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僧",指善诗的或以诗名世的出家僧侣,也即孙昌武先生所说的"披着袈裟的诗人"。"唐代缁流,能诗者众"。中唐以来,出现了一大批诗僧。刘禹锡说:"自近世而降,释子以诗名闻于世者相  相似文献   

2.
从秦汉以降,石刻就成为古代中国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文献载体,同时也是各类文学作品包括赋赖以保存与流传的一种媒介。但迄今为止,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汉代石刻中,却未发现赋作。辞赋作品出现于石刻中,就目前所知,最早始于隋朝,具体年代是在隋大业年间,刻的是曹植的名作《鹞  相似文献   

3.
〔原文〕上好辞赋,每所行幸及奇兽异物,辄命相如等赋之,上亦自作诗赋数百篇,下笔即成,初不留意。相如造文迟,弥时而后成,上每叹其工妙。谓相如曰:“以吾之速,易子之迟,可乎?”相如日:“于臣则可,未知陛下何如耳。”上大笑而不责也。 王俭《汉武故事》〔译文〕汉武帝爱好辞赋,每次出行以及看到奇兽珍物,就命令司马相如等人作赋描写。汉武帝也自己作诗赋达几百篇,一下笔就完成,从不用心雕琢。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很慢,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写成,汉武帝常常赞叹他的文辞工巧精妙,对司马相如说:“用我作文的快捷,换取你作文的慢,可以吗?”司马相如说:“对我来说这样是可以的,可不知陛下变慢后又能写成什么样的诗赋了。”汉武帝大笑,并没有责备他。  相似文献   

4.
庾信于承圣三年(554)出使西魏,不久江陵的萧梁政权覆灭,他失去了归路,西魏方面把他软禁起来等待他转身。期间他先后写下了几篇辞赋:最早的是《伤心赋》;稍后的《小园赋》表明他曾设想过死不屈服,但没有下定这样的决心。《枯树赋》则表示愿意重新开始自己在北方的新生活。后来他在《哀江南赋》中总结萧梁灭亡的教训,也说到自己的转变。那时汉族士人在少数民族主导的政权里当官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他们对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诗风日下     
大作家班固的《两都赋》在昭明太子编的《文选》中位列首篇,说的是迁都的事情,起兴第一句却是对"赋"的解释——"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古之"诗"被总括为"颂",作为"古诗之流"的"赋"是"颂声寝"的结果。这是在说如今所谓的文体流变?的确,李善征引典实的注释称:"毛诗序曰:诗有六义焉,二日赋。故赋为古诗之流也。诸引文证,皆举先以明后,以示作者必有所祖述也。"可  相似文献   

6.
对于赋体文学作品的辑录与整理,从汉代即已开始。西汉末年刘向等人整理校勘图书,编纂成我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国家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其《诗赋略》即分"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杂赋"四类,著录屈、宋、荀况及秦代西汉辞赋共78家、1004篇。魏晋南北朝时期,赋的辑录与整理又有较大的进展。仅据《隋书·经籍志》集部的"总集"类记载,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类赋总集及赋的选注本就有近四十种之多,著名学者郭璞、薛琮、张载、李轨、褚诠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并没有将枚乘所作《七发》列入,而只收其《菟园》一篇与司马相如等十家赋并列,并称其为“辞赋之英杰也”。历来研究汉赋的人,也大都喜欢将枚乘的《七发》视之为汉赋由骚体向散体大赋转化的标志,而刘勰为什么却要将其从《诠赋》篇中剔除出来?实际上,刘勰并不是认为《七发》不是一篇重要的作品,而是他发现自枚乘首唱《七发》以来,所形成的以“七”拟题立意的作品,既带有明显的拟作仿效的色彩,同时在数量上又形成一定的规模,故其将这些作家作品置于“杂文”一章中另辟专论。据统计,自枚乘首制《七发》,汉晋…  相似文献   

8.
近读金开城、董洪利、高路明新著《屈原集校注》 (中华书局1996年8月版),颇多感想。特为此文,献其谬说,以求教于金先生及屈学界之同好者。综观本著之作,颇具"总结"金氏长年研习《楚辞》文献的性质,盖亦与其《屈原辞研究》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相鼓吹也。本著侧重于屈原赋的文献解读,而《屈原辞研究》为其文史专论之合集也。则金氏屈子之学于此集其大成。然屈原辞赋文献的解读,无非是"校"、"注"、"章句"三事。就此三端言,本著自有其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9.
论荀赋     
荀卿是文学史上第一位以"赋"命名其作品的文学家。奠定荀子在赋史中地位的是他的两篇作品——《赋》及《成相》。《赋》今存其书中,刘向《叙录》本编在最后一篇,即第三十二篇,杨惊《注》本列在第二十六篇;《成相》亦存书中,刘本在第八篇,杨本在第二十五篇。杨于《成相》篇题下注目:"《汉书·艺文志》谓之‘成相杂辞’,盖亦赋之流也。"杨认为《成相》亦赋作,所以,荀赋存世者有此二篇。二篇赋作存在的问题相当多,本文摘要讨论之。  相似文献   

10.
嵇康是魏晋时代著名的音乐家、文学家,是"竹林七贤"之首,也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琴赋》是嵇康唯一保存下来的赋作,也是他独特音乐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唐宋以来,谈文话诗的风气盛行,特别是自欧阳修《六一诗话》出后,诗话、词话、四六话之类著作风起云集,多至不可胜数。但却独无赋话。宋徽宗宣和时,王铚撰《四六话》二卷,其自序云"诗话、文话、赋话各别见",然今存《四六话》二卷,多言四六表启章奏之语,并未见其赋话之书。直至清乾隆年间,始有赋话著作出现,流传稍广者也仅有李调元《赋话》等寥寥数种。于是,后来学者或以"赋之有话,殆始于李调元之作"。笔者近年来搜集赋学资料,对古代赋论、赋话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考,发现早于李调元而以"赋话"名书者,尚有浦铣《历代  相似文献   

12.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是目前传播界被冠以头衔最多的学者之一.作为一位媒介技术论者,莱文森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他是北美媒介生态学派第三代旗手,也是纽约学派的领军人,他以"媒介进化论"为核心的媒介理论奠定了他在环境学派中的地位.莱文森的媒介思想受到进化论、哲学进化知识论、媒介环境学的三重滋养,以此形成其独特的媒介进化论.  相似文献   

13.
蓍草是古代卜筮的常用工具,依古代文献所载,蓍草的演变可分为上古、古代、现代三个各具特点的阶段。上古蓍草形态模糊只有传说,古代蓍草神乎其神似有其物,现代蓍草被人描绘地言之凿凿却又混淆不清。蓍草虽具有某些神奇功效,但在中国特殊的文化环境影响下,其功效可能被过分夸大,其形态可能被张冠李戴,乃至于最终被赋为"神草"、"灵草"、"圣草",时至今日,理应还蓍草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黄楚九是我从未谋面的曾外祖父,我是在他离世近二十个年头后,才来到这个世界的.知道他的名字,是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而当时对他的所谓了解,则是来自张贴在父亲单位还有居所外墙上的大字报.无数触目惊心的字眼,至今仍然无法从我的记忆中抹掉:"奸商"、"万恶的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的不劳而获者"……我实在不愿--回忆这些不堪人目的字眼.父亲因为有这样一个外公,也被那些造反派"顺理成章"定性为"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甚至被打成"里通外国"的"特务",因为黄楚九的长孙黄绍组在台湾……我也自然被列为"黑五类",再加上我"划不清界限"而被认定不能成为"可以被教育好的子女",我的"阶级立场"遭到拷问,说我不能背叛自己出身的"资产阶级",说我不肯坐到"无产阶级"这一边.我实在不明白,一个我从未见过的人,怎么就会影响了我的"阶级立场"?而他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15.
赋史研究的新开拓──评《魏晋南北朝赋史》章沧授《魏晋南北朝赋史》是南京大学中文系程章灿先生的博士论文;已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正式出版。这部学术著作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赋学断代史研究的空白,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详细地将魏晋南北朝辞赋发展的面貌,展现在...  相似文献   

16.
正刘俊才是抗日老战士,1944年参加新四军,曾被市领导誉为"南通工业战线的一员知名战将"。如今,他挥别陪伴他大半生的珍藏,将其全部捐赠给南通市档案馆,南通市档案馆也专门为他建立"名人全宗",存放他捐赠的资料。价值不菲的珍藏"这是抗日战争纪念章、解放战争纪念章、淮海战役纪念章,这是渡江战役纪念章、八一帽徽、中国人民解放军胸徽;这是著名百岁画家吴石渔老先生赠送的四幅组画  相似文献   

17.
马涛 《档案天地》2011,(5):24-27
卫立煌,与中国历史上三位重要人物一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都有非同一般的关系.他是孙中山的卫士,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与毛泽东是朋友,做过八路军的"上司",曾是被中共通缉的"战犯",后来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朱德总司令评价他说"在抗日战争中立了大功的民族英雄",毛泽东评价他说"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  相似文献   

18.
《西京杂记》载有一则关于司马相如的重要材料: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其友盛览,字长通,牂柯名士,尝问以作赋。相如曰:"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览乃作《合组歌》、《列锦赋》而退,终身不复敢言作赋之心矣。这条记载向来被作为研究司马相如与汉代文质说的重要史料而加以引用,实际《西京杂记》这条记载不可信。按:梁殷芸辑《小  相似文献   

19.
西汉枚乘之子枚皋,才思敏捷,善为辞赋,从皇帝游,"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司马相如则"善为文而迟,故所作少而善于皋"。《西京杂记》云,枚皋文章敏疾,长卿制作淹迟,皆尽一时之誉。慢工质优,后人因此称为"枚速马工"或"马工枚速"。  相似文献   

20.
耿法 《新闻爱好者》2007,(10):43-44
今年全国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1010万,计划招生数567万,均创我国历史新纪录。然而即使这样,依然还有430多万考生落榜。"榜上无名,脚下有路",这不是一句宽慰话,古往今来,没有多少学历而取得卓越成就的杰出人才决非个别。譬如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诗僧八指头陀就是一位,他只上过一年私塾,识字很少,但凭刻苦自学成才,成为清末民初著名爱国诗人、中华佛教总会第一任会长,诗名饮誉全国,他的诗作无论数量还是思想性、艺术性,均超越了中国历代任何一位诗僧,其成就远在寒山、皎然、石门辈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