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些小学或中学,时常会发现有学生被赶出教室,还会看到或遇到个别学生在校门外、墙角处窥视、徘徊,几天不能进教室。问其原因,得到的回答是:“我们老师不要我了。”再问详情,则回答说:“作业没有完成”、“没有打扫卫生”、“违反了纪律”……有些学生怕老师将这些事告诉家长,自己不敢跟家长说,只好在教室外、校外消磨时光。  相似文献   

2.
●“钢笔水是妈妈吸的”引起哄堂大笑物理课。老师讲真空的吸力作用,问一个学生:“你知道钢笔水是怎么吸上来的吗?”学生叫陈涛,神经莫名地紧张,他慌慌地回答:“是我妈妈吸上来的。”“哗!”满教室哄堂大笑。笑声中,与陈涛互为比邻的女生段茵还尖叫一声:“哇!你妈妈会吸钢笔水?”陈涛有个天底下少有的好妈妈,每天都给陈涛削好铅笔灌好钢笔水。●红墨水留下“血染的风采”这一日陈涛一进教室,有人又故意问段茵什么问题。段茵看了陈涛一眼又回答  相似文献   

3.
今天,周老师兴高采烈地走进教室,问道:“你们会画画吗?”“会呀!”我们异口同声回答。接着,周老师又神秘地问:“你们蒙着眼睛会画画吗?”我们一听,好奇地瞪大了眼睛,不知道周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我们还是一个个跃跃欲试。  相似文献   

4.
鞋底与地板的撞击,经过振动和传播,尚隔几十米,就把我的脚步声传入教室,顿时,教室内鸦雀无声。“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1课《古诗两首》。现在先复习第一首《暮江吟》,谁来讲一讲这首诗的主要意思?”大家面面相觑,一脸的迷惑。没复习好吗?我不由产生了疑问:“同学们可以再复习。”几分钟后,我又问:“谁来回答?”还是沉默。奇怪了,这是以往所从未有过的情况。“石磊,你来说。”这个沉稳不足、活跃有余的学生,每次回答问题,声音又响又脆,即使回答错误,也会为自己喝彩。可是今天……“刘莹,你回答。”刘莹站起来,结…  相似文献   

5.
两个年轻的女教师愉快地走进各自的教室,一个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人头像,上面写着“××(老师的名字)遗像”四个大字;一个发现教室的墙被涂成了黑色。看起来,一场暴风雨就要降临这两个教室了。且看两位老师的表现。A老师面带笑容对着画像欣赏了一下,转身环视全班,平静地说:“画得很像我,字也写得不错,可是多写了一个字?”当她从表情上认定画像是王小虎的“杰作”之后,点名提问了他。王小虎回答,多了一个“遗”字。“为什么呢?”老师追问。“因为老师没有死,所以不是遗像。”“回答得好!”老师微笑着点头赞许。B老师也面带笑容对着那堵黑墙欣…  相似文献   

6.
杨磊 《河南教育》2007,(7):48-48
一、和孩子一起学习有趣 每当我们踏进教室听到孩子们齐声问好时。便会产生“只有教师才有这样的待遇”的想法。我们就会因此尽心尽力地把课上得精彩,让课堂变成孩子们学习知识的乐园、成长的摇篮。孩子们每回答一个问题,我们就会觉得那是孩子思维火花的燃放;孩子们的每一次愉快的合作,我们就会认为那是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在碰撞。  相似文献   

7.
老师跨入教室,正要打开教案,忽有学生举手提问;正讲到“重点”“难点”,又有人提问;铃响了,正要走出教室,一群学生蜂拥围住,“难题”“怪题”,课内课外,五花八门,应接不暇.面对此景,有的老师喜在心头,循循善诱,耐心解答,一时回答不出,课下认真查找资料;但  相似文献   

8.
室外,寒气逼人;室内,炉火正旺。一缕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照在室内洁白的墙壁上。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师生共同探究“热空气会上升”这一主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探究问题,首先,我把塑料袋袋口用手撑开,袋口朝下,问学生:“当老师松开手后,塑料袋会怎样?”学生回答说,塑料袋会落到地面上。接着,我点燃酒精灯,又问学生:“当老师把撑起的塑料袋放到酒精灯上方,松开手后,塑料袋又会怎样?”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追求课堂教学的流畅,只提问好学生,不让学困生回答问题,怕学困生回答错误,耽误上课的时间,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学困生的回答往往会产生很多始料未及的错误,这些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育专家成尚荣说过“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及时捕捉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的“错误”信息,并加以巧妙利用,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去,课堂将会因这些“错误”而美丽,因“探究”和“解决”这些错误而精彩。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些错误资源,使课堂更精彩呢?下面就谈谈我个人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0.
魏建玲 《科学课》2008,(12):50-50
室外,寒气逼人;室内,炉火正旺。一缕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照在室内洁白的墙壁上。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师生共同探究“热空气会上升”这一主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探究问题,首先,我把塑料袋袋口用手撑开,袋口朝下,问学生:“当老师松开手后,塑料袋会怎样?”学生回答说,塑料袋会落到地面上。接着,我点燃酒精灯,又问学生:“当老师把撑起的塑料袋放到酒精灯上方,松开手后,塑料袋又会怎样?”  相似文献   

11.
报纸运沙子     
《中学生天地》2010,(10):49-49
“嘿哟,嘿哟……”只见小胖拎着一个看上云很重的手提袋,步履蹒跚地走进教室。”这是什么东西呀?同学们好奇地问。“我……”还没等小胖回答,纸袋突然破了,一堆沙子倾泻在地板上,这时候,上课铃响了,周老师走进教室。  相似文献   

12.
军训 记得有一次,队列中传出一个洪亮而铿锵有力的声音:“报告排长,我要上厕所!”排长回答说:“出列,速战速决!”每每回想起军训的日子,我常常会流下激动的泪水。因为我不相信,那些到了后来视迟到为家常便饭,还经常大摇大摆地穿着拖鞋背心就闯进教室的人居然会是我们。经历大学四年,我们彻底改变了!  相似文献   

13.
户外活动前,我通常会请孩子们“试一试”有没有小便,以免去操场后又陆续有小朋友回教室小便。每次询问时,班里有几个女孩子总是说“没有小便”,但出去玩一小会儿,又纷纷要回去小便,甚至还出现了尿裤子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一天,一个回答“没有小便”的女孩玩了一会儿就往厕所跑。  相似文献   

14.
“教室”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名词,也是校园里再普通不过的处所 “教室”应该是谁做什么事的地方?——“学校里进行教学的房间”词典如是说那么,教学活动,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又应该以谁为主体呢?——词典对“教学”一词的解释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显然,这些解释可以回答一般人对“教室”的一般询问,但是,却很难令教育界人士满意。 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  相似文献   

15.
开心角     
教室幽默两则武则天历史课上,老师问学生甲:“武则天是谁?”学生甲回答:“她是一位数学家,‘四舍五入法’  相似文献   

16.
当别人问你“How are you”时;你会毫不犹豫地回答“Fine”,即便在你感觉不爽时,也会这样回答。当人们想要挂电话时通常会说“Ihavetogonow”或“Someoneisatthedoor”或“Somethingisburningonthestove”,即便那并不是真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白菜”“白雪”一个是词,一个是短语?不少同学有这类疑问。这实际是如何区别词和短语的问题。 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能独立回答问题。如,问:“你到哪去?”答:“学校。”短语也能独立运用,他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如,问:“你到哪去?”答:“我们班教室。”“我们班教室”可以分成三个词,是短语。  相似文献   

18.
<正>“读写教室”线下研究的基本理念,主要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露茜·卡尔金斯的“读写教室项目”,以及2015年“全球教师奖”首届得主南希·阿特韦尔的“读写教室”实践。“读写教室”由“阅读教室”和“写作教室”两部分组成,也称“文学圈”和“写作圈”。“空中读写教室”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平台开辟的一个富有儿童情趣、界面雅致、蕴含文化气息的空中读写分享平台,是由两部分组成:“阅读教室”和“写作教室”。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询问学生,本节课是否“懂了”或“会了”。学生有时回答“懂了”,有时回答“会了”;而这简短的回答,反映了什么呢?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呢?  相似文献   

20.
只有我能答     
小胖放学回家,对爸爸得意地说:“今天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全班只有我一个人才能回答上来。”“老师问的什么?”“老师问:‘是谁把教室窗户上的玻璃打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