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生态课堂的出现源于教改的深入推进,源于学校对素质教育的执着追求,源于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细考量。这是一种遵循生态规律、蕴含生态理念、彰显生态精神和彰显生态气质的课堂,这是一种注重微观联系、强调整体架构、倡导动态生成、推崇多元开放的课堂,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课堂评价观、营造良好课堂文化环境、提高教师课堂调控能力、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课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基础教育研究院主办、江苏省溧阳中学承办的"2016年全国高中生态课堂展示交流研讨会",将采用"同课异构"方式,在观课评课基础上,就生态课堂等不同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讨,旨在  相似文献   

2.
<正>生态课堂的出现源于教改的深入推进,源于学校对素质教育的执着追求,源于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细考量。这是一种遵循生态规律、蕴含生态理念、彰显生态精神和彰显生态气质的课堂,这是一种注重微观联系、强调整体架构、倡导动态生成、推崇多元开放的课堂,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课堂评价观、营造良好课堂文化环境、提高教师课堂  相似文献   

3.
<正>生态课堂的出现源于教改的深入推进,源于学校对素质教育的执着追求,源于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细考量。这是一种遵循生态规律、蕴含生态理念、彰显生态精神和彰显生态气质的课堂,这是一种注重微观联系、强调整体架构、倡导动态生成、推崇多元开放的课堂,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课堂评价观、营造良好课堂文化环境、提高教师课堂调控能力、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课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基础教育研究院主办、江苏省溧阳中学承办的"2016年全国高中生态课堂展示交流研讨  相似文献   

4.
<正>生态课堂的出现源于教改的深入推进,源于学校对素质教育的执着追求,源于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细考量。这是一种遵循生态规律、蕴含生态理念、彰显生态精神和彰显生态气质的课堂,这是一种注重微观联系、强调整体架构、倡导动态生成、推崇多元开放的课堂,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课堂评价观、营造良好课堂文化环境、提高教师课堂调控能力、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课堂。  相似文献   

5.
<正>生态课堂的出现源于教改的深入推进,源于学校对素质教育的执着追求,源于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细考量。这是一种遵循生态规律、蕴含生态理念、彰显生态精神和彰显生态气质的课堂,这是一种注重微观联系、强调整体架构、倡导动态生成、推崇多元开放的课堂,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课堂评价观、营造良好课堂文化环境、提高教师课堂调控能力、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6.
<正>生态课堂的出现源于教改的深入推进,源于学校对素质教育的执着追求,源于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细考量。这是一种遵循生态规律、蕴含生态理念、彰显生态精神和彰显生态气质的课堂,这是一种注重微观联系、强调整体架构、倡导动态生成、推崇多元开放的课堂,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课堂评价观、营造良好课堂文化环境、提高教师课堂调控能力、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7.
<正>生态课堂的出现源于教改的深入推进,源于学校对素质教育的执着追求,源于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细考量。这是一种遵循生态规律、蕴含生态理念、彰显生态精神和彰显生态气质的课堂,这是一种注重微观联系、强调整体架构、倡导动态生成、推崇多元开放的课堂,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课堂评价观、营造良好课堂文化环境、提高教师课堂调控能力、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8.
<正>生态课堂的出现源于教改的深入推进,源于学校对素质教育的执着追求,源于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细考量。这是一种遵循生态规律、蕴含生态理念、彰显生态精神和彰显生态气质的课堂,这是一种注重微观联系、强调整体架构、倡导动态生成、推崇多元开放的课堂,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课堂评价观、营造良好课堂文化环境、提高教师课堂调控能力、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课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基础教育研究院主  相似文献   

9.
<正>生态课堂的出现源于教改的深入推进,源于学校对素质教育的执着追求,源于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细考量。这是一种遵循生态规律、蕴含生态理念、彰显生态精神和彰显生态气质的课堂,这是一种注重微观联系、强调整体架构、倡导动态生成、推崇多元开放的课堂,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课堂评价观、营造良好课堂文化环境、提高教师课堂调控能力、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课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基础教育研究院主办、江苏省  相似文献   

10.
<正>生态课堂的出现源于教改的深入推进,源于学校对素质教育的执着追求,源于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细考量。这是一种遵循生态规律、蕴含生态理念、彰显生态精神和彰显生态气质的课堂,这是一种注重微观联系、强调整体架构、倡导动态生成、推崇多元开放的课堂,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课堂评价观、营造良好课堂文化环境、提高教师课堂调控能力、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课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基础教育研究院主  相似文献   

11.
观课是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一种常态化的教师研修活动。从教师发展立场对深度观课的三个维度进行初步探究:一观课堂教学结构,要打破模式观察的僵化思维,探寻课堂结构的基本规律;二观教师教学细节,通过对课堂提问等细节观察,促进教师教学走向成熟;三观学生深层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力、思维力等深层发展目标,观察"应答性""对话性"的学习环境的营造和课堂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与价值归处。  相似文献   

12.
陈继伟 《教书育人》2008,(10):34-35
"观课"又称"课堂观察",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听课".不过.观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的范畴,包括以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作为理论研究方法的观课和作为考评手段的观课.而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又称同事互助观课,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不含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和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  相似文献   

13.
在普通高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需要教学中的"人课合一","人课合一"就是在数学教学中人与人、人与课之间形成的自然和谐的关系,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源于自然、回归自然.它以课程观、教学观、学习现、数学观为理论基础,在实现途径上需要做到:教师与学生自然融洽的关系,教师与教材合一,学生与教材合一,教师、学生与课堂的合一.  相似文献   

14.
生态课堂是一种较新的教育理念,它主张创设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彰显学生生命活力、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原生态课堂环境.本文通过对《认识函数》的课堂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课堂小结等环节进行分析与点评,在同课异构中探讨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课堂,并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正>观课和议课的作用是促进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和互帮互进。要想议好课,先必须会观课。如何观课呢?为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升教师从课堂中获得全面、准确信息的能力,教师就必须掌握恰当的观课方法。观课是获取课堂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研究的必备技能。为解决教师如何观课的问题,本文从"备课""教师""学生""效果"四个维度对观课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形成了科学性兼实用性的"四维观课法"。  相似文献   

16.
<正>尊重生命,彰显人性,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使学生充满活力,教师充满激情,让教学更精彩,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怎样构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呢?一、转变观念,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课堂的绝对权威,因而往往出现"严守纪律,不准讲话"、"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现象,课堂气氛沉闷,这样的课纪律是有了,教学却毫无生机和活力。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是在用旧观念教新教材,对学生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17.
<正>一直以来,我理想中的课堂是"有魂、有法、有声、有色、有趣、有效"。新生态学校的教学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家长为主辅的"四主"方针。然而,通过观课议课,我发现有的课堂为了突出学生主体而忽视甚至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无魂、无法;有的课堂则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漠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无趣、无效,这些  相似文献   

18.
进入课堂就是开始了一种内心的旅程.观课不是身在教室,心在别处.观课不能冷眼旁观或隔岸观火,观课者除了用学生的视点来阅读课堂,还应该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来阅读课堂、理解教师、理解课堂生活.  相似文献   

19.
正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近年来在我国也日渐流行。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原来我们课堂里是教师在讲概念、讲问题、讲知识,而现在这些在课前学,到了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做一些实践性练习、做探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进行关键性的点拨与指导。一、"翻转课堂"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正>在教师这一职业中,常有这样的说法:"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也就是说,课是有灵性的,就像字如其人、文如其人那般,因人而异。或清新自然,或平和理性,或灵动轻巧,或恢宏高远,总之见课如见人。显然,在人课统一的状态下,教师有魅力,课堂才有魅力。那么,教师的魅力在哪里?课堂的魅力又体现在哪里呢?一、教师有"气",课堂则有"势",从而充满吸引力有人说,上课需要一种感觉,这是教不会、学不来的,否则名师的课怎么一到我们手上就变了样?的确,"课感"学不来、学不像,因它源于教师的"气",并影响着课堂的"势",甚至决定了课堂有无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