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1提出问题光现象中小孔能否成像?小孔成的是什么像?小孔成像,多大的孔就不能成像呢?小孔成像与小孔形状是否有关系?小孔成像为什么有时大有时小?小孔成像的特点是什么?小孔为什么能够成像?由许多小孔构成网孔能否成像?2实验探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先阅读教材,与学生分析、思考,然后用实验来充分的探究所想到的问题和猜想。针对学生的疑问,可以归纳分类设计出以下几  相似文献   

2.
小孔成像实验最常见的方法是使用蜡烛、带孔的挡板和白板(如图1所示),这种方法效果一般。因为学生上实验课的时间是白天,需要细心观察,而且使用蜡烛对于小学生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学生的实验安全,以及提高白天做小孔成像实验的效果,我设计了利用手电筒和卡片来做小孔成像的实验。  相似文献   

3.
“赔”什么     
下面是我的学生欧阳上记录的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自然课时,我们正在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当老师把实验材料发给我们时,我发现,这孔竟是那么小,居于胶板中部,直径大约为1m m。在做实验时,我发现光穿过这1m m的小孔在半透明的玻璃上所形成的图像不仅是倒立着的,而且非常清晰,蜡烛尖端都能清晰可见。咦?为什么烛光是倒立着的呢?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吗?当光穿过一点射出时,会形成一个X交叉形直射,也就是说,蜡烛下面的光直线传播到了像的上方,蜡烛上面的光由于是直线传播的又到了像的下方。所以,烛光穿过小孔后的像就倒过来了。我继而想到:这…  相似文献   

4.
2400多年前,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和他的学生就做了“小孔成像”的实验,并在《墨经》一书中作正确的解释.在学完“小孔成像”一节后,很多同学饶有兴趣地动手做这个实验.他们在光线较暗的实验室里,把一块钻有小孔的厚纸板放在点燃的蜡烛和光屏之间.按“小孔成像”的规律,本应可以在光屏上看到烛焰倒立的像,但成功的实验并不多.由此同学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下面就一一解答.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59页小实验《制作针孔照相机》中提到了小孔成像,那么小孔所成的像具有什么性质呢?首先要明白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经过小孔沿直线传播在屏上会聚成的,能用光屏承接,因此所成的像是实像,并且所成的像A’B’跟物体AB相比较是倒立的.(如图1所示)图1对于小孔成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AB(物体大小一定)到小孔O的距离(即物距)和光屏MN到小孔O的距离(即像距).概括起来分下列两种情况:(l)当物体AB与小孔O的距离一定时,由图2可知,像的大小随光屏MN到小孔的距离的增大而变大,随光屏到小孔的距离的减小…  相似文献   

6.
一、小孔成像的实质 直线传播的光通过小孔为什么会成像?我们知道,一个发光体(或反射光的物体)可以看成由无数发光点组成。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各发光点发出的光束经小孔射到光屏上,形成一个小光斑,即为发光点的像。如果孔足够小,各发光点在光屏上形成的光斑不会明显重叠,从而呈现出整个物体清晰的像。这便是小孔成像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1提出问题 光现象中小孔能否成像?小孔成的是什么像?小孔成像,多大的孔就不能成像呢?小孔成像与小孔形状是否有关系?小孔成像为什么有时大有时小?小孔成像的特点是什么?小孔为什么能够成像?由许多小孔构成网孔能否成像?  相似文献   

8.
让学生在阳光下做小孔成像这个实验,通常学生看到的是一个圆亮点,看不出所成的像是否倒立。所以,在我多年的教学中,一直强调学生制作好小孔成像装置后,晚上回家做这个实验。  相似文献   

9.
近视与远视     
案例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学习“造成近视与远视的原因及矫正方法”有一定困难。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相关知识?如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我在设计中,利用学生前期已学过的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眼成像的知识与技能作为基础,改进针孔相机的实验装置,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探究活动,将学习难点进行分解。  相似文献   

10.
让学生在阳光下做小孔成像这个实验,通常学生看到的是一个圆亮点,看不出所成的像是否倒立。所以,在我多年的教学中,一直强调学生制作好小孔成像装置后,晚上回家做这个实验。  相似文献   

11.
正关于平面镜,学生身边有着熟悉的生活情境,存在着模糊的前置认识,一是来源于学生生活感受,学生认为像和物大小不一定相等,这与物体离平面镜的距离有关,这是学生受到生活经验及小孔成像知识的影响。二是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怎样找到像的位置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较多的动手机会,在体验感悟、发现问题、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将探究引向深入。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把握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弄清影、本影和半影的区别例1下列关于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人能用双眼估测物体的位置是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B.大孔不成像,说明光通过大孔时不是沿直线传播的C.位于月球本影区的人,能看到月全食D.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解析从物体上发射的两条光线分别到达人的眼睛,根据两条光线的反向交点,就可确定物体的位置,故A对;大孔之所以不成像,是因为大孔可看成是由许多小孔组成的,每个小孔所组成的像互相重叠在一起,人们就看不到清晰的像了,所以B错;位于月球本影区的人只能看到日全食,只有当…  相似文献   

13.
张洪霞 《学子》2004,(8):45-45
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伟大科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和他的学生所做:在一间黑暗的小屋里,在朝阳的墙上凿一个小孔,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屋里相对的墙上便出现了一个倒立的人影。他们在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时说:光穿过小孔就像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人的头部遮住了上面的光,成影在下面;人的足部遮住了下面的光,成影在上面。这就形成了倒立的影。这是历史上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最早的潜望镜世界上最早的的潜望镜,是公元前2世纪我国科学家根据平面镜的反射原理制成的。汉代末年的《淮南…  相似文献   

14.
如果按照课本上介绍的方法来做小孔成像实验,就会发现在半透明的塑料纸上成的像不够清晰,若外界光线稍强点就根本看不清.若对该实验作如下改进,其效果较好.先用圆规的脚尖(或针)在易拉罐的底部开个小孔,再用剪刀把易拉罐的上部剪去,并蒙上半透明塑料纸,然后用大一点的纸板(或较厚不透光的纸)卷成长圆筒套在易拉罐的外部,再用橡皮筋扎紧以防漏光(如图1所示).经过这样改进,就在成像的塑料纸后面形成了一个暗室,能很好地消除外界光线的干扰,使成像清晰度大大提高,就是在强光下也能做小孔成像实验了,同学们不妨亲自动手做…  相似文献   

15.
华师大版科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87页介绍了利用空易拉罐、半透明纸、硬卡纸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的方法。虽然该方法所需器材简易,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第一,较难探究像的性质与物距、像距间的关系;第二,若要观察到清晰的倒立的像,则对光源的形状、亮度有较高的要求;第三,无法探究较大孔径及小孔形状对成像性质的影响。针对以上不足,笔者对小孔成像仪进行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6.
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重要例证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很多问题,例如:孔要多大才算“小”?孔的形状对成像有什么影响?等,这都是传统的小孔成像演示器无法解决的。我们结合教学实际,反复研究制作出了一种新型的小孔成像演示器,克服了传统的小孔成像演示器的局限性,成功的解决了上述难题。该制作曾于2006年获得河北省衡水市“四个一”活动评比一等奖。经过近几年的使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新学期的第二节课,刘老师让我们做小孔成像的实验,要求我们仔细观察,并要求能有一些发现,例如:像是怎么样的?像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等等。我们展开了讨论,刘老师也不时来参加我们的讨论,最后我们确定了实验方案,我们决定改变蜡烛到小孔的距离和纸屏到小孔的距离:改变小孔的大小和小孔的形状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用一面方形的小平面镜将阳光垂直地反射到粘贴在墙壁上的白纸上,增大平面镜到白纸的距离或减小反射面的大小,白纸上的亮斑最终都会变成圆形。这一圆形亮斑是太阳通过反射面两次成像的结果,第一次为平面镜成像,第二次为小孔成像。这一点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弄不明白。为此,笔者安排了这样的几个小实验。1观察日光灯管通过反射面小孔成像现象1.1推想如果圆形亮斑是太阳的像,那换用其他的光  相似文献   

19.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让我们先看两个实验:实验1如图1,这是圆桌正上方的灯泡(看作为一点)发出的光线照射桌面后,在地面上形成阴影的示意图.地面上的阴影也呈圆形,与圆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想一想如果桌面是不规则的图形,那么在地面上形成的阴影会是什么形状?图1图2图3实验2(“小孔成像”物理实验)如图2,点燃的蜡烛透过暗盒的小孔在盒壁上成像,调整物距(蜡烛与小孔O的距离)或像距(蜡烛的像与小孔O的距离),可以得到各种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蜡烛“像”.形状相同的图形称为相似图形.日常生活中的相似图形比比皆是,如两张比例尺不同的世界地图,…  相似文献   

20.
光的衍射有近场衍射和远场衍射两种情形。近场衍射如小孔成像,当孔的尺寸比较大时,光线沿着直线传播,当孔小到一定程度,光线偏离了直线传播发生衍射,孔越小,衍射越显著,物体的几何像失去了清晰的轮廓,而且在边缘附近出现一系列明暗相间的条纹,从而影响了成像的质量;远场衍射如望远镜、显微镜,在物镜的像面上形成的几何像点由于衍射效应变成了一系列的衍射斑,衍射斑重叠越多,像越不清晰,严重影响了成像的质量,使得光学成像仪器的像分辨本领也有了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