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报纸新闻的可读性是读者的要求,也是编辑、记者的追求。强调报纸新闻的可读性,是为了让读者接受更多的新闻。这就是说,报纸新闻的可读性的强或弱,直接关系到新闻价值的体现,这种新闻价值的体现,表现为报纸社会效益的提高和报社经济效益的增长。从一定意义上说,报纸新闻的可读性越强,报纸的生命力也越强。  相似文献   

2.
吃饭要求可口,看报要求可读。可读性,是报纸最基本的品质之一。较之社会新闻和文体新闻,经济报道偏理性,思辨色彩比较浓,因此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是提高经济类报纸新闻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经济新闻如何增强可读性?笔者个人理解,就是所报道的经济新闻要重要、要鲜活、要贴近、要实用。  相似文献   

3.
在报纸宣传中,人们往往只重视新闻版和社会、文化专刊的可读性,而忽视理论宣传的可读性。其实,提高报纸理论宣传的可读性,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认为,增强报纸理论宣传的可读性,应突出“三抓”:抓根本,增强说服力没有说服力是理论宣传缺乏可读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报纸传统上被称为Newspaper(新闻纸),以新闻吸引读者。尤其是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新闻,在晚报、都市报类报纸中占有很大比例,用以吸引读者的眼球。由于社会新闻有很强的可读性,报纸也为此不断想方设法增强“可读性”。  相似文献   

5.
社会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受到读者的关注。新闻摄影在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上下功夫,有利于提高报纸的可读性,是报业竞争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赋予摄影记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6.
社会新闻是以当前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风气为题材,与广大群众生活、利益、情趣密切相关的新闻报道。实践证明,社会新闻报道因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随着媒体间新闻竞争的加剧,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都把提高社会新闻的份量作为增强报纸可读性的一件常规武器。但在新闻实践中却存在一个在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即偏重于政法、事故性新闻,以至于给人造成一种印象:“抢劫偷盗天天有,车祸火灾三六九”,社会新闻被简单地理解成政法新闻、灾难新闻。正确把握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不仅是提高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纸要有可读性,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党报也应具有可读性,也成为共识。所谓可读性,是指一条新闻或一张报纸适于读者阅读的程度和吸引读者的能力。这种程度越高,吸引能力越强,可读性就越强。可读性是新闻和报纸的重要属性之一。没有多少可读性的报纸,在激烈的报刊市场竞争中是难以站住脚的。当然,可读性也有高雅阳粗俗之分。我们讲的可读性,是指高雅健康、生动活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关于“新闻的可读性”的讨论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增强新闻可读性,同仁各抒己见。笔者结合供职的《吐哈石油报》实践,认为要深入研讨这个问题,得从什么是新闻的可读性、可读性与低级趣味的区别及新闻可读性的标准三个方面来分析。一、可读性是新闻对读者的吸引力报纸既是精神产品,又是信息载体。它既有政治属性,又有信息、文化和商品属性,其中政治属性是最重要的,代表社会最高利益。众所周知,新闻首先要使读者喜欢看,有吸引力,才能体现新闻的政治属性,实现报道的指导性和其他相关功能。因此,不论思考新…  相似文献   

9.
为了适应激烈的竞争,争夺读者,西方报刊特别注意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增强报纸的趣味性。西方报界把严肃的政治新闻称为硬新闻,把人情味浓、笔调轻松的社会新闻称为软新闻,提供大量趣味性强的软新闻,是他们招揽读者的拿手戏。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新闻在扩大报纸影响力、吸引读者阅读等方面,有着其他新闻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搞好社会新闻报道也成为各新闻媒体提高自身竞争力、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增强社会新闻的可读性呢?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杨初亮 《新闻实践》2009,(12):56-56
时政新闻可读性差、同质化现象严重,是很多都市类报纸都面临的难题。都市类报纸往往以社会新闻和舆论监督起家,对时政新闻重视不够。但是时政新闻本身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说社会新闻能为一张报纸聚集人气,是本地新闻的重要基础的话,时政新闻就会为一张报纸赢得良好的口碑和公信力。今日早报摸索着如何把时政新闻做好看,  相似文献   

12.
娄成斌 《新闻窗》2012,(3):117-117
目前,由于都市类报纸针对可读性、服务性的狭隘理解和追捧,导致这些报纸往往只关注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和生活服务类新闻等,而对关注社会科技发展的主流问题并没有满足读者的需求,这类报道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普遍不高。那么,如何改进和提高都市类报纸科技新闻的报道水平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新闻可读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上的新闻是给人阅读的,可读性是读者对新闻的必然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对可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新闻的可读性,提高新闻的可读性,通过可读性来吸引读者,已成为媒介从业人员的共识。可读是读者的天性可读性指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可读性的实质是吸引读者阅读新闻并顺利接受信息。报纸上的新闻面对的是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读者对象,要努力使最大多数人读懂、爱读,必须研究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心理、思维方式与接受能力,并在新闻中体现可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朱末 《新闻三昧》2004,(6):34-36
近年来,关于提高报纸的可读性研究章已耳闻目睹了许多,但人们研究时,往往着重于考虑章的写作技巧和新闻内容的趣味性、生动性等方面,却在研究报纸的版面上用功不足。其实一张报纸的版面、尤其是报纸的一版,即要闻版版面的编排、设计得如何,对吸引读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版面是报纸内容的整体表现形式,是采访、编辑工作的最终产品,与可读性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5.
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报纸的可读性越强,读者越多,社会效果就越好,报纸的生命力就会越强。作为党报宣传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新闻如何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增强可读性,让读者想读、喜读、乐读,是党报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办报人最为绞尽脑汁的事。那么党报经济新闻如何增强可读性呢?  相似文献   

16.
蔡之国 《新闻传播》2004,(12):14-17,22
无论是国内外,几乎所有的报纸杂志社和出版部门都在关注和探讨一个话题:可读性。尤其是报纸媒体,从编辑到记者,在确保报纸导向性、权威性、指导性的同时,几乎都在绞尽脑汁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新闻报道更富有可读性。那么,什么是新闻可读性,应该如何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呢?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些学理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抓热点有感──采写物价问题的体会班明丽热点,是高价值新闻,深层次新闻。它的读者覆盖面大,社会关切程度高,因此,把热点宣传好,是提高报纸可读性与权威性的重要依托。主动地、自觉地抓热点,应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这是我写《物价面前说“波动”》《...  相似文献   

18.
霍莉霞 《军事记者》2002,(11):50-51
专版是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报纸新闻宣传的补充和延伸的特殊版面。它与其他各版共同围绕着报纸的宣传中心进行工作。提高专版的可读性和指导性,把可读性和指导性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提高报纸质量和影响,充分发挥报纸传播新闻、引导舆论、联系公众的作用,使报纸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新时期专版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公众在物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上的追求也日益丰富多彩。报纸专版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相似文献   

19.
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搞好宣传报道的责任,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新闻的可读性不仅是新闻的命脉所在,也是新闻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价值体系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和提高报纸新闻的可读性,通过可读性吸引读者眼球和心灵,是新闻工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杭州日报前年底改版时,创办了《焦点新闻》后改为《视点新闻》版。当时的考虑是,应当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谈到新闻改革,媒体往往考虑的是可读性。一条有可读性的社会新闻,报纸、广播常常去拼抢,而对于这条新闻背后的社会意义,又往往缺乏深入的挖掘和思考。解析新闻,向深度开拓,应是党报报道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做,也更适合党报读者的阅读需求。 所以,我们把《视点新闻》的内容定为国内外和本地重大事件、热点现象和热门话题的深度报道。同时,我们也强调可读性。任何形式的报道都应该讲究报道艺术。深度也好,思辨也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