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论北魏地方官吏考课制度的演变杨钰侠关于北魏时期的官吏考课制度,不少文章有所论及,但对于北魏地方官吏考课制度的前后演变过程,却尚无专论。本文试就这个问题略述己见。一、从道武帝拓跋到文成帝拓跋时期,为制度的草创阶段这个时期,对地方官吏的考课主要是通过二个...  相似文献   

2.
北魏中后期(文成帝即位起)的后妃与宗室诸王多与佛教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积极参与佛事活动,促进了佛教在北魏的兴盛。本文分析了皇室阶层的崇佛活动、崇佛动机以及信仰的程度问题,以有助于加深了解佛教在北魏皇室阶层的发展盛况。  相似文献   

3.
北魏前期道武、明元、太武、文成四位皇帝为加强皇权,都对地位较为强大的宗王进行了打击,如道武帝对卫王拓跋仪的打击,太武帝对乐平王拓跋丕和乐安王拓跋范的打击,文成帝对临淮王拓跋谭、永昌王拓跋仁等人的打击。通过打击宗王,北魏皇帝维护了自己的皇权,使北魏的中央集权不断走向强大。  相似文献   

4.
宣武帝"正始泛阶"以后,北魏在考课制度和选举制度两个方面将地方官与中央官相区别,中央散官与中央职事官相区别.产生这两个特点的背景是,王朝在设计官僚迁转模式时,要求地方官与中央散官互相"对流".在这种对流的背景下,北魏最终出现了"停年格"这一选举制度.王朝的政策对北魏后期的官制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是加剧了人们对散官的歧视,二是进一步降低了地方官的待遇,并最终刺激了"重内轻外"观念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前就深深了解了元朝官场的腐朽糜烂,以及官吏贪赃枉法的种种弊政。因此,明朝建立后,他采用严酷的刑罚来改善官场风气,整顿吏治,并且改革创新了选官制度,使更多有德才的人得到重用,充实了官僚机构。  相似文献   

6.
《樊南文集补编》所收《修华岳庙记》既非李商隐文,亦非唐文,而应为北魏文。《集古录跋尾》所载《大代修华岳庙碑》、《宝刻丛编》所载《后魏修华岳癌碑》与《修华岳庙记》实为同一碑文。文中出现的“常英”为北魏人;“直勤”为北魏宗室成员的特有封号,“直勒”应为“直勤”之误;“侯尼须”为北魏宗室成员,并与常英为同时代人。《修华岳庙记》作于北魏文成帝兴光元年九月鸡日至太安元年三月三日间。  相似文献   

7.
范连生 《天中学刊》2013,28(3):117-119
抗战时期,为澄清吏治以保证抗战的胜利进行,国民政府大力"整饬官常,刷新吏治",成立了对惩治腐败具有监督作用的国民参政会。国民政府惩治腐败的制度建设和运作,对遏抑贪污、惩治腐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确实惩治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和违纪的军官将佐,一度使国民政府的吏治有所改观,这对保证抗战的顺利进行发挥了一定的积极效用。但国民参政会毕竟是咨询机关,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力,这就限制了其反腐败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在整顿吏治方面,苏天爵主张明确国家设官宗旨,牢记为官使命。加强对官吏的监察。举荐贤良,打击奸佞贪墨。充实地方官僚队伍,完善选拔进补机制。裁汰冗官,改革俸禄制度。  相似文献   

9.
《樊南文集补编》所收《修华岳庙记》,虽历来注家多怀疑非李商隐文,却无史料可证实。从《修华岳庙记》文中出现之人名、人物在生活时代上的重合以及“阐皇风于五叶”所透露的信息来看,《修华岳庙记》文应为北魏文成帝太安年间作品。  相似文献   

10.
封建吏治的优劣和政权的巩固有着密切的关系。北魏之所以在孝文帝时期达到鼎盛阶段,正是在当时澄清吏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结果。因此探讨这一时期的吏治整顿,有助于深入研究太和年间的改革以及北魏的全部历史。孝文帝时期对吏治的整顿,是当时社会现实所提出来的迫切要求。孝文帝初践皇阼,面临着控制编户,加强中央集权这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北魏建国初期,北方大土地所有制非常盛行,大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十分牢固,并且和政治、军事权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政府为了利用他们统治农民,不得不承认这种权力的合法性,并在某  相似文献   

11.
贞观之治的吏治备受史家称赞,其经验弥足珍贵:1.君臣高度重视吏治并有很高的理论见解;2.最高统治集团成员以身作则,带头清廉,为广大官吏树立楷模;3.自觉认真地进行吏治教育;4.选官突出清廉;5.严明法律,严肃官风,严惩贪官污吏  相似文献   

12.
雍正帝惩治贪官污吏、预防官吏贪污的举措及取得的显著效果.让我们认识到;要使吏治清庶.国泰民安.对执政官吏必须采取预防与惩治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宋廷制定了严密的考课制度,定期对地方官员的德行、才干、劳绩进行考评,并由中央的具体部门,依此来决定对地方官的奖惩,使地方官的升迁罢黜,在层层牵制下最终集权于中央。考课制度加强了宋廷对地方的掌控。以维护皇权、加强中央集权为首要目的制度,由于制度本身的问题和等级授职体制下人治的因素,在执行中出现了许多的弊端。用意良好的地方官考课制度,在实际执行中的扭曲与失效,给宋代地方政治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宋廷制定了严密的考课制度,定期对地方官员的德行、才干、劳绩进行考评,并由中央的具体部门依此来决定对地方官的奖惩,使地方官的升迁罢黜在层层牵制下最终集权于中央.考课制度加强了宋廷对地方的掌控.以维护皇权、加强中央集权为首要目的制度,由于制度本身的问题和等级授职体制下人治的因素,在执行中出现了许多弊端.用意良好的地方官考课制度,在实际执行中扭曲与失效,给宋代地方政治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北魏前期通过任用汉人、遣使巡行州郡、严刑峻法等方式来防治腐败,但效果甚微。拓跋宏时期百官班禄,大力改革用人制度和监察制度,实行汉化,推广儒家教育,加之自身高度重视,亲自督促,使这一时期吏治大为好转。拓跋宏之后,由于统治者不再重视,加上政治混乱动荡,拓跋宏时期防治贪污的制度措施名存实亡,贪污现象重新泛滥。  相似文献   

16.
吏治不清,贪赃枉法之风盛行,是影响封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原因,甚至是给专制君主带来统治危机的灾祸。历代王朝倡导为官清廉,严申惩贪之令,用意都在造成人人奉公守法的风气,稳定统治秩序。但是,它们要求官吏奉的是专制主义之“公”,守的是专制君主之“法”,这样的政治环境,只会使吏治清明成为可望不可及的理想,而不能有效地遏制封建官僚的贪污受贿行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值得我们作认真的分析,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北魏前期监察机构不健全,官爵无禄,吏治腐败。孝文帝时期建立正常的官吏考核、升迁制度,以俸养廉,严法治贪,树立御史台权威,并敢于从亲近者正法,加之正面教育,故有效地减少了腐败现象的发生,吏治也有好转。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为官者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的不少。而历代的“明君”、“圣主”也十分重视“肃贪兴廉”,惩治腐败。有时也颇有成效。西汉时期规定,官吏贪赃枉法,一律处死,并陈尸示众。到了北魏,法律有了具体的治贪条款,规定“枉法绢十匹,罪之以死”。仅太和八年,身首异处的贪官就有四十多人。  相似文献   

19.
治国之要,吏治为先。晚清以来不少爱国有识之士对吏治问题高度关注,宋育仁就是其中之一。他对吏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吏治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晚清吏治腐败的抨击和揭露,认为晚清吏治腐败主要表现在冗官成灾、损公肥私、官民隔阂等方面;二是对症下药,提出整顿吏治之举:严格官吏考核、监察制度,明确官吏的权利和义务,"均官职"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封建社会,"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的现象十分普遍,吏治十分腐败.为了抨击贪官污吏,发泄内心的愤懑,老百姓们常常借助对联这种艺术形式嘲讽贪官,揭露和鞭挞他们的丑恶嘴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