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乡村旅游走了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发展之路。西方国家的旅游产品形式以特色度假为主,我国则将乡村旅游纳入城市一般休闲旅游体系。如此使我国的乡村旅游陷入发展困境。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性质为“主题性休闲”,因此,明晰其所具有的主题就明确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取向。同时,也要寻求一种运作模式,使乡村旅游成为城市不可缺的休闲方式。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乡村旅游是我国农村经济在新时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完善旅游产品、建设云南旅游经济强省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根据乡村旅游地的市场区位特征、资源价值特征和旅游区位特征划分了四种主要的乡村旅游地类型,并针对不同发展模式的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杭州的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了理清杭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和咨询专家的基础上,选取了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19个评价指标,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分析杭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杭州乡村旅游发展受到经济动力因子,乡村旅游产业基础动力因子,社会服务动力因子和旅游资源动力因子等四个主导因子的影响。最后在动力因子的基础上构建了杭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已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新生动力。本文结合无锡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其乡村电子商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无锡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客家乡村旅游产业及市场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其演变发展是大量动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此,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入手,阐述了客家乡村旅游发展的时空演变;围绕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两个方面,分析了客家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基于资源、市场、消费者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提出了客家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建议,包括提高特色旅游资源挖掘利用的整体质量、注重客家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的市场维系、坚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旅游发展原则,旨在推动客家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  相似文献   

6.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碧星  赵瑞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3):50-51,72
探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提出乡村旅游含义,并基于该理论,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相关利益主体按照其在乡村旅游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乡村旅游产品的供需和乡村旅游开发参与程度划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探讨分析了不同利益主体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了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和我国的乡村旅游的发展的基础上,对我国和发达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侧重点、旅游产品、政府的扶持政策等方面作了对比,找出了我国东西部乡村旅游的特点以及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从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中,茶文化因其雅俗共赏的特点在都市和乡村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都市茶文化和乡村茶文化一雅一俗,不仅满足了荼文化旅游的不同细分市场,而且二者统筹互动,都市荼文化开拓了客源市场,乡村茶文化丰富了旅游资源,共同推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以此为基础,探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开发刍议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消费方式,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章首先对乡村旅游的涵义进行了探讨,并总结出其特点,在其基础上,阐述了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农村经济和旅游业的意义,最后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原则与措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广大乡村正在发生着嬗变.传统乡村存在的产业结构落后、聚落文化传承断裂、生态环境恶劣等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这其中乡村旅游凭借其巨大的推动力量成为传统乡村嬗变的主要动力之一.南阳唐河县新庄村成立莲海福田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1.
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是旅游的两种重要形式,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可实现互动发展,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发展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方面。城乡旅游互动发展以互为市场重叠为根本属性,城乡差异为前提条件,两者同时存在为基本要求,旅游流互流为外部特征,共同发展为基本目标,和谐社会构建为终极价值取向。城乡旅游互动发展以互补性为原动力,经济的持续与快速发展为驱动力,旅游宣传为诱导力,交通设施的改善为助推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乡旅游互动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在我国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式,其市场需求将随着我国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乡村旅游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地也出现了众多问题,乡村旅游与社区的关系问题引起了关注。在研究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重点研究乡村社区参与问题寻求解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社区参与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水平和程度,提出乡村社区应该全面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包括旅游规划、旅游经营活动以及乡村环境、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关于乡村旅游内涵之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乡村旅游是近年旅游市场中出现的一项新产品,是以乡村特有的聚落景观、乡村经济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及自然环境景观为基础的一种生态旅游形式。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界定、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定位分析,提出乡村旅游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乡村旅游与可持续旅游、自然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民俗旅游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了乡村旅游内涵及特征。最后本文根据我国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状况,指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两种主要形式,以期有利于我国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北美乡村旅游发展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在北美地区开展多年,已经形成了其独有的特色及规模。本文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对两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如乡村旅游的特点、客源情况等加以简要的分析,希望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旅游者体验价值的实现是乡村旅游产业得以发展的关键,但现有研究多从供给角度探讨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等问题,对旅游者体验价值创造认识不够。旅游者体验价值创造应由旅游企业单独生产的商品主导逻辑转向以旅游者主导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顾客主导逻辑。本文从价值共创的动机、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共创结果三方面论述了旅游者主导乡村旅游体验共创的发展机理,并从转变乡村旅游供给者角色、提升旅游者价值共创能力、搭建体验价值共创平台以及夯实乡村旅游供给基础四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生态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划分,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提出乡土人情文化内涵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在与传统的乡村旅游在关注重点、活动内容、村民心态等方面做了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需求,以期更加关注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人与人的关系及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因认识不到位,盲目跟进,一些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区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基于对城市郊区乡村旅游概念的理解和思考,分析了当前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认识不足、规划不力,布局混乱、生态失衡,产品单一、品味不高等问题,并对四川德阳龙居村乡村旅游发展思路进行了实证个案研究,在充分评估龙居村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坚持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乡村性",提出了"整体规划、长效发展,生态为本、回归乡野,突出主题、打造品牌,政府驱动、市场主导"的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以期对其他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关中地区中东部若干乡村旅游地居民的实地问卷调查,运用excel软件对问卷作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求值分析的定量方法,分析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结果表明:关中地区中东部若干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诸方面的正面影响感知强于负面影响﹑对发展旅游业持支持态度,但不同收入水平及文化程度的居民对旅游业的感知强度存在差异。正确认识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可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策略,促进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我国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促使乡村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的契机。本文在分析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性,并探索了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成为时代发展的新亮点。乡村旅游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和多元化文化格局的形成,丰富了我国现有的旅游发展体系。然而,在目前的乡村旅游社区发展体系中,由于社区主体参与性不够、权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体系构建,对规范乡村旅游秩序极为不利。只有从科学角度对乡村社区居民进行赋权,不断引导他们参与到社区经济发展中,增强其干涉能力,才能重整乡村旅游秩序,拉动乡村旅游全方位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