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经》和《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有极大影响的两部专集。《诗经》和《楚辞》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转轨时期,作为文化形态的婚俗自然也会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而发生变化。《诗经》所反映的婚俗作为西周至春秋时北方文化的缩影,《楚辞》所反映的婚俗作为战国时南方文化的代表,两者放在一起作一比较可以窥视南北之间婚俗的异同。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即:一、择偶、求爱的比较;二、嫁娶的婚俗比较;三、婚俗的道德规范的比较。  相似文献   

2.
婚俗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历史,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外在表现。姚安县马游彝族的婚俗自民国以来至现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族内婚俗和“超哩若麦哩卓”两种婚俗演变为现在彝汉趋同的现代婚俗,并日趋简化而具有现代气息。婚俗的变化,主要根源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彝族婚俗变化的直接表现是普遍的彝汉通婚,其既是彝汉民族融合的起点,也是民族融合的催化剂,也将是民族融合的终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究了姑舅表优先婚制的历史源流及种类,说明了这种婚俗的法定性质(习惯法)和得以延续的社会经济、思想根源,论述了男女青年对这种婚俗的反抗和社全对这种婚俗的变革是社会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阐述了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婚俗文化不仅反映出社会发展进程,而且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发展.这种不断的进化与发展也正是婚俗文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大连大学学报》2021,(6):45-51
人妖婚恋是指人类与妖怪在情爱或性爱的基础上产生的恋爱与婚姻关系。《太平广记》中收录了百余篇涉及人妖情爱、人妖恋爱、人妖婚恋情节的小说,这些小说有着明显的社会文化印记,如反映缔结婚姻方式、婚俗礼仪等婚俗文化,狐信仰、虎信仰、龙蛇信仰等民间信仰文化,以及佛道文化等。这些小说不仅为后世人妖婚恋小说的创作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6.
传统婚俗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传统婚俗面临着弱化和消亡的危机.如何实行既富有传统婚俗风格又兼具现代文明特征的新婚礼,实现传统婚俗的转型,保护传统婚俗的传承成为了一个大问题.山西孝义贾家庄婚俗是汉族传统婚俗的典型代表,通过研究其文化内涵以及发展与演变的一般规律,来探讨传统婚俗的转型和保护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198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我国第二部婚姻家庭法律,它在1950年《婚姻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影响着中国传统的婚俗文化,也影响着汉中的婚俗文化。本文分析了1980年《婚姻法》所确立的计划生育原则和禁止近亲结婚法律规定对汉中婚俗的影响:“铺床”人的选择越来越“严格”;独生子女的婚姻习俗逐步形成;“招赘”婚俗进一步强化;“中表亲”婚俗逐步消失等。揭示了社会重大变革或变迁时,婚姻法律在传承婚姻习俗的同时,对婚俗文化诸多或表面性或根本性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东北婚俗文化在清末民初这样一个急剧变动的年代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主要表现在婚姻生活、婚姻礼仪等方面,即出现文明婚俗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变迁在推动东北婚俗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不安定因素,但无疑都为东北近现代婚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婚俗观念、习俗以及民族文化等方面对中国汉族和吉尔吉斯斯坦吉尔吉斯族的婚俗文化特征进行了对比,阐释了不同婚俗对语言的潜在影响,从侧面反映出文化、语言和婚俗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婚俗是一面镜子,不仅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性格、审美观、价值观、伦理道德和宗教文化,也反映了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国运的起伏。汉民族传统的婚礼实际上是传宗接代的庆典,热闹而喜庆;而对传统的英国人来说,举行婚礼是在上帝面前签下神圣的誓约,自然是严肃而庄重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力主以唯物史观方法论思想为指导对清末民初婚俗变革试作透视和分析。认为基于清末民初思想界对婚姻陋俗的批判,进而建立新的婚姻观,使当时的婚俗发生显著变化,迎来婚俗新貌纷呈。虽然它在其践履中因处于初始阶段而缺乏普遍性,存在历史局限性,然而这一阶段婚俗变革在中国近代婚俗流变历程中则居于重要地位。它既是维新变法时期“前识者”婚俗观演化的传承和拓展,也是后来“五四时期”婚姻文化变革的基础和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所谓"婚俗",是指有关婚姻的习俗。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各个民族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婚俗文化。满族的崛起以及入关,为满汉之间文化的交融创造了条件。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文人,其作品中的许多记载都反映了当时满族婚俗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少数民族大学生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族群思潮的引领者,又是稳固民族地区安宁、促进社会稳定的承载力量,其价值观态势如何直接反映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发展趋势。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物质价值观、宗教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的调查研究,探索他们的价值观表征和形成机理,有利于描述这一群体的情感结构,挖掘影响价值观的变迁因素,塑造和养成一种能真正统摄人心的价值观系统,以便消减“边疆文化塌陷”的威胁,保障国防前线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4.
价值观建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探索当代价值观建构的哲学支撑,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我们与时俱进,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利于我们掌握群众,推动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断引导社会前进。  相似文献   

15.
卓仓藏族婚俗具有独到的地域特色。其仪式程序规范完整,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延续时间长,充满着浓郁的藏族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气息,反映了卓仓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状况,也诠释了这个地区文化、宗教、歌舞、民俗、服饰以及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的演化过程。本文就以卓仓藏族婚俗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传承、凝聚、教育、娱乐等文化功能作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的音乐教育的变革进程中,我们要研究当前社会音乐文化,将一切有利于音乐教育的社会音乐文化内容都纳入到音乐教学当中,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音乐教育在社会音乐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实现音乐教育的自身价值。只有将音乐教育置于社会音乐文化的大背景中,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才能使音乐教育的其他功能在社会音乐文化深厚底蕴的有力支持下...  相似文献   

17.
<正>婚俗是人类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上很重要的问题。就婚姻而言,它的制度变化与风俗形成,不仅反映出人类自身的不断进步,也反映出了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因此它也是衡量人类文明的一个尺度。本文将从三个视角,即婚俗的纵向历史比较分析、不同民族的古代婚俗遗风、现代婚姻的横向对比分析,来对婚俗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加以阐述,并且就不同时期的婚姻形式及特点分析,进而揭示出婚俗  相似文献   

18.
先秦婚制和婚俗是产生《诗经》婚恋诗的社会土壤,《诗经》婚恋诗也因而分为贵族婚恋诗和民间情歌两大类。这两类婚恋诗,都从不同的层面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先秦婚制和婚俗对社会各阶级阶层婚恋生活的不同影响。通过时《诗经》婚恋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先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9.
《圣教新条例》是记载山西天主教潞安教区最原始的史料,较为详实地描述了近代化过程中潞安地区天主教会的发展与变革。在教会婚俗方面,传承地方婚俗与传统的同时也对当地长期存在的陋俗和恶习进行了一定程度变革。教会婚俗变革对吸引非教徒入教和改良当地风俗有积极意义,对促进地方社会近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主张男女婚恋自由,与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婚姻相比较,的确出现了一些值得肯定的变革,长期受到学界和社会的高度肯定,并将其作为妇女解放的一大依据。我们认为,太平天国所体现出的婚恋自由现象,是由于战争条件下的特殊需要,是广西客家和壮族婚俗在太平天国中的一种自然反映,主观上没有男女平等和解放妇女的任何色彩,对于太平天国男女婚恋自由现象.必须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