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听过那首《草原晨曲》吗?“我们像双翼的骏马,奔驰在草原上”。今年7月,我参加《中国档案报》社“走进西部内蒙行”记者团,走进了这片儿时向往的神奇地方。  相似文献   

2.
在我38年的新闻卫作中,有近25年是在西藏高原度过的。时至今日,一提起高原,就异常激动,情感奔涌,思绪万千……。有时,闭目静思,索回在脑海里的仍然是“白山黑水酥油黄,牧草青青牛羊壮”的草原生活图景。这里谈的是我在藏北草原采访的片断。初到草原,那如梦幻般的保留着的运古的闭塞和宁静,没有喧嚣和污染……,使我好像进入一个新的世界。这里当时主要依靠“草原之舟”——牧马、牦  相似文献   

3.
报道应当成为时代真实的记录,这已经是新闻学的基本常识,无庸争鸣的定论了。但有些时候,记者想达到这个起码要求,很不容易。记得我刚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新华社工作,正赶上“大跃进”。次年,国内农村部派我去农业展览馆采访——那时展览馆还未全部竣工,但新落成的展厅里已在筹备展览了。我住在馆里,跟工作人员处得很熟。有一次,我走进肥料馆,看到展品柜里陈列着各地送展的五光十色的多种“土化肥”,墙上挂起图表,列出了几个省每亩耕地的平均施肥数字:有2万斤的,2.3万斤的,还有2.5万斤的……跟“大跃进”前相比,红色箭头突然崛起,“卫星”飞跃上天。我正掏出笔记本抄录,旁边一位农业科研人员冷  相似文献   

4.
王伟 《河北广播》2006,(4):60-61
“十年前,我还在上中学,一天无意中打开收音机,听到《灯火阑珊》这个节目,由此我认识了李爽、黄迪、重阳……于是每天晚上听收音机便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听《灯火阑珊》也便成了习惯。十年后,我走进了河北电台成了一名主持人,当我在直播间的时候,我知道还有他们的声音在飞扬……”,这是我在河北生活广播庆祝“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建台55周年特别节目”时录制的一段话,道出了我从一个广播“FANS”到广播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汽车在尼勒克草原行驶,周围迷人的景致使人赞叹不已。“瞧!前方那黄的是啥?”有人惊呼。透过相机长焦距镜头看去,原来是康拜因在收割山坡上的旱田小麦。车停了,冲在最前面的是余斌,小伙子高挑个儿,步履矫捷。他一气跑了2里地到现场:呈扇形的麦田,炊烟袅袅的帐篷,添薪加火的哈萨克族妇女,……“咔嚓,咔嚓”,一幅幅色彩浓郁的边塞丰收图摄进了他的镜头。返回时,他走路一瘸一拐的——穿凉鞋的脚被无情的荆棘扎伤了。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全国文化界众多名人走进内蒙古,历时两个月,行程数千公里,从河套平原到呼伦贝尔草原,从古墓群中到阴山顶上……访问、考察了内蒙古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源远流长的草原文化、底蕴宏厚的人文景观,深入论证了草原文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弘扬内蒙古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工人日报》3月13日在头版的“两会抓拍”栏内发表了《赵代表的“第一次”》的照片。文字说明是这样介绍赵代表的,“这位25岁的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公坑管理区妇代会主任、团支部书记,第一次当选人大代表、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到广州。当然更是第一次到北京、走进人民大会堂……”。这幅照片如果是20年前发表,是符合那个时代需要的,但发表在今天,应该说,是落后于形势的。1.今天的代表与20年前的“摆设”相  相似文献   

8.
从1963年在军报刊登第一篇稿件算起,已有33个年头了。昨天的新闻生涯虽已成为历史,但我永远也忘不了军报对我的一片情意……1984年11月6日,一则“干事王孝摄影作品获国际奖”的消息刊登在解放军报一版上。文中写道: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摄影竞赛中,北京军区宣传部干事王孝的彩色作品(科尔沁草原)获奖。这是此次摄影竞赛中,我军唯一的获奖作品。……望着照片上那清凌凌的河水、绿莹莹的草原、蓝蓝的天空和膘肥体壮、自由自在的马群,使我情不自禁又回到那些难忘的日子:我冒着夏日的骄阳,在草原上连续奔波了7天…  相似文献   

9.
每天,随上班的人流拾级而上,走进机关办公大楼,走向编辑部。从楼下到四楼办公室共101级台阶,走了21年,在脑子里也印了21年。记住这101级台阶是一个很偶然的时候。到编辑部不久,读到新闻书籍中的一个故事:一位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到某家报社谋职,总编辑出题考他:“你能准确告诉我,从楼下到编辑部一共有多少级台阶?”大学生愕然。幸运的我,虽然自始至今没有总编辑出如此问题难我,但却因此如烙印般记住了“101级台阶”这个数字。不能忘记第一次踏上这台阶的心情。1977年冬季,一个20岁出头、从西北基层部队闯进空…  相似文献   

10.
我艰难地跋涉于塞外广袤的大漠草原,为的是寻求一个充实无悔的人生…… ——题记 开场白:“马儿”带我走新疆 大凡从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人,想必至今还会忆起当时颇为流行的《我骑着马儿过草原》那首歌曲令人陶醉的旋律: 我骑着马儿过草原 清清的河水蓝蓝的天  相似文献   

11.
去年冬天见到他,依旧是诙谐、潇洒、活脱脱的杨慎和。文质彬彬,儒雅风度,不说没有人想到他竟是一位在草原上苦斗了四十多年的“牧马人”。他把刚出版的作品集《草原情深》递到我的手中时,却又显得那般郑重、那般深沉。“半辈子的心血汗水都在这里面,有时间读读吧。”我早就听说老杨有这么个心愿,没想到如此快的出来,不禁惊喜万分。细细品完《草原情深》中那230幅照片,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是一本全面展示内蒙古大草原风情、风貌,社会生活变迁,经济建设成就的图集,更是老杨大半辈子追求事业所付出血汗的结晶,其中有甘甜,也少不了苦涩……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少儿节目主持人,面对小观众,我打心里感到——让我们靠得近一点。当我出现在屏幕上,主持每周一期的少儿节目——《金色童年》时,我梦想自己有一天能和中央台的鞠萍一样,做一个不老的“姐姐”。每天,我认真地做着各种准备:背台词、找感觉、梳上漂亮的小辫子、穿上活泼可爱的衣裙……我以为,这一切会使我在孩子们心中成为一名真正的主持人姐姐。可两次采访改变了看法。第一次是到一所幼儿园做节目。走进教室,孩子们热情而又有礼貌地跟我打招呼,可有好多孩子喊出的是“阿姨好”,而不是“姐姐好”,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才认…  相似文献   

13.
我是1972年踏入出版界的,其时36岁。尽管当时我已有21年工龄,但“编龄”却是零,又没有大学本科学历。当年一位朋友曾说我改行走的是一步“险棋”。是的,这等于是一名小学生第一次走进了一座高等学府,确实存在着潜在的“危险”——一事无成,贻笑大方。也难怪1982年出版界恢复职称评审时,一位评委毫不客气地评价:“×××连评助理编辑的资格都没有!”  相似文献   

14.
这是前两年的事。一次,著名老作家管桦的大儿子鲍河扬(原作鲍柯扬,中年作家)来我家串门,聊天中,谈到了他的人生经历。他说:“我真倒霉,不幸的事儿都叫我赶上了。”他说到“文革”时因反“四人帮”而被关进监狱,吃了不少苦;后来,家庭生活又不幸……我说:“这对一般人来说,确实是不幸的,但对你这样一个立志搞文学  相似文献   

15.
刊中报     
师徒缘○许健 “师傅”调走了,我蒙了。事情来得好突然,我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一年前,从未涉及报道工作的我被调到院政治处从事新闻工作。对我传帮带是政治处协理员王翠玉,我亲切称她为“师傅”。“师傅”先是给我进行新闻基础知识补课,从采访、观察、琢磨到最后的下笔、修改、投稿。“师傅”还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心得体会一点一滴教给了我。从第一次采访到第一次用稿,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自己名字时的激动心情。当我兴奋地拿着“小豆腐块”跑到“师傅”面前,“师傅”也笑眯了双眼:“哟,处女作发表…  相似文献   

16.
他来了,带着累累硕果,带着新的渴求,走进了培养军事记者的摇篮——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半年之后,他有了许多雅号:“摄影家”、“社会活动家”……我想写他,但他说:“不要为我唱赞歌,我只是这支乐曲中的一个音符。”他(?)这块“土地”,成为有收获的耕耘者  相似文献   

17.
我从多年的新闻报道工作中,深切体会到采写新闻要深入生活实际,不能搞“合理想象”。记得我初编厂内《好人好事》专刊时,自己写过一篇人物通讯。所采写的主体事实是准确的,但在行文中想描写一下主人翁的肖像,在采访中我却忽略了他的眼睛的大小,于是来了个“合理想象”。把他写成“中等身体,大眼睛……”。专刊印发下去,这个同志所在车间一片哗然,竟拿他开起玩笑。原来他长的是一双细长的小眼睛。还有一次,我在处理一篇稿件时,也犯了“合理想象”的毛病。文中一人名,看起来像个女同志的名字,我就挥笔在文中添了个“她”字,而事实上,这位同志却是个男同志,报纸刚刚发至车  相似文献   

18.
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对我来说都是难忘的.2011年的“世界读书日”快到了,4月13日我正走在上班的路上,前面有两位女同学也往图书馆走,其中一位女同学说:“世界读书日快到了”,另一位女同学马上接过话说:“春天,我走进图书馆”,说完她们俩一人一句,背诵了下面这首小诗:抖掉严冬的冰霜/扫去心头的寒惧/春天/我走进图书馆/鸟儿亮出轻盈的翅膀/追逐着温柔的阳光/溪水露出妩媚的身姿/从山涧悄悄流淌/于是我深深懂得/春天不再是童年的幻想/在书山中/领略无限风光/凝视着翠绿大地/带着渴望与梦想/春天/我走进图书馆/.  相似文献   

19.
闫文君 《传媒》2023,(20):54-57
网络文学是中国大众文化海外传播受众最广的形式之一,在注意力层面实现了“走出去”的目标,但却尚未在精神层面“走进去”,实现文化认同。从传播力到影响力,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是中国网络文学亟待进行的海外传播策略转向。现有问题在于主体意识的欠缺导致作品内生力量不足,因而在“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向过程中,应强化主体性在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过程中的对话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有的通讯员认为写“豆腐块”、“火柴盒”成不了“大气候”。我写新闻就是从写“豆腐块”开始的。1986年,新店子乡牧草喜获丰收,乡领导为卖不出去而发愁。于是,我写了仅有20多字的“一句话新闻”,地区报发表后,草原重灾区马上前来联系购买,一下子就买走数十万公斤牧草,解决了牧区抗灾保畜缺少牧草的困难。 我体会到,写“豆腐块”有“三大”优点:一是能够以小见大,拾遗补缺;二是便于加工提炼,精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