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所谓义利观就是关于伦理道德(义)与物质利益(利)的关系及人们如何看待这二者关系的观点。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集中体现了人们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不论中外,只要涉及到伦理和道德问题,就无法撇开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之辨由来已久,而且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始终。就儒家而言,朱熹在《与延平李先生书》中曾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子文集》卷二十四)。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  相似文献   

2.
对董仲舒的义利观,或以义利两有,或以言义不讲利来概括.结合他的哲学、人性论来认识,董仲舒的义利观实际上包括这两种观念.他的义利两有,是与哲学上的自然之天及人有贪仁之性的人性论相联系的;而言义不讲利则与哲学上的有意志的道德之天,及其只有仁义才是人的本质的人性论相联系.但他的两种义利观又是相互补充的,既看到了义利的对立一面,又认识到了义利的统一一面,是对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总结,并有重大的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阅读儒家代表人物的著作时,往往会感受到他们强烈的自信。儒家的自信传统导源于孔子。孔子的自信首先表现在对自己思想学说的自信,曾言"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对实现他的思想学说也充满了自信。他虽有过"道不行"(《论语·公冶长》)的叹息,但也坚信"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即使面对叛臣公山弗扰之招募,孔子也说"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  相似文献   

4.
儒家经济文化思想漫谈:“义利之辨”胡伟希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开篇就讲,"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一段时间以来,孔孟的这些言论很为人们所诟病,以为儒家思想将义与利对立,与现代经济生活格格不入。其实,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下面试...  相似文献   

5.
李凌 《寻根》2007,(4):30-33
孔子在聚徒讲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对"诗三百"进行过整理、校刊,作为教材,后来被称为《诗经》,成为儒家六经之一,这是孔子及  相似文献   

6.
在早期周礼乐语之教中,《周颂》被用于祭祀、太学之教、天子视学等仪式中"升歌"的素材。周礼乐语之教在升歌之后有一种针对"歌"的"既歌而语"仪式,这种仪式是用"兴、道、讽、诵、言、语"六种不同的方式("乐语"),对"歌"之义加以阐发,以体现、强化仪式的教化功能。《大雅》部分诗篇是据周礼乐语之教中的"乐语"而创作,"乐语"的性质决定了《大雅》部分诗篇与《周颂》有一种对应关系──《雅》诗是对相应的《周颂》诗义的阐发。这种对应是由礼仪决定的。周礼乐语之教在《诗》的创作方面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从西周到春秋,《周颂》的地位经历了由高到低的变化,这决定了现今《诗》文本的编排顺序和结构。  相似文献   

7.
在早期儒家心性论建构过程中,早期儒家《诗》学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由于《诗》言人之"情志",《诗》之情感世界为早期儒家阐发自身的心性论提供了丰富的经典思想资源和广阔的诠释空间。《诗》是早期儒家讨论和论证礼乐文化内在本质的话题和依据,也是其借以展开性情与礼义关系讨论的思想资源。在子思学派论证"慎其独"即是"慎其心"的心性哲学和天道观过程中,引《诗》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  相似文献   

8.
周群 《华夏文化》2013,(4):9-11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十一月,明成祖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胡广、侍讲杨荣、金幼孜等纂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及《性理大全》,次年编成,随后颁之学宫,影响巨大。《四书大全》是奉敕之作,在明代备极尊崇,但颇受学者非议。顾炎武对其“上欺朝廷,下诳士子”的评价受到了学者的普遍认同,官修《天禄琳琅书目》、秦笃辉《经学质疑录》、皮锡瑞《经学历史》等都引顾氏之论为据,对《四书大全》严加责伐,后世往往轻忽其存在。但难以否定的事实则是,  相似文献   

9.
先秦哲学有丰富的人格美理论,对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人的行动能力、人格修养方式、人与人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墨家主张"义"与"利"的统一,用以"利"求"义"的行为来追求伟大的人格一,这种以功利天下为己任的政治观人生观是另一种身家国的同构;墨家重视人的行动能力,推崇道器相兼的君子,以具体的作为有益的物质贡献体现崇高的人格;儒家以"思诚"来修炼人格,"诚"是对天体运行变化、自然现象交替出没规律的概括,诚信体现着自然与人事的相契圆融;儒家的仁爱以智为基础,仁且智的结构决定了仁爱的合规律性。先秦哲学人格美理论的科学理性精神,对建构新历史时期的人格美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圣洁的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花之君子也。”——11世纪宋朝儒家周敦颐《爱莲说》旧时中国,每个儿童必须背诵周敦颐的《爱莲说》,学做清莲一般的"完人"。高雅的莲花不断地从无数湖  相似文献   

11.
在谈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往往把个人利益与道德评价联系在一起,倡导重义轻利的思想。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义”始终在“利”之上,“义”就是圣人概括的“理”──一种同事物的合理化趋势相背的,有别于西方科学理论的中国式理性,以这种理性判断的依据,形成儒家双重的价值观念,即“君子──小人”的价值观。董仲舒也特别强调“义”,他认为君子应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他说…  相似文献   

12.
汪文学 《寻根》2012,(2):24-27
儒家文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重孝道,儒家文化就是以孝为中心的文化。虽然墨、道、法等诸子百家并不完全否定孝道,但是,相对而言,儒家却是最重孝道的,并把孝作为一切道德的根本属性,如《论语·学而》载有若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三才》说:“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与《易传》在谈及言意关系时,均提出了"言不尽意"论,但看似相同的观点却有着迥乎不同的内在思想理路:作为儒家经典的《易传》之所以提出"言不尽意"论,并非是在质疑语言的达意功能,而是为了大力表彰圣人之意的广大深邃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的伟大创造,恰恰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宗经"、"征圣"的必要性;而《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却是建立在对一切人类智慧极端怀疑的基础之上(这其中也包括对于圣贤经传之达意明道功能的强烈质疑),最终走向的是对儒家"宗经"、"征圣"思想的彻底批判。不过,虽然庄子认定,有限的人类智慧根本无法测度无限之"道",作为人类智慧衍生物的语言文字更无法触及"道"之真谛,但《庄子》却正是于不可言说之处开始了言说,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摆脱"言不尽意"的困境与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与《易传》可谓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4.
邓稳  范佳 《中华文化论坛》2015,(3):41-46,192
屈原开创的一种新兴文体,经宋玉、枚乘、司马相如迭代创变,终于形成一种名为赋的文体。但在"赋者,古诗之流"的赋体起源观影响下,东汉《楚辞》注家王逸开始以《诗经》解释屈原作品中的"诗"字,洪兴祖《楚辞补注》承此不变,遂使"赋自《诗》出"的观念牢不可破。通过梳理以《诗经》释屈赋之"诗"的阐释现象,绾合《诗经》在南楚传播的特点及出土文献《采风曲目》考证屈赋之"诗"字不指《诗经》而指"自作之辞",揭示出儒家《诗》教观念对赋体缘起问题的遮蔽。  相似文献   

15.
<正>"律"是什么?《说文》作如是释义:"均布也。从彳,聿声。"从"彳"怎么会有"均布"之义呢?也许是因为《说文》对"彳"作了"象人胫三属相连"(大腿、小腿、足踝三关节连动)的解读,故以三关节和谐律动作依据吧。然甲骨文已经证实"彳"是"行"的別体,"行"(■)是道路的象形,而"彳"(■)又为岔道之象,与"三胫"了不相干,自然"均布"之义失去支撑。不过,"均布"可与律吕联系起来,作另一种解读。律吕定准,竹管凿孔窍要按一定的尺  相似文献   

16.
<正> 对《释乐》"徒鼓瑟谓之步,徒吹谓之和,徒歌谓之谣,徒击鼓谓之咢,徒鼓钟谓之修,徒鼓磬谓之寋"的理解,前辈学人多持这样一种观点:古人认为作乐需八音克谐,即所谓"非歌不弦,非弦不歌",不  相似文献   

17.
“君子”人格是历代儒家孜孜以求、刻意塑造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模式之一。在儒家看来,君子应该是拥有广博的学识,积极入世、躬行仁义、襟怀坦荡,能肩负起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的理想人格。统而言之,要达到“君子”这种人格境界,须处理好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就义利关系而...  相似文献   

18.
孟子曾说自己的毕生志愿是追随孔子 ,并将其“仁”的学说发扬光大、传播四海 ,可见他对孔子的崇敬称赞之情。中年以后 ,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他坚持学以致用的治学理念 ,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 ,向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鼓吹儒家学说 ,以正人心 ,辟邪说。“拒跛行 ,泯淫辞 ,以承三圣。”(笔者按 :三圣即大禹、周公、孔子 )在这样艰难的境况下 ,他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宣传“仁政”思想。然而当他的远大政治抱负在社会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时 ,便退隐山林 ,广聚生徒 ,讲学立说。他“与万章之徒 ,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笔者…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慎终追远"为诂释节点,置语词于《学而》整篇乃至《论语》整体进行综合解读,并与《论语》生成时代相近如《左传》《老子》等典籍中的类似表述作比对考察,认为"慎终追远"在先秦儒家思想体系下,当做"审慎对待任何结果,多思索导致结果的深远而复杂的原因"之义解,如此方能窥探并理顺《论语》的内在逻辑和理论体系,进而准确把握原始儒家的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正一前言:儒與齋戒我們如要論儒家工夫論的源頭,不能不牽連到儒家的起源問題。追溯先秦諸子的源頭,尤其追溯儒家之源,曾是民國學術的熱門議題。先是章太炎曾撰有《原儒》一文,~1文中提及"儒"有廣狹不同的三種說法:"達"、"類"、"私"之名。"達名"之"達"意指通達。儒者,術士之稱也,其含攝最廣。"類名"之儒意指懂六藝之學,以爲鄕幫楨幹之人。"私名"則意指儒家一詞的專門名稱,"儒"爲九流十家中的一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