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末人物”专栏自1995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三届成为中国新闻奖名专栏(第二、三、四届),其间经历了《大众日报》几次改版,“周末人物”也随着报纸改版的总体要求不断调整、完善和创新,但这个栏目始终坚持最初开办栏目的编辑思想,即内在诉求以提升读者人文素养为主旨,外在形式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为要求,对稿件始终坚持政治上高标准、思想上高品位、选题上高要求的“三高”标准。  相似文献   

2.
办好一版昂起“龙头”大众日报编委会读者看报,一般是先看第一版,报人办报,也是把读者最关心、新闻性最强的稿件放在一版。一版是一张报纸的“龙头”,让这个“龙头”高昂起来,使报纸更加吸引读者,应是一版编辑追求的目标。自1996年夏至今,大众日报采编部门进行...  相似文献   

3.
大众日报“周末人物”专栏,获得2011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是大众报业集团今年获得的7个中国新闻奖之一。  相似文献   

4.
由读者向编辑倾诉个人的情感故事,吐露心中的喜悦与烦恼,再由编辑“实话实录”,整理成文,发表在报纸上,这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报道形式,笔者称之为“情感实录”。在丰富多彩的报刊栏目中,我们常能看到情感实录的踪影。如《北京青年报》的“情感·口述实录”、《深圳晚报》的“周末·市民访谈”、《周末》的“原声”、《服务导报》的“十分隐私”、  相似文献   

5.
大众日报在一版开设的固定栏目《在今日市地报纸上》,是一个值得称道的专栏。这个栏目一开辟就受到读者的喜爱。该栏目以独特的粗黑线、粗网线和阴字栏题组成,就像镶嵌在版面中的一颗明亮的星星,吸引提示读者阅读;这个栏目能迅速将各市地报纸上的一条条新鲜活鱼在当日大众日报一版固定栏目发出,以同样的速度与全省读者  相似文献   

6.
1995年12月22日,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的周末刊《长江周末》,在新开辟的以青年、学生为读者对象的《青春林》版头条位置,刊出了一时由打工青年王恒绩主笔的专栏《打工十年》的第一篇文章:《十五岁,我出远门》。党报为一个打工仔开设专栏,不仅读者们看着新鲜,就连王恒绩本人也大感意外。然而,《长江周末》的编辑们就是要让市民们通过王恒绩重新认识这个城市中数十万之众的打工大军;同时,也让打工青年们通过王恒绩重新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发生了什么公元1992年1月4日,这一天与平日没有什么不同,除了它是一个周末,新年后的第一个周末。但正是后一点,使它与一件新闻界的新闻有了瓜葛。这一日,中国大陆众多有影响的报纸同时向世人推出了“周末版”,展示了新的一年报业发展的新特点。《经济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纷纷出版了“周末版”;《辽宁日报》、《陕西日报》创出“周末版”;《南方日报》、《福建日报》、《河南日报》、《大众日报》、《贵州日报》推出“周末扩大版”;《解放日报》则随报奉送四开八版的“周末彩报”;《四川日报》打出了“天府周末”,《吉林日报》则名之为“周末增刊”;《河北日报》为“周末刊”,《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亦由半个版扩大为一个整版,更名为“大地周末”;《中国消费者报》,《新闻出版报》等亦推出“周末版”。如果将这个日子向前推一日,还有《参考消息》的“周末增刊”,向后推一日则有《工人日报》、《安徽日报》、《江西日报》的星期刊……这是继1991年以来出现的第二次“周末版浪  相似文献   

8.
李惠东 《青年记者》2016,(25):64-65
大众日报7月22日“周末人物”专版刊发《李玉建:山东男儿的阿里之恋》,浓墨重彩地报道了在西藏阿里地区艰苦奋斗36年的山东男儿李玉建的工作历程和感人事迹.他是孔繁森同志的亲密同事,是在西藏地区工作时间最长的外地干部,至今仍在超期服役.李玉建的感人故事让读者感慨万千,热泪盈眶.这正是“暖新闻、正能量”的魅力所在,也是英雄精神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璀璨升华.  相似文献   

9.
劳璧 《青年记者》2007,(5):38-39
近三年来,《大众日报》周三《娱乐》版上由逄春阶同志主持的“小逄观星”专栏,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广受欢迎的亮点。在版面上为一位编辑开设专栏,这在《大众日报》还属首创之举。三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成功的举措。  相似文献   

10.
《青年记者》2012,(31):45
8月24日下午,第三届大众青年新闻创新奖颁奖暨座谈会在山东新闻大厦举行。大众报业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编辑郝克远与大众日报各部门主任共同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和奖金,并与获奖者座谈。获得一、二等奖的记者编辑结合自己的获奖作品谈了心得体会。本期摘要刊发座谈会相关内容,供读者参考。大众青年新闻创新奖设立于2010年,旨在奖励大众日报年轻记者、编辑、评论员(五年内新招聘者)在上年度的优秀新闻创新、创意,以激励他们积极投身于新闻  相似文献   

11.
刘向上 《档案天地》2009,(11):35-38
2009年9月15日。山东《大众日报》社迎来两位特殊客人一2年前轰动国内外的“杨禄奎事件”中受害人的儿子杨宝田和孙子杨淑惠,他们叔侄俩是专程来感谢在“杨禄奎事件”中仗义执言的《大众日报》和挺身而出的大众报人李万槐先生的。  相似文献   

12.
杂家与通才     
当《新闻战线》的编辑在电话里约我为《与你同行》这个栏目写点东西时,真有点“受宠若惊”。因为,作为《新闻战线》的忠实读者,知道能上这一栏目的大多是首都全国性大报的“大腕”,得过大奖,出过书。经编辑一再解释:要在各省市自治区同行中选点不是“大腕”的同行以活跃这一栏目,自己方敢应承下来。编辑有言在先,要避免与前面  相似文献   

13.
《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的“口述实录”版,从一个只能容纳1200字的小栏目演变成为今天的一个很受读者关注的版面,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有幸作为编辑与栏目一起成长,并且,通过这个从栏目到版面的培养和建设的过程,我在业务上也开始逐渐成熟。回顾这个过程,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总结。一、创办“口过实录”栏目最初的缘起《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第10版“人在旅途”开办“D述实录”栏目是在1997年的5月底。当时主持这个版面的编辑是我的同事陈国华,我在“前沿新知”版作编辑、记者。在1996年7月1…  相似文献   

14.
《京华周末》是不单独发行的。而且出报时,正刊、周末一外一里,叠在一块儿。然而,我们不止一次发现,有的报摊单独卖《京华周末》。摊主把“周末”从正刊里抽出来,把正刊甩下,高声吆喝:“看《京华周末》啦,新出的《京华周末》!”还不止一次听朋友、读者对我讲,在他们单位,星期六的北京日报一来,许多人都找《京华周末》看。常常是拿来北京日报一瞅,嘿!就剩下正刊了,《京华周末》不知让谁抽走了。这并非是《京华周末》的“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15.
卢伟 《青年记者》2010,(11):40-40
为激励年轻记者编辑锐意创新,大众日报编辑部最近设立了大众青年新闻创新奖,奖励大众日报青年记者编辑的优秀创新作品和与新闻有关的活动。大众青年新闻创新奖为期五年,资金出自大众日报特派记者所获的奖金:诸城市去年设立"大舜文化奖",大众日报特派记者采写的消息《诸城农民迈进3公里社区服务圈》获得一等奖,获奖记者把奖金作为大众青年新闻创新奖资金,以激励青年记者编辑积极投身新闻创新实践。下面,摘要发表6名获奖代表的获奖感言,看看他们都有哪些新闻创新的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16.
娄和军 《青年记者》2016,(19):14-15
“我们从枪林弹雨中来!”这是大众日报社社歌的第一句. “为大众服务,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必要因素之一,成为他们自己的喉舌.”这是77年前,大众日报发刊词中的誓言.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我们一定要自由,我们一定要胜利.”这是76年前,毛泽东同志为大众日报创刊一周年题词中的期许.  相似文献   

17.
2002年初,《深圳商报》举行读者意见调查。位居商报不起眼的C叠夹版中的“健康新闻”版,在“读者喜爱版面”评比中,参与总共53个板块排序,创刊不到一年的“健康新闻”版,名列第六位,在非综合性独立板块中则名列第一。众多读者对《健康新闻》情有独钟,要求报社进一步扩充该版面,现在,《健康新闻》版步入了第三个年头,作为主持  相似文献   

18.
12卷《读者人文读本》的主编署名权出了问题!事件是由当事人苏中杰披露的,他说这12卷书的主编是自己,而不是彭长城。他的证据是:在投入该书主编工作过程中,投资商2003年1月2日与他签约的《委聘书》,约定他“拥有主编署名权和再版修订权”;自己编制《编辑大纲》;全体编辑签字的书稿署名认证表;该书的两位学术顾问可以作证。结合记者采访到的这些证据,我们看出,投资商约定让彭长城“出任主编”的协议产生于2004年8月25日,即该书付印的这个月份。所以  相似文献   

19.
当编辑多年,“成功”和“失败”是常有的,随记下两三件。取其一点不要其余1980年4月8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加按语转发了《大众日报》一篇报道,题目是《济宁地区充实和培训社队经营管理干部》。这篇稿件是我采用“取其一点,不要其余”的方法编辑的。“取其一点,不要其余”这八个字是我在编稿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就是说,在选编通讯员、  相似文献   

20.
《老年日报》一纸风行全国,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其专刊深受读者喜爱,尤其是实用性的健康类专刊,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编辑用心念好了“新、专、特”这个“三字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