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报社风华正茂的记者群中,张凯林不很显眼:1.65米的个子,相貌平平。一经接触,你便会感到他的谦虚和诚恳。他的文字、摄影作品,和他的人一样,质朴无华。他似乎缺少当代青年那种“指点激扬”的冲劲,总是爱悄悄地琢磨,不轻易开口。但他一旦“开动”起来,你便会惊异他敏捷的思路和不竭的工作热情。无论外出采访,还是去暗室冲片、到编辑部发稿,他总是脚步匆匆,一溜小跑。那步态,会使你与那部外国动画片产生联想。难怪,有人把“蓝精灵”的雅号赠给了他。  相似文献   

2.
为“一稿多投”说几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随着传媒的发达,一稿多投、多发现象已经相当普遍。《著作权法》第32条前款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杂志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 15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0日内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杂志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显然,多数编辑是反对“一稿多投”的。编辑在选稿的时候,总是要考虑读者的需求。“一稿多投”会直接影响到报社和编辑的声誉。读者不可能知道一篇稿  相似文献   

3.
“在地方小报社找份工作”是我常给年轻摄影者的建议,要当摄影行家,最先就是多拍照片。报社会让你不停地照,真刀实枪上阵磨练才能积累经验。把你最好的作品集中成一本代表性的摄影集。在你的作品里,挑些不同主题、不同技术、各色得意照片,以备万一有面谈机会时随身呈现。面谈时,最好能从容自信,但先别谈“价码”,要是目的只是赚钱,那你就选错行了。好好认识你的工具,用你的机器尽量照,直到觉得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有一通病:记者总是把焦点对准成功的人、事上,哪里搞出点名堂,一记者便蜂涌而去,而那些未成功者或成功后又落难者往往成为被遗忘者。有一位农民企业家,每天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记者十几人以至几十人,有电视台的,有电台的,有报社的,有刊物的,有地方新闻单位的,也有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的“围攻”使他精疲力尽,一脸愁容。有人说:“这么多记者采访你、宣传你,是大好事,别人请还请不来呢,你还有啥不高兴  相似文献   

5.
说“空泛”     
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言论作品:题目不错,文字流畅,道理也对,但就是看不下去,或者看后一无所得。那是一堆砌得很整齐的文字,而不是一篇令人感动、使人受到启发的文章。对这类稿子,甚至很难提出具体的意见,也许只有两个字:“空泛”。于是就有人问了;“怎么才能不空泛?”或者“怎么写来写去总是空泛!”这  相似文献   

6.
《新京报》摄影记者陈杰在地方报社工作时,有一个阶段对作品不能突破很是困惑。我告诉他,不妨找些能够拍成电影、画面感强的文学作品读读。他试了,后来他的作品上报版面大了,文字说明少了,中国新闻奖也拿到了。他感谢我的“点子”,我说“你该感谢文学。”一名记者,包括每一名通讯员在写作新闻中,要读点文学,这样会有添花加翼之功效。一、读点文学作品,能够解决“切口”问题。我们时常听到编辑拿着某一个稿子说:“这么写太可惜了!编辑可惜的正是一个好的新闻素材由于作者“下刀”不快、不准、不深而使本该“有所作为”的一个事件却浮在了表象…  相似文献   

7.
初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十五章第三段写到“文采同志”闹的又一个笑话:另外一次,他在一个县委家里吃饭,想找几句话同主人谈谈,他便说:“你的胖胖的脸很像你父亲。”那个主人很奇怪,问:“你见过他老人家么?”他指着墙头挂的一张木刻像说:“这不是你父亲么?你看你的两个眼睛多像他。”不防备把一屋子人都惹笑了,坐在他对面的人,忍不住把满嘴的饭菜喷了一桌子。“天呀!那是吴满有嘛,你还不认识,同志,亏你还在延安住过。”“吴满有的像我看得多了,这个不是,这真不是你父亲么?”这段文字两次提到的“吴满有”,在1950年后印行的《太阳照在桑干…  相似文献   

8.
老友自某报社归来,带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信息:这家报社为“增加收入”,给各编辑组下了个经济指标,一年要拿回多少钱来。于是,编辑们“有枪的使枪,有刀的使刀”,“十八般武艺”全拿了出来,千方弄钱,百计求“益”,最拿手的是用新闻卖饯:我给你发一版稿子,你给我2000元“经济赞助”。我不知道这家报社的经济效益如何,也许很可观吧,沽名钓誉的人总是有的,别说用重金买名誉,只不过“权当作了广告”。你要“经济赞助”,我要少花钱登广告,君子协定,互利互惠。这样做,不是对我们新闻事业的亵渎和玷污  相似文献   

9.
一次,我在报社附近的公共汽车站候车,报社老前辈蒋少武老师从面前经过,我正要上前问候,他看见我便问:“你带照相机了吗?看那!”顺着他手指的地方,只见一个推车收破烂的男子正从一单位抱来一摞镶着玻璃镜柜的奖状往车上放……蒋老师说,这个画面很耐人寻味。我能品出他所指的“味道”。但我很遗憾地摇了摇头——没带照相机。  相似文献   

10.
耕耘之余,隔三岔五有点“豆腐块”被报刊编辑拾遗补缺,偶尔还承蒙老师错爱,有那么几篇作品获奖。在收获之后。我非常感谢本地一家报社的编辑们。是他们送给了我写稿的“真经”——好稿便是“敲门砖”。1995年6月,识字不多的我竟大模大样地干起了“职业写手”这一行当。由于对新闻懵懵懂懂,连投几十篇稿件,却“屡战屡败”,篇篇似泥牛入海。此时,有人指点迷津——稿件只写不送,编辑扔掉不用。几天后,如获至宝的我怀揣一篇稿件初次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阅后,将稿件还给了我:“没有可取之处……”不待他说完,我心里便想是不是编辑在“卖关子”。于是,我  相似文献   

11.
也许是父母的期望,给儿子取了“作言”这个名字。王作言——中国商报副总编辑,最近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尤其是在言论方面的突出成就,被评为中国产业报协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同事们亲切地称他是“王言论”、“言论王”。王作言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任新华社记者,一直从事新闻写作,先后发表了上千篇新闻作品,其中有40多篇(含“内参”)作品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和获得各类奖励。1989年,他被调到中国商报社担任领导工作。在王作言同志看来,一家报纸要立于当今报业之林,就必须高举起言论这面旗帜。他来到中国商报社后,带头写言论,写的第一篇评论《既要廉政也要廉商》就显示出了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厚实的文字功底,在富有独到见解的文字中,渗透出尖锐泼辣、逻辑严谨的风格,当年就获得中国产业报协好新闻三等  相似文献   

12.
传媒小幽默     
《今传媒》2004,(5)
奇妙的汉文有位美国人访问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的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譬如报纸上登的‘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 不是剽窃“你写的长篇文章,我好像在哪里见过。是不是剽窃别人的?”“这怎么可能呢?”“肯定一样,我可以把那篇文章给你找出来。”“不用找了,署名就不一样嘛!”商人赴宴一位商人的朋友应邀赴一位教授家的晚宴。席间,一位当记者的客人问他是否喜欢莎士比亚。他回答:“喜欢。但我更喜欢威士忌。”众人哑然。回家的路上,他的朋友说他:“你真蠢!干吗提威士忌?谁都知道,莎士比亚不是酒,而是一种奶酪。”独家新闻一个记者抢先向报社发回一条关于煤矿事故的报道,开头是这样写的:“上帝看到这幅惨景,他落泪了。”编辑回电:“不要去管什么矿井了。立刻采访上帝。”买书架甲:“啊!你的书架多漂亮呀!只可惜上面一本书也没有。”乙:“以前我倒是有很多书的。可为了买这个书架,我把书全卖了。” 惊人的发现两位朋友在一起聊天。他们谈论小说、诗歌。其中一位说他发现俄国小说家和诗人有一个共同点,这共同点在每篇作品中都体现出来了。“哪是什么呀?”另一位问。“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热情很高的基层通讯员,第一次向报社投稿后,便翘首以盼,盼望编辑的回音、指点、教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第一次投稿”终于石沉大海。以后又数度投稿,同样是杳无音信。当初的满腔热情一下子降到了冰点,从此不敢再登新闻的“大雅之堂”。与此相反,另一位通讯员第一次投稿后,很快便收到报社的退稿和编辑的回信。编辑十分认真负责地指出了作者作品的缺陷与不足,并点拨了新闻的基本要素与写作方法。这位通讯员收到此信如获至宝。从此,他一头扎进新闻的写作与实践中,在学习中向编辑讨教,在学习中日渐提高。以后作品频频见报,并被单位…  相似文献   

14.
贾樟柯  菁菁 《出版参考》2004,(12):45-46
上初三的时候,我的一个结拜兄弟当兵要走。我去送他,他坐在大轿车里一言不发。我想安慰他,便说,这下好了,你自由了。说完此话,他还是一脸苦相,便有些烦他。在我的概念里,只要不上学,不做功课,不被老师烦,便是最大的幸福。而能离家远走,不被父母管教,那更是天大的喜事。我由衷地羡慕他,所以不太理解我那兄弟为何总是沉默不语,并且低着头不拿眼睛看我们。车快开的时候,我实在不想再看他一脸哭相,便说:“你是不是怕我们看你远走高飞,心里不平衡,假装不高兴来安慰我们?”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湖南某报社接到一个出价2万元的“丰乳”香皂广告业务。报社总编室一位负责人审看广告清样时发现,该广告描绘的是女人使用“丰乳”香皂后乳房变得如何美。这位负责人觉得内容中有些不雅的地方,便要广告客户把内容改得含蓄些,当得到不能更改的答复后,他便把有关情况向总编辑报告。总编辑毫不犹豫地说:“像这样的广告,莫说2万元,就是20万也不登。” 这种宁愿损失2万元也不损害报社形象的做法的确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当摄影记者摆开架式进行拍摄时,他的身前身后有时会冒出几位文字记者,同他一样操起“家伙”,有的是用“傻瓜机”,有的竟然也“长”、“短”兼备。于是,在你“咔嚓”,我也“咔嚓”的交响曲中,一种新的现象在传播圈里“曝光”了——这就是近年来兴起的文字记者摄影热。一为什么会出现文字记者摄影热?有人认为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闻机构传播手段不断改善的结果;也有人认  相似文献   

17.
眼睛不大总是神采奕奕,个头不高腰板却挺得笔直;走路像阵风,办事像打仗,哪怕24小时不休息,也会精神抖擞地出现在你面前。他就是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火箭兵报社原社长、高级编辑陈德春。8年多来,在他的带领下,全军创刊最晚的《火箭兵报》踏浪而歌,连续实现由小报到大报、由周三刊变周四刊、由黑白变全彩的跃升,成为全军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报社被第二炮兵评为服务基层先进单位、抗震救灾先进集体,他个人也荣立二等功。  相似文献   

18.
刘开明直言不讳:摄影记者不能总是跟在文字记者身后当配角。初当记者时,他也时常象“出租车”似的为文字记者做“跟班”,只是配角当惯了以后才不甘愿起来。他琢磨:新闻摄影与文字报道相比独具形象优势和魅力,摄影记者的主攻方向应该是更多地运用形象独立报道新闻。或许,正是有了这份不甘愿,刘开明名下的“独立报道”才得以在新民晚报上频频出现。常读《新  相似文献   

19.
我的班长余书福退伍后,经过两年的奋斗,已成为一家报社的编辑,战友们对他今天取得的成绩投去赞赏的目光。余班长退伍后凭着在部队发表的三大本作品剪报本被海南《商旅报》聘为记者,后又被《海南特区报》聘为体育版编辑。在一次师里组织的新闻骨干培训班上,余班长作为特邀佳宾被请回部队给大家上课,许多战友向他请教:“余班长,你从基层报道员走到今天报社编辑的位置,有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他笑着回答:“写新闻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关键是要热爱。”大家进一步打探:“如果想要达到你现在的写作水平,到底要热爱到什么程度?”他回答说:“一尺深!”…  相似文献   

20.
对于会议报道,一般来说,记者不愿写、编辑不愿编、读者不愿看,只有会议举办者希望自己召开的会议有影响,总是想方设法地让其会议新闻占据报纸上的较好版面。这“三不愿意”对“一厢情愿”,往往会使报社社长,总编辑很为难。能不能使“三不愿意”变为“三愿意”、“一厢情愿”又不改初衷呢?本文试从自己的采写实践中谈点体会。琢玉成器事实上,有的会议本身就极具新闻价值,但是有价值的新闻,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正如一块美玉,不经过精雕细琢就不可能成为一件具有艺术价值的器皿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