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死疲劳》是莫言继《檀香刑》后向传统文化致敬的又一力作。他立足自身的成长经历,借助章回体的创作形式直接对话滋养其灵魂的中国古典小说,通过主人公西门闹的生死轮回传达了对传统宗教戒律的审视。童心盎然、思想叛逆的莫言还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成功从传统的人物形象塑造方式中突围,塑造出亦真亦假的小说家“莫言”,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承袭与超越。  相似文献   

2.
莫言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莫言的作品走向了世界,这与他受到世界文学的影响密不可分。正如莫言自己所言,他的写作风格受到一些国外作家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福克纳。本文即从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手法三方面来探讨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莫言是二十世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东方作家。他的创作既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在题材内容﹑表现技巧方面也受到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影响。在受到外国作家影响的同时,莫言成功地在作品中将本民族的文化完美地呈现出来,从而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获奖与其文学创作路径有着密切的关联。地域文化的创作视野、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的神奇世界、自我与艺术的超越,经由这些路径,莫言走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  相似文献   

5.
作为文学界最高奖项的获得者,与其说莫言是一个天才,莫若将其定义为"鬼才",这种"鬼"来源于他笔触的诡谲和放荡。他敢于描写一切事物,无论丑的、美的、圣洁纯良的,还是肮脏不堪的,在莫言天马行空的笔下都能变得别具深意。尽管他的文字备受争议,但都让人不得不钦佩这种大胆颠覆的勇气。本文从莫言对人和事物的描写出发,对这种手法进行了简要的探析,与此同时,也从个人角度出发,对莫言的描写提出了一定的疑义。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和莫言的创作对中国现当代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许多人眼中他们是两个极富个性又缺乏可比性的作家。但在他们建造的"湘西世界"与"高密东北乡"的小说神殿里有本质相同点--对人性自然自由的追求,对雄强生命力的推崇和张扬,以及站在民间价值立场上审视生活在故乡的生命。在文风上,两者各有千秋,沈从文抒情恬淡与莫言特有的铺排狂欢,在文学史上不能互相取代。  相似文献   

7.
残疾人文化参与是残疾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自身权利和锻炼社会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残疾人口的3/4是农村残疾人,研究农村残疾人文化参与的策略有其现实意义和必要性。乡村文化是基于家庭中心主义的文化,对生活其中的个体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对残疾人如何参与文化生活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一些主要作品在国外频获大奖,引起极大反响。他同时被国外权威人士称为"中国最有希望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由此可见莫言的受关注度之高,影响力之大。而他在法国也获得巨大成功,他的作品被译成法文的数量最多,因而被称为"最受法国读者欢迎的中国作家"。  相似文献   

9.
走近莫言     
吴应海 《阅读》2013,(Z1):14-15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这不仅是对中国作家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文学的肯定。让我们走近莫言,听听他的故事吧。"莫言"来历1955年,莫言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现高密市)大栏乡平安村一个农民家庭,原名管谟业。据当地的老人说,两岁时莫言曾不小心掉进茅坑里,差点被溺死,哥哥把  相似文献   

10.
前美国密苏里作家协会主席歌鲁巴是美国文坛的一位活跃人物,具有广泛的生活阅历、学术经验和创作生涯。其近年创作的青少年文学作品颇受推崇。其创作特色对于我国青少年文学事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生平歌鲁巴(LorenGrouber)1941年9月17日出生于衣阿华州的一个小镇。其父为外科医师、麻醉师,担任过医学教授工作。其母为拉丁语教师。孩提时代大部分在衣阿华乡村度过。自称此段经历与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莎野和哈克贝利·芬相似。十多岁时常随父亲到卡斯湖(GassLake)等地钓鱼、打猎,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群,使他了…  相似文献   

11.
选取知青小说中反映秦晋高原乡村生活有代表性的三位作家:李锐、郑义和朱小平的作品来分析,通过作家对乡村生活的审视与思考,体现出对那个时代农民深重苦难与不幸的同情和怜悯,理性化地揭示与批判了乡村文化的愚昧与落后.从三位作家创作中的悲情描述、探求苦难的原因和创作的时代特征三方面来分析,真实描画出农民生存境遇与命运,展示出人民性的珍贵和深刻的思想性与完美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2.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已过去四年时光,我们需要对莫言获奖后的提振"核力"有一个科学的分析判断。莫言获奖不仅促进了文学事业的繁荣,也给世界提供了重新评价中国文学的机会和打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通道。但是,莫言获奖所形成的提振"核力"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中还远没有冲破沉重的压力和阻挠,想要改变处于社会边缘化的文学现状,当代文学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奋力前行。  相似文献   

13.
布宁是俄罗斯侨民文学的杰出代表,其流亡生活使他在思想和创作方面都饱含浓郁的怀乡情结。本文以布宁的怀乡情结为切入点,从"流浪者的怀乡情结"及"世界文化的怀乡病"两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形成布宁怀乡情结的原因,揭示其怀乡情结独特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莫言谈到自己的小说创作时曾坦言:“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将其视角进一步打开,也就是“用中国人的方式,讲中国人的故事。”莫言创作的小说《普通话》,恰好验证了这一说法。在缜密的构思中融入出彩的细节,在多角度的对比中刻画人物,在叙事铺陈中“虚实点染”,在情节发展中“推波助澜”,小说《普通话》的这些特点无不烙上了“中国式”的印记,也彰显了莫言小说的独一无二。  相似文献   

15.
莫言的中篇小说代表作《牛》中的主人公罗汉是莫言少年时代的影射。在物质和精神都极度匮乏的文革时期,主人公通过扮演小丑希望引起大家的关心和注意。在太宰治的私小说代表作《人间失格》中,主人公大庭叶藏是作者本人的化身。他表现出很强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在日本这个要求社会成员高度一致的国家,只能带着"丑角"面具生活。通过对比两大作家的丑角精神,发现莫言和太宰治写作视野和写作风格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周立波故乡生活小说显示了自己的独特价值,研究周立波故乡生活小说创作的当代意义,不仅在于揭示其以不同于现代文学时期乡土文学的社会主义时代特征所承载的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意义,而且应该引发对新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审视和今天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思考。进而探讨周立波的理想主义与新文学精神以及"茶子花派"文学传统的赓续与危机,提出再造周立波文学品牌和在湖湘文化大视野中宏扬"三周"文化的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仁"、"道":孔子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思想文化也有着深远影响.其人生哲学中"仁"、"道"思想不但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了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且在政治、教育和社会风气上也处于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国民精神.他所倡导的积极入世而又超凡脱俗的思想,使人的内心有所归依,至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盛唐是唐诗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甚而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也是最为繁荣的时期。这繁荣不仅表现在诗人众多,诗体大备上,表现在他们以其全部创作,相当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盛唐的时代生活与风貌,更表现在他们在创作中充分发挥了各自审美意识的个性特点,以其特有的感受、把握与表现,使其作品呈现出各自的创作个性,具有互不相复,不能为他人所替代的艺术魅力。那么,与其他诗人相较,特别是与所谓边塞派的另一位大诗人岑参相较,高适的审美意识有些什么个性差异,他的审美情趣有些什么特点呢?下边拟就他的创作实际作一点初步的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原作家群"对黄河的文学书写与文化表达,是我们深入挖掘、 阐释黄河文化价值所不可忽视的核心内容之一.黄河是李准生活与创作的情感地理,作家对黄河浓重的"恋地情结",表明黄河流域是哺育文学艺术家的一个重要摇篮.《黄河东流去》以郑州花园口决堤事件为叙事起点,其"黄河"意象饱含着中原大地的沉重苦难,是...  相似文献   

20.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进入"瓶颈期",其发展亟待优化升级。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但呈现出原创力不足,其衍生产品的价值开发严重不够的问题。国内学者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机理、路径、模式等进行了研究,在此背景下,对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日后研究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