨企业借助体育赛事进行营销传播的策略,认为企业宜充分把握融媒体时代带来的机遇,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在确定企业适合借助特定体育赛事进行营销传播的前提下,锁定并分析传播受众,根据营销传播的目标进行多重分析,选择合理的媒介组合和传播内容,并综合考量各种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选择、接纳与排斥行为是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研究、掌握这几方面的活动规律,可以使我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更有效地关注受众、了解受众、分析受众,从而最大程度满足受众的需求,增强新闻传播的效果。本文联系传播效果研究史及新闻实践,指出受众在现代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20.
新闻的传播对象是受众,离开了受众,新闻工作就失去了意义。要搞好新闻工作,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就必须研究受众的心理,掌握受众的心理规律,围绕受众进行新闻策划,使新闻报道准确反映受众的需求,正确表达受众的好恶,引起受众的共鸣。本文以报纸新闻宣传为例,分析探讨了好奇心理、对比心理、得益心理、求近心理等几种常见的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