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孤独者》与《伤逝》相隔四天完成,鲁迅不公开发表的原因与《野草》直接相关。《野草》记录着鲁迅“难于直说”的爱情心理历程,含蓄委婉,有意掩饰爱情色彩以免引起对手的攻击。而《孤独者》、《伤逝》在彻底反封建主义思想中又蕴含着作者自己的情感世界。鲁迅为了保护《野草》的神秘,保护自己的爱情,于是把《孤独者》、《伤逝》锁进抽屉,不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中国文学界、思想界是一个伟大而孤独的存在,其思想的复调影响了他进入新文化运动的姿态与心态,也注定了其思想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而这种复调的产生又与他的童年经验、留日经历渊源颇深,成为他思想乃至性格的胎记。文章从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复调切入,回溯鲁迅复调思想产生的脉络和原因。  相似文献   

3.
鲁迅和卡夫卡生活在中西方的同一个时期,两位作家的生命经历和创作作品都体现着两位伟大孤独者的孤独情怀,笔者试图通过比较《阿Q正传》和《骑桶者》,从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形象塑造、个性抗争三个方面,透析鲁迅和卡夫卡的孤独情怀异同。鲁迅和卡夫卡是中西方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鲁迅出生比卡夫卡早两年,去世时间比卡夫  相似文献   

4.
鲁迅和卡夫卡生活在中西方的同一个时期,两位作家的生命经历和创作作品都体现着两位伟大孤独者的孤独情怀.笔者试图通过比较《阿Q正传》和《骑桶者》,从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形象塑造、个性抗争三个方面,透析鲁迅和卡夫卡的孤独情怀异同。  相似文献   

5.
<野草>深刻地体现了鲁迅思想复杂的矛盾性.鲁迅一方面要守护源自对希望与失望无法抉择认同的内心孤独,在内面精神世界无奈地抉择自省.这种矛盾使鲁迅陷于更深的孤独苦闷.另一方面鲁迅担心自己的孤独会影响到时代青年的情绪,于是使<野草>中抗争成份多起来,即使是内省为主的篇章也多了抗争色彩.这样<野草>就因鲁迅在孤独中的守望而形成一个大的思想张力系统,也正是这一张力系统丰富了<野草>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6.
《彷徨》中的《孤独者》是鲁迅小说中很特别的一篇。传统的观点认为,这篇小说是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性格悲剧,批判他们的软弱动摇的,因为主人公魏连殳最终当了杜师长的顾问,是妥协投降了。近年来,有人对此提出了异议,但总的来看《孤独者》仍然很寂寞。我认为,通行的观点与鲁迅的创作思想是相去甚远的。魏连殳是一个以个性主义和进化论为思想武器的勇敢坚定的反封建战士,是一个觉醒了但未找到正确道路的知识分子——是个“先觉者”,同时又是个“迷路者”。他孤独地与黑暗势力抗争,最后被强大的黑暗势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孤独者》这篇小说中,主要通过麻木与觉醒、希望与失望、胜利与失败这三对二重组合,深刻地、全面地逐层剖露魏连乏的孤独。鲁迅把魏连殳的深沉的孤独感放在二重组合中叠现,给读者塑造了一个真实感人的孤独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鲁迅为人,在我看来是很痛苦的——“心里真藏着可怕的冰块”。鲁迅为文,在我看来更加痛苦——一种鲁迅特有的痛苦。它是“孤独”、“无奈”和“失落”的混合,并充满悖论。于是鲁迅说:“我不如彷徨于无地”(《影的告别》)一.《孤独者》:“受伤的狼”鲁迅曾经说过:“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1就我个人而言,鲁迅的小说中,我最喜欢《孤独者》2。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塑造了一批富有孤独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鲁迅自我的孤独。《故事新编》表现了创世者、救难者和复仇者的孤独,从而表现了鲁迅心境上的孤独、小说人物形象对鲁迅孤独的折射以及鲁迅自身对孤独的摆脱等一系列创作主体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0.
《野草》集中展现了鲁迅超凡的艺术创造力,同时更展现了鲁迅先生深邃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尤其能够感受到鲁迅身上的那种绝大的孤独。通过对作品中这种“绝大孤独”的解析,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更深刻的理解鲁迅的一段重要的思想历程,进而了解整个鲁迅思想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与那种由孤独而产生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1.
鲁迅继承并践行着儒家思想中积极有力的一面,并根据当时中国和个人实际对其不合理因素加以改造和创新。但现实的困境又使他将目光时时投向现实之外,于是,庄子为鲁迅提供了一条自我解救的途径,但鲁迅做不到庄子的洒脱,庄子的思想更深刻地激发了鲁迅的战斗激情和反抗意志,道家思想在鲁迅身上衍化为另一种儒家思想,让作家在绝望时仍有力量,在孤独时仍不孤立。  相似文献   

12.
《孤独者》是鲁迅先生于1925年10月创作的一篇小说,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独具个性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亲手造就的"独头茧"中品味孤独,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向社会作绝望的反抗。细读文本,魏连殳作为一个"孤独者"之精神特质逐渐清晰,然而是什么造就了他的"孤独"?他又为何要选择一种自我毁灭的结局?这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鲁迅生活在世纪更迭新旧交替的时代,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先驱者,面临薯东、西文化的历史大碰撞。先驱者与民族大多数的思想的巨大差距,导致先驱者的孤独。鲁迅的孤独来源于他对中国文化的反省,具有现代意义的品格,而在这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反省中,我们深深地体悟到鲁迅对于那个黑暗社会的正视、否定和抗争。  相似文献   

14.
孤独是人类生活中独特的精神现象。鲁迅再现了浅层次的孤独,揭示出旧中国麻木、冷漠的国民性;展示与解剖了高层次的思想和人格孤独,表现了救赎自我与拯救社会的孤独与苦闷。鲁迅作品中的孤独意识所具有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知识分子情结对当代学创作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是一个大量产生精神"浪子"的时代,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大师,鲁迅给传统"浪子"形象赋予了更多的现代精神内涵。在鲁迅的文学世界里,作为永世流放的"异乡人","浪子"是寻找的主体,是肩负时代启蒙重任却又置身于虚无之境的知识者。鲁迅笔下的"狂人"、"过客"、"孤独者"等"浪子"群像,也是鲁迅对自我精神形象的变形书写。  相似文献   

16.
《孤独者》是一篇最"具有鲁迅气氛"的小说,颇带有鲁迅自传色彩。小说主人公魏连殳最终因肺病而死。而疾病是鲁迅小说中的常见元素,病理意识更是深入其中。这不仅与鲁迅自身的患病经历有关,更是他精神痛苦的表达。本文即从身体的疾病、精神的病态分析《孤独者》中的病理意识。  相似文献   

17.
《在酒楼上》和《孤独者》是鲁迅小说中自我色彩最强的两篇。它们在逻辑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实际上,展现了鲁迅对于自我生命存在可能性的一种体认与超越。  相似文献   

18.
在鲁迅小说《孤独者》的评价中,争议的中心在于如何认识小说主人公魏连殳的悲剧形象。鲁迅把“孤独者”魏连殳写成一个悲剧人物,正是辛亥革命后这一特定历史时代敌我力量悬殊的悲剧性矛盾的反映。辛亥革命时期的现实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这场革命虽也引起封建主义的震动,但这个革命却以向封建势力妥协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孤独者》塑造了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觉醒者形象。他激进、孤独、坚韧地与社会抗争,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小说通过这个人物形象控诉了反动势力的猖狂,也表现了作者对反抗者的同情。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他光辉战斗的一生中,经历过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发展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从前期主要相信进化论到后期成为一个阶级论者的思想发展过程。尽管有些鲁迅研究者对鲁迅思想转变的具体时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的意见,对鲁迅前期的思想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1927年,也就是鲁迅在广州那一年,鲁迅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