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由辨正学界对《原道》篇中"文"、"道"、"德"、"自然"等基本概念的不同意见入手,探索《原道》篇的精义。作者认为,刘勰在《原道》篇中所说的"文"是最广泛意义上的形象或符号组织,这比以往文论中本来就属于广义文学观的"文"的观念外延更大。但由于刘勰将"文"与"道"结合起来思考,认为"文"是"道"所派生出来的万物的属性("德"),实际上便是从形而上的意义上思考文学艺术的本体,体现出深刻的反思意识。而刘勰立足于"文"、"道"、"德"三个基本概念的论述逻辑更是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尝试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集中体现了中国文论步入了自觉时代。  相似文献   

2.
“情性”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发展,贯穿了整部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勾勒发展轮廓,探索历史演变,弄清内在含意,对于继承古代文论的丰富遗产,建立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原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历史上以原道为题的文论有很多,其中以韩愈的《原道》篇最为著名。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原道》既是“儒学复古运动的宣言书,又是古文运动的压卷之作”[张慧.“道”之意义的生成与流动——以刘勰、韩愈、章学诚之《原道》为例[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4).],对后世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4.
关于文学创作的动力,我国古代的文论家有很多说法,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其中的代表学说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自娱"说、"娱己"说、"遣兴"说、"畅神"说等,后面的这些说法可以概括为"著文自娱"说,"著文自娱"说可以说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很好的补充.这两种学说在中国古代文论史和文学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文论中成就最高的著作之一。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谓:"文心体大虑周。"作为一部综合性非常强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对包括音乐理论在内的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也有很多吸收和借鉴,重在论述中国古代乐论"原道"、"征圣"、"宗经"思想对《文心雕龙》的启发关系。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20):12-13
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气说",完成了"气"由哲学范畴向文论范畴的转化,并进一步提出了"体气"、"齐气"、"逸气",从而构建了一个以"气"为核心的文论系统,为后世文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曹丕的"文气说"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意义,对于揭示中国古代文论的独特价值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气"是《周易》的重要范畴。《周易》以阴气、阳气、阴阳相互转变为本,从本质上规定了"气"的内在存在性,所以《周易》中的"气"本身就是一个本体存在的元意识范畴,这也就规定和意味着"气"的美学意识和思维模式的初步形成。《周易》之"气"的美学意识和美学思维模式对我国古典文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原道”出自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刘勰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原道》篇,是刘勰文学评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古今曾有不少专家、学者对之进行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论述,本文仅从写作学这个角度,对“原道”在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中的意义和影响试作探讨。《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是最早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原道》篇是《文心雕龙》作为“文之枢纽”的五篇之首,而且列为全书的第一篇,这说明《原道》篇在全书中的重要性。“原道”是《原道》篇中的核心论点。所谓  相似文献   

9.
“比兴”走向“感兴修辞”的“内在理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比兴"是一个富有包孕性和可阐释性的核心范畴,对其认识人们经历了由原初两种各不相同的诗体到诗歌表现手法和诗的特征等几个阶段,并进而发展为诗歌发生、创作、本体、接受和批评等各种"比兴"思想或观念.王一川提出的"感兴修辞"理论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文论"比兴"理论在其"内在理路"上的发展与当今后现代语境下个体化理解的创造性出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论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最为发达的文论体系之一。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发达的文论体系之一,中国古代文论有着自己完整的系统性和理论思辩的内在逻辑性的。中国古代文论家凭着他们对社会人生以及艺术审美的深刻理解,对文学艺术的本质、特性所作的见微知著的阐发,论题所及,包括了文学本质、文学创作、文学构成乃至文学鉴赏与批评的各个层次,造就了自己的博大精深。不用说,对于古代文论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应该成为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一个必不可少部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看,对古代文论体系进行一种具有现代意识的整体观照,探寻古…  相似文献   

11.
":移情说"是19世纪盛行于西方的关于审美欣赏的理论,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立普斯。中国理论界试图在中古古代文论中找到与立普斯的"移情说"对等的理论,但中国和西方的"移情说"有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解读和阐释钱氏的"化境"说旨在说明我国传统译学理论与中国文论特别是中国美学的渊源关系,同时指出这种以传统文论生发出的译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要构建现代系统译学理论,笔者认为,需要改造我国译学文论传统,走借用当代西方先进译学理念和方法论辅之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神"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气"是一篇文章的生命。刘大櫆"神气"说传承了中国古典文论"文气""神韵"说之内质。"神气、字句、音节"的文本解读方式,寄寓了清晰的结构层次意识。丰富多样的散文艺术风格为其理论作了明确的实证注解。  相似文献   

14.
"问题意识"是对学习对象进行探寻、质疑、研究的心理习惯。以"问题意识"组织教学,可以超越原有以"教科书体系"为主的教学模式,适合于以文论文本导读为主要方式的古代文论教学。实施"问题意识"教学的基本策略就是"向古人提问",即从文学观念或文学发展史角度,依据文论文本所涉及的问题域,追索古代文论文本涉及怎样的问题,而今人对同样的问题又是如何界定和阐述的。这样就起到了一种古今对话融通的作用,有利于将古代文论知识融会到学生总体文学观念和知识体系中。  相似文献   

15.
文学理论是文化的载体。深受天人合一观念影响的中国古代文论是"深情"的,与之相比,主客二分、主客二元对立观念影响下的西方文论则显得较为客观,较为"无情"。这种"深情"和"无情"对比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善与真的不同,二是情与理的差异,三是文学与哲学的区别。中西文论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中西文论的不同,旨在展开中西文化的对话,求同存异,促进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从而使中国文论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16.
胡华栋 《语文知识》2013,(2):128-129
中国与西方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土壤,因而有着不同的文论观念。中国自古以来就主张"诗言志",而西方从古希腊时起,就倡导"摹仿说"。这两种文论观在逻辑起点、理论内涵、形成原因以及对中西文学的影响上也有着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的小说具有十分浓厚的抒情诗化倾向,与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意境相契合。从意境的审美生成来看,实则是气之审美或气化运行在小说形态上的呈现,是作家之"气"与文中之"气"共同灌注与运化而成,形成了"气"与"境"相偕而生的独特审美特征。汪曾祺所提出的"气氛即人物"、语言内在节奏即"文气"等一系列以气为本的创作思想,对意境的审美生成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古代东亚汉文化圈文学创作的一种主要形式,朝鲜在长时间接受中国的诗学及文学理论,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予以取舍及受容。这些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在中国古代经过同时期或后世文人的接受与批评,呈现出不同且具体的样貌。本文旨在阐明清朝康乾时期"神韵说"的形成和内涵,并梳理中朝两国主要学者文人对神韵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探索古代文论"神韵说"在清朝和朝鲜传播与嬗变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正>曾经,我校举行了一次中青年教师课堂阅读教学比武活动,我执教的是《林海》的第一课时,听课的是本校的所有语文老师。"谁来说说《林海》中的‘岭’有什么特点?"我提问道。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由于是公开课,我立即叫了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站起来回答。"大兴安岭的"岭"是多而温柔的。"该生响亮地回答道。"说得不错,谁还有补充?"我接着问。  相似文献   

20.
“物感”说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探讨并分析了艺术的发生论,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追求心物交融统一的特点,并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后代的文论和诗论,影响了中国意境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