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刊1997年第8期刊登了劳庆元老师撰写的《为什么会出现三个不同的余数》一文,研读后受益非浅,但又觉言犹未尽。在此,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并就教于广大同仁及原作者。原题为:“植树节,校方交给三年级种树105棵,三年级共有3个班,每班选15位小朋友种树,问平均每位小朋友种树多少棵?还剩多少棵?”“劳文”列举了三种不同的解法:  相似文献   

2.
《教师之友》1996年第10期第33页刊发了劳庆元先生撰写的《从“半圆周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谈起》,文中认为“半圆周长”就是半条圆周的长度,  相似文献   

3.
本刊今年第七期曾刊登《把5.0710710……看作混循环小数为啥错》一文。读者徐廷春劳庆元等同志就5.0710710……看作混循环数究表错不错的问题发表了意见。现摘编于后,供大家研究参考。“5.0710710……”看作是纯循环小数,写作5.071,也能把它看作混循环小数,写作5.0710。  相似文献   

4.
读了袁士良同志《寡妇及其他》(《语文知识》1993年第11期)一文,笔者有不同的认识,现提出来和袁士良同志商榷。袁文对“寡妇”一词的理解列举了四种可能的答案。第一是“没有丈夫的女子”,第二是“失去丈夫的女子”,第三是“死了丈夫的女子”,第四是“死了丈夫而尚未再嫁的女子”。袁文认为:第一种答案,指“从未出嫁的女子”;第二种答案,指“离婚的女子”;第三种答案,明  相似文献   

5.
谈实施素质教育与学习科学的研究劳文(一)1.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宗明义即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是在我国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将“素质”与“教育”这两个词连在一起,且明确了...  相似文献   

6.
本刊今年第6期发表《究竟哪种答案好》以来,前后刊登不同看法的文章计13篇之多。历时半年的争议,说明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带普遍性的问题。我们认为对待学生的答案,决不能以想当然的“标准”来判定“生死”。很多同志指出:“学生的答案好”,“要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答卷”。这些分析都是有理有据的。  相似文献   

7.
读了王维国同志《究竟哪种答案好》一文颇有感慨。根据十二三岁(少数甚至才十岁)儿童知识面和分析概括能力的特点,我认为学生的答案并不错。学生的答卷里虽然没有写上“某资料里‘雪中送炭’概括了全文内容”一句,但“正当同志失去被子需要温暖的时候,毛主席把温暖送给了同志”一句就是概括,如果因为学  相似文献   

8.
刘运喜同志《特态不定项选择题的解法》(下称《特》文,见本刊1993年第10期)所设计的解答方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诚如《特》文所说,选择题作为一种客观性试题,因其答案客观、统一和规范而能较真实准确地考查应试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理解运用能力。可是,这类“特态”不定项选择题,恰恰“特”在不可能拟定一个客观的答案。  相似文献   

9.
深夜有无蝉声?这个“官司”不知打了多少年了.后来有人从“蝉声断续悲残月”(杜甫《新秋》)和“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等名句中找到了答案;朱自清先生为荷塘月色深夜蝉鸣的问题也请教过昆虫学专家,並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但近几年来,还有不少同志提出了异议,甚至有的同志认为杜诗、辛词的  相似文献   

10.
答疑一则     
编辑同志:我在王辅湘编著的《小学数学答疑三百例》上看到一题小学数学答疑题:“0.9会等于1吗”,答案是“0.9等于1”,我经过反复考虑,认为  相似文献   

11.
从“实事求是”想起的(下)李尔重(五)少奇同志作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就是帮助党员改造世界观的著作,中央号召我们“严以自律”,也是这个目的。怎样“自律”?这里有两种答案。一种是世俗的答案:“清心、寡欲,反本归元”;另一种:党教导我们:靠自己与依...  相似文献   

12.
《科学启蒙教育》87年第二期刊载了范礼雄同志编拟的松滋1986——198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小学四年级自然试卷。我们认为该试卷第二题“选择填空”中的第4小题“水在地球上循环是受到( )的结果”的供选择答案均不确切。现提出来与范礼雄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通讯》1993年第10期刊载了夏永昌同志的《题干语意不明,答案无所适从》及秋光同志的《一道试题的疏漏》两文。以上两位同志的看法,笔者不敢苟同,在此,谨提出个人看法。 为说明问题方便,有必要重抄以上提及的一道试题。 全国卷⑥:下列各句加点的部分与“学校对我们的意见很重视”中加点的部分结构相同的一句是: A.老师对学生的表扬非常及时。  相似文献   

14.
纵观全文,《马背上的小红军》突出了一个“骗”字。作者独出匠心反其义而用之,充分地表现出小红军不畏艰难困苦,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高尚品质。一、“骗”的原因小红军采用“骗”这种手段,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肯连累陈赓同志。这从课文中可以找出具体答案:一是陈赓同志两次把马让给他骑,二是陈赓同志要与他一同行走,三是陈赓同志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正因为如此,所以小红军千方百计要“骗”陈赓同志。  相似文献   

15.
程顺之同志的文章《填空练习不利于智力的发展》(以下简称《程文》,刊《语文教学与研究》—九八二年第八期)列举了“机械的”填空练习三大弊病:一曰“不利于培养具有‘见疑’和‘创造’能力的人”;二曰“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三曰“导致题海战术”。上述观点,值得商榷。何渭“机械的填空”?程文说:“综观填空,大都是死题死填,语言环境是固定的,答案是固定的。”这几乎把所有填空都包含在“机械填空”里  相似文献   

16.
周振飞老师的《2011年全国文综卷第25题商榷》(载《中学历史教学}2011年第12期,下面简称《商榷》)一文对此题进行质疑,认为答案不惟一,并分别说明选项“B”“C”也是正确答案。此题答案真的不惟一?  相似文献   

17.
走雷锋的路     
从两年前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以来,我就常常想:雷锋同志和我年龄差不多,在旧社会我也受过苦,但我为什么不能象雷锋同志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我埋怨自己没有在部队里工作过,没有象雷锋那样好的客观条件。这个问题,经过学习雷锋同志的模范事迹和这次观看了影片《雷锋》后,我才找到了正确的答案。雷锋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语文教材每课后的“思考和练习”中,常有“如何领会这一句的深刻含义”这样的思考题。对这类题,我们感到很难引导学生去思考;有些答案,备课中老师们也众说不一,例如初中第五册《二六七号牢房》一课后的“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学习》一课后的“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这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討論,是从艾恒武、林青山两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一文引起的。但是,从七月十七日《人民日报》刊登的王中、郭佩衡两同志所写的《就“合二而一”問題和楊献珍同志商榷》一文来看,早在艾、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部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知识短文《多重复句》后面的《思考和练习》第一大题中的第三小題,教参无提示和答案。我在学校听课时,发现老师对这个复句有各种不同的划分,为了求得统一认识,特向贵刊“教学咨询台”提出,望能给以解答。现将我县有关语文教师划分的情况表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