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地理教育》2005,(6):75-75
从勘测设计到开工建设,前后经历了半个世纪,被称之为"钢铁露天路",备受世人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贯通,2005于10月15日在拉萨火车站举行贯通典礼仪式.  相似文献   

2.
历史性时刻7月1日,从伟大祖国的西部传来喜讯,两列钢铁巨龙满载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希望,分别从青海省的格尔木火车站和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火车站缓缓驶出,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了!经过十多万筑路大军历时5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建成了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胡锦涛讲话)  相似文献   

3.
[背景材料]青藏铁路从西宁到拉萨全长2040多公里,是国家级铁路干线,其海拔之高峻、环境之艰苦、技术之复杂、施工难度之大,在世界铁路史上实属罕见,被世人喻为“天路”。青藏铁路建设成功,经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融汇中华民族的百年宏愿,不仅是炎黄子孙的骄傲,更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不仅展现了建设者高超的技术、顽强的意志,更将从根本上改善青藏高原落后的交通状  相似文献   

4.
侯永 《物理教师》2007,28(5):55-56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实现了全线贯通,打破了美国的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的“断言”,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为什么修建青藏铁路就这么难?主要是因为这里面有两大物理难题不易解决:一是铁路要穿越“千年冻土”区,需要保证路基的稳定性;二是  相似文献   

5.
西藏的部分农牧民为青藏铁路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献出了他们最宝贵和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即土地或草场,成为失地或无地农牧民。本文以因拉萨火车站的建设和柳梧新区建设而土地被征用的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柳梧乡柳梧村为例,分析了青藏铁路通车对柳梧村失地农牧民的影响,并对西藏失地农牧民的就业及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2006年7月1日,首趟格尔木至拉萨的旅客列车发车,这标志着凝集中华民族激情和梦想的青藏铁路终于全线建成通车,这一刻举国欢腾。巨龙般的青藏铁路穿越了世界屋脊,书写了人类历史上又一奇迹。现在,就让我们沿着青藏铁路,来看看我们中国人是怎样建成这条“难于上青天”的铁路的……  相似文献   

7.
(一)开往拉萨的列车“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修到拉萨去,将火车开上世界屋脊。”这是我国几代铁路建设者的梦想。2001年,中国决定建造青藏铁路的信息传出后,国外一些媒体表示,青藏铁路会是有史以来最困难的铁路工程项目;它的最后一段几乎不可能建成,某些冻土地段很难攻克。现在,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已经建成了这一段似乎“不可能建成”的铁路。2006年7月1日,建造在世界屋脊上的天路——青藏铁路正式建成通车,国内最先进的旅游观光列车从西宁开进拉萨,人们乘坐火车去西藏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相似文献   

8.
2006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专程前往青海省格尔木市出席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并为从拉萨开出的首趟旅客列车剪彩。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个长1956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这是世界工程史上从未经历过的艰难:大部分线路处于“生禁区”和冻土区,国外专家认为在这里修铁路“几乎不可能”。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脆弱是修建青藏铁路的三大世界难题。藏铁路的建设难度举世公认,美国旅行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有昆仑山脉在,…  相似文献   

9.
2006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专程前往青海省格尔木市出席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并为从拉萨开出的首趟旅客列车剪彩。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个长1956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这是世界工程史上从未经历过的艰难:大部分线路处于“生禁区”和冻土区,国外专家认为在这里修铁路“几乎不可能”。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脆弱是修建青藏铁路的三大世界难题。藏铁路的建设难度举世公认,美国旅行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有昆仑山脉在,…  相似文献   

10.
材料 :2 0 0 1年 2月 8日 ,国务院批准建设青藏铁路。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东起格尔木 ,西至拉萨 ,全长 1 1 1 8公里。其中 ,多年冻土地段 6 0 0多公里 ,海拔40 0 0米以上的地段有 96 0多公里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2 0 0 1年 6月 2 9日 ,青藏铁路开工典礼在格尔木和拉萨同时举行。按计划 ,6年后 ,这条经济、快捷、全天候的大通道将全线修通。阅读上述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1 .西藏于年和平解放。建国后 ,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年 ,西藏自治区成立。A .1 949  1 956  B .1 949  1 96 5C .1 951  1 956  …  相似文献   

11.
柴静  尹霜静 《高中生》2010,(22):42-43
10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50多岁的女人,她是30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拉萨。下了飞机,下着很大的雨。我  相似文献   

12.
柴静 《课外阅读》2011,(17):22-23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拉萨。下了飞机,我把她送到一个旅店里。一周后,我去看她,她说她的  相似文献   

13.
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公元2006年7月1日,注定要在人类铁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这标志着西藏正式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也标志着中国所有省、市、区全部不通说上别铁的路,光。是拥有未来,青年们就够幸福的了。建设青藏铁路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1958年,党中央决定建设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1984年5月这段铁路建成通车。进入新世纪,党中央从推进西部大开发、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大局出发,作出了修建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的重大决策,提…  相似文献   

14.
华新 《神州学人》2001,(5):33-34
“十五”计划纲要草案提出,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这四大工程将在今后五年内陆续上马。正如新中国成立之初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一样,这四个纵横华夏大地的巨大工程项目将写下共和国新世纪重点建设的开篇之章。四大工程再次表现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豪迈气魄:一场前所未有的资源大调度将改写20世纪中国经济区域的版图,延伸至海拔3700米的拉萨的铁轨将激活中国物流的神经末端,水、气、电、路,人流、物流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将全国更加紧密地联接起来。 南水北调:水资源战略性结构调整 一部中华民族史,一…  相似文献   

15.
青藏铁路的建成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一次最伟大的穿越!它穿越960公里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跨越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地段,破解铁路建设史上的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在地球的“第三极”上架起钢铁巨龙,承载着几代人的追求与梦想,将以震惊寰宇的壮举铺向远方……  相似文献   

16.
柴静 《大中专文苑》2011,(11):31-31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  相似文献   

17.
一、最佳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2005年10月15日,世界上海拔最高、距离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它的贯通正式结束了西藏不通火车的历史。回答1~2题。1.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充分说明()A.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靠市场机制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B.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C.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D.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青藏铁路建成后,西藏将形成较为完善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使青藏高原“天堑…  相似文献   

18.
“十五”计划纲要提出了我国未来五年的四大工程 ,这四大工程标志着我国向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因此 ,人们将它们称为“标志性工程”。一、青藏铁路青藏铁路是指从青海西宁到西藏拉萨的铁路 ,全长 1963千米。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 845千米 ,已于1979年建成通车。“十五”期间将建成格尔木至拉萨段 1118千米的线路 ,现已开工。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将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和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位于海拔40 0 0米的地段有 965千米 ,最高点唐古拉山口的海拔为 5 0 2 7米。这个工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开发西藏的旅游资源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三)让路基冻得更硬高原冻土问题是世界铁路建设中的一大难题,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因此,青藏铁路在兴建之初,就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即将试运行的从格尔木到拉萨段的铁路实际上是青藏铁路的二期工程,它的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  相似文献   

20.
<正>2019年新一轮"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启动,来自北京、江苏的75名援藏教师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拉萨市第一中学、拉萨市实验小学4所学校任教。两年来,拉萨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提高站位、统筹谋划、改革创新、狠抓落实,深化"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成果,助推拉萨教育转型高质量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