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墓葬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伴随着华夏文明的诞生而延续至今。民间工艺的繁荣离不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土归流带来的汉文化很快在水族地区得到应用,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工艺精湛的水族墓葬建筑。以干栏式石板墓为代表的墓葬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族在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与文化认知的发展状况,揭示了其特有的丧葬习俗和宗教信仰,是研究水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从龙山时代晚期开始,成都平原的文化就同周边文化有一定关系。二里头时期,良渚文化和二里头文化通过三峡进入四川。夏、商文化进入四川,催生了古蜀文明。春秋时期,由于秦、楚的兴起,阻断了蜀与中原的联系,使古蜀文明的发展一度走向低谷。战国早、中期,古蜀文明再度辉煌。秦灭蜀后,蜀文化一步步削弱。到西汉,汉文化逐渐取代了蜀文化。  相似文献   

3.
论前后蜀文化的发展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分裂割据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承唐启宋的历史时期。处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前后蜀在承唐启宋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当此全国战乱分裂之际,前、后蜀文化保存了唐代的文化传统,对于中华文明的保存与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由于前、后蜀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提倡,前后蜀文化在唐朝奠定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前后蜀文化的发展不仅代表了五代文化发展的水准与高度,而且对于宋初的文化重建工作及其宋以后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在某些文化领域(如民俗文化)的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相似文献   

4.
长江上游文明进程略论——以成都平原先秦文化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宝墩文化(或称三星堆一期文化)一三星堆文化一十二桥文化一晚期蜀文化,较清晰地勾勒出了古蜀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以至融合的历史轨迹。在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进程上,集中代表了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正请人为逝者撰写碑文及墓志铭,在我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内容一般包括墓主家族渊源、生平事迹、时人评价等。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砭俗》中说:"墓志始于六朝,碑文盛于东汉。"当然,这些文字,尤其对墓主的评价,往往是溢美之词,碑文因此被称为"谀墓文"。尽管如此,这些石刻文字仍是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其中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内容。墓主的籍贯、家世、履历等一般都是可信的,名人的碑文或墓志,  相似文献   

6.
云南江川李家山第86号墓出土了一件名为"雕花铜板饰"的器物。经过考证,笔者认为它实际上是新莽时期的汉式器物——龙首方身铜器。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汉文化在边远地区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古代越南作为汉文化圈的重要成员,在思想观念方面深受汉文化特别是儒学的影响。自越南后黎朝起,儒学和越南化的儒学成为越南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和越南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学之所以能够在越南较为广泛地传播发展,与历史上汉字长期作为越南的正式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字是儒学在越南传播的载体和基石,也是儒学在越南传播和发展的保障。但另一方面,儒学在越南呈现出"上热下冷""北强南弱"的特征,而汉字构造的特点及其与越南口头语的分离,正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巴文化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蜀文化中的巴文化,至今没有发现高级别的中心遗存和文化辐射中心.夏商周时期四川盆地及邻近地区是以"蜀"为核心的"古蜀文明".东周时江汉平原的"巴人"进入四川盆地东部,与原是蜀地的一些土著民族结合形成"巴文化",于是与"蜀文化"一起,共同形成"巴蜀文化区".因此,这是三峡考古至今未发现夏商西周时期"巴文化"或"巴墟"的原因.寻找东周以前的"巴文化"、"早期巴文化",应是在汉水流域和江汉平原,其中汉水流域尤其值得关注;巴文化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它们之间的演进值得关注.而以前认为是巴文化遗址的罗家坝遗址,确切讲应属于"巴文化"中的"賨文化",李家坝遗址也与賨、彭有关.  相似文献   

9.
古蜀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林向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80年代以来,古蜀文化(又称早期蜀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是探索中华古代文明发源与格局的重大进展。它证明长江上游这方沃土同样是以华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根系所在,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的策源地之一。一、古史...  相似文献   

10.
羌族释比宗教经中,保存了一个由二十多位日神组成的太阳族群一拍德直改.拍德直改及其仪式是羌文化以及长江上游古老日神文化的重要发现.研究它对于重现古羌人的宗教文化,社会演变,羌蜀文化源流、长江上游古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应该怎样来概括这一传统文化内涵呢?“巴蜀文化”的说法,曾经风靡一时,最为普及流行。然而,近十多年来才被人们认识的“蜀文化”的概念,极可能改变这一传统看法。本文拟从考古文化、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角度,对蜀文...  相似文献   

12.
在汉王朝开通南丝路以前,南丝路上的商品贸易采用的都是以物易物的方式,主要出土于大型滇墓中的海贝不能满足构成流通货币的三大条件,所以并不具备货币的职能。汉王朝开发西南夷将该地区带入了汉王朝经济圈,汉式货币得以在南丝路沿线的汉移民与土著民族中流通。到东汉晚期,随着土著民族文化的消失,南丝路沿线基本上完成了商品交换形式的变更。蜀人与滇人相同的用贝方式,是蜀文化南传的另一种形式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在元代特殊的历史文化时期,大量少数民族士子登上了中国文化史的舞台。作为王朝缔造者的后裔,他们作品中常洋溢着混一海宇的盛世豪情;汉族士大夫也突破了"夷夏"之大妨,认为异族士子服膺汉文化是盛世景象的体现。面对多元文化,元廷"无为而治",各族士大夫开口议论,直视千古,敢于直斥时弊。元代"华夷一体"的多民族文化构成,带来了开阔正大的文化气象,也造就了异于往古的文化精神;其中的教益,或可为今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颛顼史传是始自先商融合东夷、淮夷的文化传统,并成为殷人重要的祖神信仰之一。殷周鼎革,周人不仅继承殷人文化传统,还发展了自身文化为殷遗所认同。如殷遗秦人很早便表现出对周文化高度认同。秦人占据岐周地区后,几乎承袭了原来周人对西土诸国如蜀、西戎的经营策略。春秋以降,秦、蜀文化经济交流频繁,作为秦人重要的祖神信仰——"颛顼",其史传可能缘此流入蜀地。加之蜀地自身深厚的巫术信仰基础,与颛顼史传特征十分契合,故而蜀地很快就对颛顼史传广泛接受和认同。  相似文献   

15.
关于汶川灾后重建旅游定位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应对震前汶川"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的旅游定位做新的思考,体现汶川新的特色和个性,建设汶川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态:一、汶川新型城乡统筹发展形态的特色是建设"中国山水画城乡",其宣传定位是"震源中心无忧城".二、凭借汶川"江源农业起源地"的历史优势,建设以甜樱桃为特色的江读传统、现代特色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田园城市和农业示范区.三、禹文化、羌文化和蜀文化"三位一体"打造禹羌文化圈,提升"羌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内涵.四、把旅游作为汶川的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建设"物我两忘"的新的旅游体验区、力争成为新的亚太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6.
宋王山宋墓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祁家湾街张店村。2004年发掘的三座墓皆为长方形单室砖墓,为湖北武汉地区北宋时期较流行的墓葬形制。三座墓共出土器物17件,有瓷器、陶器、铁器、铜器和较多铜钱。瓷器中特别是两件影青瓷薄胎高足碗和一件莲瓣纹影青瓷高足碗,代表了北宋影青瓷的较高水平。三座墓出土的北宋时期的铜钱14种,共计85枚,为判定墓葬的下葬年代提供了参考。此次发掘对研究本地区在北宋时期的经济和文化习俗有一定价值,充实了本地区的宋墓资料。  相似文献   

17.
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应拓宽研究视野,把学术研究与旅游业发展,尤其是四川云南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扩大其历史文化内涵及现实意义。如何把古代滇蜀文化与当代滇蜀文化相联结,把南方丝绸之路与当代东南亚及印度文化相联结,探寻出一条新南方丝绸之路的旅游文化发展途径,是南丝路旅游未来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四川与云南旅游业的重要战略选择方向之一。新南方丝绸之路未来的发展,可以通过中国-东南亚-印度公路与铁路网建设,实现古老南丝路沿线现代旅游业的振兴。  相似文献   

18.
南方丝路与西南民族地区的文化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的实质是文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通过漫长历史上的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但汉民族与北方戎狄民族的文化交融同与西南地区夷民族的文化交融在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这和汉族地区与南、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交通状况有很大的关系。西南民族地区以南丝之路为主动脉,形成了交通的网络,同时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网络。通过南丝路及其带动的这个交通网络,处于强势的汉文化以油迹扩散的方式在西南民族地区循先易后难的规律传播,使大量少数民族民众通过文化交融而融入汉族之中,只剩下交通最困难、具有封闭型地域特征的地区,因汉文化影响力甚微,原有少数民族才得以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19.
丁曼 《华夏文化》2014,(2):43-44
正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人形净琉璃、歌舞伎,都是日本的传统戏剧,其中以"能"的历史最为悠久。当特指"能"的剧本时,又称为"谣曲"。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申非译《日本谣曲狂言选》迄今为止还是唯一的中文译本。之所以关注谣曲,是因为谣曲有韵有白,有辞章修辞还有戏剧情节,既有汉文化的浸润,又有和文化的迸发。创作了大量谣曲,能乐界乃至整个日本戏剧界都无法绕过的名人——世阿弥  相似文献   

20.
《寻根》2016,(3)
正金兰谱,又称"金兰簿""金兰小谱",简称"兰谱",是传统社会民间结拜活动的见证文书。"义结金兰"民间俗称为"结拜""换帖""拜把子",结拜时通常要书写和交换金兰谱。从汉代晚期开始一直到民国时期,结义一直都是社会上下阶层的重要行为,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的进程。金兰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