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凡留心读报的读者不难发现,一时期来,“破格”一调走红,它频频露面于各种报道中。如果“露”的合适,这词儿确属字简意深,那被“破格”的人与事也能给人以激励和鼓舞,倘若用的欠当,乃至成为一些作者手中廉价的“神帽”,想“戴”进哪篇文章就“戴”进哪篇文章,想给哪个单位“戴”就给哪个单位“戴”,让一些喜欢“妙笔生花”的秀才们用滥了,它的效应就大打折扣了!何谓“破格”?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上的释义,“破格”是指打破既定规格的约束。据此看来,有些报退中的“破格”应用向就不甚准确了。士。某报在一篇通讯中写道:经…  相似文献   

2.
今年1月16日的上海某报,在一篇关于巴切莱特“有望成为智利首位女总统”的报道中,用了这样一句话“:巴切莱特一生都是一个社会主义战士”。无独有偶,仅仅隔了13天,即1月29日晚,北京某电视台的一个娱乐类节目中,主持人在谈及一位目前仍在写作并兼当某大学教授的著名作家时竟称“:××一生写了××部武侠小说。”这两家媒体对“一生”的乱用,令人不寒而栗!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一生”的释义是“:从生到死的全部时间。《”辞海》对“一生”的第一项释义是:自生至死为一生。亦称一世《。晋书·阮孚传》“:孚性好屐……或有指阮,正见自…  相似文献   

3.
1月9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栏刊有几句“编者的话”,明告作者:“拟编用稿件,于收到后一周内通知作者,未收到通知的可自行处理。”本人是个常“爬格子”的人,因而对于《今日谈》编者的话,格外多一层感想。现在办报办刊物,编者一定十分忙碌。因而有许多报刊宣布:由于来稿多,人手少,一般来稿一律不退,望见谅。那么,“来稿一律不退”,作者何时能知道稿件能用或者不能用呢?许多报刊似乎不谋而合,规定:3个月(或2个月)内不见录用通知,可另行处理。这是要命的二三个月!常常有许多稿件,因为有二三个月的折腾,“少年”变“老头”,新意成旧话,最终不能面世。不少作者恪守不“一稿多投”的写稿道德,但又有收到退稿后改投他处、“周  相似文献   

4.
读《出版工作》1988年第11期《录“像”还是录“象”》一文,作者亦均同志认为应该作“录象”而不应该作“录像”,对此我有不同意见。按“象”、“像”二字在某些意义上本来相通。亦均同志文中引《说文解字注》也说:“按:古书多假象为像”;又说:“似古有象无像,然像字未制之前,想像之义已起,故《周易》用象为想像之义。”而亦均同志下文却据《现代汉语辞典》中“想象”一词的释义,推论出由“想象”派生出来的表示形状、样子意思的“图象、印象、形象、影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学、图书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都谈到图书的“题跋”,但是对“题跋”的概念并不统一。新版《辞海》中解释为:“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叫题,后面的叫跋。”其中援引了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认为“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最后归结为:“一般指书、画、书籍题识之辞”。《辞海》的这段释义,等一部分是不很准确的,这里仅以书籍而言,一般把正文前面的称为“序”,后面的称“跋”。黄裳同志在《谈“题跋”》一文中就说“……要谈出些较有系统的意见还是很不容易的,例如题跋与后记之类应该怎样区分就不大说得清楚;又如‘四库全书’的‘提要’,事  相似文献   

6.
眼下,一些媒体对“凌晨”的乱用,已经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如北京某报在《现场目击》栏内刊发一幅新闻照片时竟称:“昨天凌晨零时10分左右……”至于“凌晨1时许”、“凌晨两时”等等,更是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作为时间概念的“凌晨”,它是有其相对的时段界定的,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凌晨”的释义是:“天快亮的时候”;1999年版《辞海》对其的释义不仅与《现代汉语词典》完全相同,且以白居易诗句“薄幕萧条投寺宿,凌晨清净与僧期”相佐证。由此可见,“凌晨”不是固定在从每天的几时几分起到几时几分止,它是“浮动”的,即随季节的…  相似文献   

7.
潘华 《编辑学报》2013,25(5):440-440
对武汉大学于201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65个学科共277种学术期刊中署名方式为"通信作者""通讯作者""责任作者""通讯联系人"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学术期刊在使用"通讯作者""通信作者"等标注方式上混乱;作者、各期刊编辑部以及相关机构对其认识也存在差异。由此建议学术期刊有必要统一标注方式并制订执行标准。  相似文献   

8.
采写人物通讯,最重要、也最难的是把人写“活”,让“人”不但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能从纸上“走”出来。读罢《栾城草农敢闹海》一文(载于2009年6月9日《石家庄日报》一版,作者赵俊芳、郝斌生),笔者的一个强烈感觉就是:真正把“人”写活了。  相似文献   

9.
编辑要负文责,这在国务院颁发的《出版管理条例》中有清楚的规定。《条例》第24条规定:“出版单位实行编辑责任制度,保障出版物刊载的内容符合本条例的规定。”然而,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文责自负显然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就是在我国《著作权法》中,也能找到一定的法理依据。《著作权法》明确授予作者发表权、修改权、保障作品完整权等权利。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作者享有作品的版权,意味着作者对作品应负有相应的责任。这幺说来,“编辑责任制度”与“文责自负制度”似乎是相矛盾的。究竟矛盾不矛盾呢?我们有必要对编辑责任与作者责任的关系加一番辨析。  相似文献   

10.
说“赛”     
赛,现在的常用义是指比赛,但在古代,其常用义却不是比赛。《说文新附》:“赛,报也。”其本义应指回报、酬报,是个动词。《现代汉语词典》云:“旧时祭祀酬报神恩(迷信):祭赛,赛神。”也就是说,古代人以举行祭祀的方式,报答神灵的恩德。而《新华字典》的解释却略有差异,其释义云:“旧时为酬报神灵而举行的祭典:赛神,赛会。”  相似文献   

11.
曹之 《出版史料》2010,(4):79-81
雕版印刷起源的争论由来已久。“东汉说”有两个立论支柱:一是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的“刊章捕俭”一语;一是东汉王充撰《论衡》中的“人争刻写”一语。关于“刊章捕俭”一语,我在《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中已有专节论述。本文单就“人争刻写”之释义略加辨析。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7,(10)
从“审”和“读”两字的义项看审读文/湖北·乾岗1980年版《辞源》对“审”的释义列了7项:①“详细;周密”②“仔细观察;研究”③“慎重”④“确定;安定”⑤“确实”⑥“讯问”⑦“姓”。1989年版《汉语大词典》对“审”的释义列了12项:①“详细;仔细”...  相似文献   

13.
“惟一”或者“唯一”的释义是 :只有一个 ,独一无二。以前都是“唯一” ,近些年多被改成了“惟一”。是“惟一” ?还是“唯一” ?到底哪个更准确 ?在古籍中 ,唯、惟、维三字通用 ,在《词源》“惟”字的注释下特别说明 :《尚书》用“惟” ,《毛诗》用“维” ,《左传》用“唯”。从字源上看 ,唯、惟都不是“只”“独”“仅”的本字。《说文》曰 :“惟 ,凡思也 ,从心 ,隹声” ;“唯 ,诺也 ,从口 ,隹声” ;“维 ,系车盖维也 ,从系 ,隹声”。就是说 ,“惟”的本义是思 ,考虑 ;“唯”的本义是答应 ,应答声 ,成语“唯唯诺诺”中的“唯”就是它的本…  相似文献   

14.
朋友:你见过官场“两面人”吗?如果了解不多,那么请读一读《检察日报》12月1日第七版刊登的通讯《官场“两面人”:跳舞就花了数十万》吧。通讯用了3个小标题:“第一次受贿终身难忘”、“权钱交易是‘买卖双赢’”、“用‘福利’堵住群众的嘴”。在这篇3600多字的通讯中,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当着大众表现出很强的上进心,“乐为”群众谋福利;而在背后却又是十足的贪婪,疯狂地进行权钱交易,中饱私囊的官场“两面人”的形象。这个“两面人”是江苏省泰兴市自来水公司原经理沈耀宗。这个“靠水吃水”的“水老板”,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堕落的呢?第一…  相似文献   

15.
篇幅不太大.1224字:事情不太大.一名受到网友热捧的退伍女兵重返老部队……在第二届解放军新闻奖评选中,沈阳军区《前进报》报送的这篇“不太大”的通讯《最美的一课》,何以脱颖而出并获得一等奖?“活鱼”不必摔死卖活鱼!  相似文献   

16.
新闻——历史一篇好的新闻,绝不仅仅是对某一件事情、某一个人物的真实报道。而应当是在对现实作真实报道的同时,也为今天的历史当好“书记员”,负起“信史”的职责;而应当像输送思想的传送带,通过新闻自身载体的作用,向社会传送当代人的思想风貌和深沉思考,向后人传送当代社会的万千气象和人世百态……。因此,许多著名记者和编辑,不是把自己的新闻作品定名为《历史的脚步》、《时代的眼睛》,就是立志“站在历史的窗台上”去采写“社会七色录”,去深入“沉甸甸的人生”,去歌唱“我的第一乐章”……  相似文献   

17.
《新闻知识》今年第7期,在《通讯员要有“编辑意识”》一文中写道:“……象猜谜一样……”;在《“明日黄花”绽新蕾》一文中写道:“……象田流这样的高手……”;在《人间都有真情在》一文中写道:“……象妈妈一样给小宝宝‘喂’牛奶……”。在同期其他五篇文章中也有此种用法。应当指出,以上列举的“象”都用错了,应该用“像”才正确。“像”简化为“象”曾经过30年的历史.但在语言实践中碰到不少麻烦,如“画象”就有  相似文献   

18.
衡文以恕。但是我考虑多时,觉得仍有必要写此短文以商榷。《谈谈编辑改稿》一文发表在《大学出版》1997年第4期上。作者说“‘跳板’一词一般含有贬义,此处用‘跳板’不合适,笔者将其改为‘桥梁’,可能好一些。”“跳板”一词果真含有贬义吗?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它所提供的三项释义,均没有提到“跳板”一词一般含有贬义。我想,《谈谈编辑改稿)}的作者大概是在这样的语境中获得关于“跳板”一词的语感的:本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者以朝鲜为b匕板,发动侵华战争。“……语感并不神秘,也不是个人的、纯主观的东百。它是说话人…  相似文献   

19.
新闻名篇《西瓜兄弟》的作者究竟是谁?二十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王匡,一说是解清。王匡同志在新华通讯社,解清是黎辛同志的笔名,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如果今天这些新闻界的老战士尚健在时我们还不把史实澄清,后人就更难分出真伪了。因此,我认为应该为《西瓜兄弟》的作者正名。认为《西瓜兄弟》的作者是王匡的,远的不说,近者可见1983年由复旦大学新闻系主编的《新闻学词典》。它在《通讯特写选》这一词条中说到该书收了“王匡的《西瓜兄弟》”。查阅这本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1961年编辑的《通讯特写选》,在第122页上,《西瓜兄弟》一文的作者的确为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读了本刊第四期“说长道短”中的《“挖人参”与“拔萝卜”》以后,感到这篇杂谈的写作格式和内容与原昆明军区政治部办的《国防战士通讯》1982年10月30日刊登的《挖人参与拔萝卜》几乎相同。一个南方作者和一个北方作者,写的杂文不仅题目相同,内容相同,而且写作格式也几乎相同,这就让人觉得是“套”出来的.不信,请将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