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经》是中国最早的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外译最多的中国典籍。在译本中译者对数字、成语的翻译体现了综合使用了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在翻译策略上是采用了翻译杂合的方式;同时杂合不只应用在翻译策略中,也应用在文化中。杂合的同时却又不失中国文化特征、民族特征,能够使译入语读者更好地了解《道德经》精髓,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林语堂《道德经》英译本中几个片段的欣赏,以管窥的方式分析了林语堂译本的译文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影响因素,并进而提出了笔者个人在典籍翻译上的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语料库方法从语言特征和翻译策略层面,对比《边城》戴乃迭和金介甫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表明:戴译本用词难度和丰富程度比金译本高;金译本的平均句长比戴译本高;戴译本多用一般现在时,金译本多用一般过去时;戴译本倾向采用归化翻译策略,金译本倾向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推销员之死》的剧本翻译对很多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本文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克里斯蒂安·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的角度分析了《推销员之死》英若诚译本的翻译原则以及英若诚译本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翻译美学理论视角下对译者2003版《爱的插曲》译本进行分析,依据翻译美学的相关理论,以2001年第六期《世界文学》的四篇选译和洪世民2010年全译本为参照,从词语和句子两个层面对该译本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通过充分的实例分析,阐释译本内中英两种语言交换过程中的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不同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文学翻译的目的。《简·爱》是一部著名的小说,在中国有多重不同的译本。本文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对《简·爱》的译本进行分析,加深对文学翻译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两种英译本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杨译本主要使用的是异化策略,霍译本以归化为主.根据目的论从译者、翻译委托人、译文读者、原文地位等方面分析两种译本的翻译目的,论证两位译者使用的不同翻译策略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将培根的散文《谈读书》的两个中文译本置于翻译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下进行了对比评析,说明其各自特色及意义,并结合这两个译本从翻译目的、连贯和忠实原则等方面探讨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积极运用。  相似文献   

9.
何德兰北京童谣《孺子歌图》1900年编译本为了提高译本可读性,译者注重与读者建立良好的交际环境,注重译本的形式和内容:译本排版精妙、句法通俗、音韵和谐。以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从编译本的形式和内容——排版、字体、句法、音韵、修辞诸方面展开研究,总结译本的翻译特色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孙致礼《傲慢与偏见》译本在文学翻译界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孙致礼《傲慢与偏见》译本,旨在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以及所实施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孙子兵法》英译本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描述翻译观为基础,通过对最有影响力的格里菲斯与林戊逊译本进行文本内对比分析,具体对照了两译本种种文本外影响因素,揭示了两位译者在翻译《孙子兵法》过程中的文本外影响因素及其独特的语言选择策略,从而从社会文化维度阐释了翻译过程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社会符号学认为翻译即翻译意义,即交流文化,并且提出了翻译的标准是"意义相符,功能相似"。本文从1940年傅东华先生翻译的《飘》译本中选取例子,分析和展示了原文中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及各自的语言功能如何在其译本中得到再现。结果显示,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可以作为翻译研究和指导翻译实践的一种综合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诗学对翻译的影响——以《追风筝的人》两译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诗学是一门艺术,决定了文学原作和译作是否被社会所接受。本文从改写理论的诗学角度,对英文畅销小说《The Kite Runner》的简体和繁体两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探析在不同诗学影响下译者对译本的操纵。  相似文献   

14.
美国小说《老人与海》,在中国有很多种译本,这些译本各有特点。现代翻译界在长期翻译实践过程中,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翻译理论,关联理论就是其中一种。关联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基于语言符号下人们交际与认知之间的辩证关系。文章以关联理论为基础,就张爱玲和吴劳的英汉译本,对其翻译风格进行比较,从而找出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切斯特曼是在翻译伦理研究方面影响巨大的一位学者,他的翻译伦理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德伯家的苔丝》作为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奠定了哈代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地位,中外译本甚多,中译本就有若干版本。通过运用切斯特曼五大伦理视角研究和分析张若谷和孙致礼的《苔丝》的中文译本,旨在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视角,为其在语言、人物描写、心理描写提供新的方法,同时也丰富《苔丝》的译本研究。  相似文献   

16.
《边城》是沈从文牧歌式小说的代表,自1934年出版以来,先后被译为多种语言,迄今已有四个英译本。国内外学者对《边城》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其译本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而从中国翻译理论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则更少。文章从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论视角入手,对照原作,对比分析了《边城》的金隄译本、戴乃迭译本以及金介甫译本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戴乃迭译本保持原作的精神姿致,入于"化"之境界。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于《论语》的源语文本为中国古代文言文,要对《论语》进行语际翻译,语内翻译是基础和前提。从生态翻译学的译评标准——"整合适应选择度"的评价和测定出发,以三个主要指标——译者素质、多维度转换程度和读者反馈,试评吴国珍《论语》译本的语内和语际翻译模式,并提出对生态翻译学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选取《红楼梦》三个较好的英译本,就原文中某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三个译本在文化翻译上异同的形成原因:译者的知识学养、译本出现时间以及译者的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文章对《大学》的四个英译版本,即理雅各、马礼逊、马歇曼、林语堂的译本进行比较,探讨四个译本在翻译策略,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句子结构,句意传达方面的异同。研究表明由于四位译者由于各自的翻译目标,译文读者不尽相同,他们的翻译策略也不尽相同。文章认为理雅各和马歇曼的译文采用文献型翻译策略,而林语堂和马礼逊的译本采用的是工具型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是一部重要的中国文论著作,其英译也有多个版本,然而少有学者对其英译作系统性地研究。文章采取语料库的视角,对《文心雕龙》两个译本风格差异作了词汇和句法层面上对比研究,造成两个译本差异的原因是译者翻译立场和翻译策略综合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